作者
张先森
年,张艺谋的导演处女作《红高粱》横空出世,拿下柏林金熊,震惊世界影坛。
30年后的今天,《红高粱》高清修复版再现荧幕,经典重现,情怀未变。
有人说,30年后重温那个白衣飘飘、热血澎湃的年代,仍然令人感慨万千……
感慨岁月如梭,青春不再;也感慨那时的艺术工作者,在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是怎么拍出这样一部经典呢……
这一切,都要从一张照片说起。
年的一天,《红高粱》拍摄间隙,莫言招呼张艺谋、姜文、巩俐等人去他家吃饼。
在莫言的院子里,几个男人光着膀子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
左起:巩俐、莫言、姜文、张艺谋
照片中最“老”的是张艺谋,那年他38岁,莫言33岁,姜文25岁,而巩俐只有23岁。
那天,姜文不小心把莫言家里唯一的暖水壶给踢爆了。
莫言情商很高,打趣道:“这电影肯定会爆。”
这个几个年轻人都没有想到,电影真的爆了,而且是大爆特爆。
01
时间再回到40年前,那时的莫言还是整天泡在部队图书室里的“书呆子”,张艺谋还是个“赤脚小子”。
为了能吃上热乎的肉馅水饺,莫言不停写稿、投稿。
为了能买到照相机,在纺织厂当搬运工的张艺谋卖了几次血,用自己的血换回了一台“海鸥”。
年高考恢复,27岁的张艺谋带着60幅摄影作品,赤着脚来到北京电影学院招生考场,被破格录取。
和他同时进入北影摄影系的,还有顾长卫,此前他是一名电影院检票员。
在印刷厂当工人的陈凯歌,这一年也考入了北影,他选的则是导演系。
4年后张艺谋毕业,和其他几个人被分配到了广西电影制片厂。
北影第五代影人毕业十周年重聚
前排右一为顾长卫,后排右三为张艺谋
在广西,这几个年轻人拍摄了一部具有先锋色彩的《一个和八个》。
陈凯歌看到了张艺谋在这部作品里的摄影,力邀他担任《黄土地》的摄影。
年,《黄土地》的摄影获得金鸡奖,很多觉得张艺谋的镜头简直就是能化腐朽为神奇。
《黄土地》,
张艺谋跟随陈凯歌拍《黄土地》时,遇到了正在拍《人生》的大师吴天明。
吴天明对张艺谋说,你什么时候也帮我拍一部?
这一问,促成了两年后轰动影坛的《老井》。
吴天明和张艺谋在拍《老井》
不过这回张艺谋不仅要摄影,还要当男主角,并且还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主角,一下子成了中国电影的骄傲。
为此,北影表演系的王志文还调侃说,我们这些科班的学了四五年专业课,有什么用?还不如一个张艺谋。
02
年3月,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发表在《人民文学》上,震撼文坛。
张艺谋看完小说,如获至宝,他不想做摄影和演员了,他想自己导演,把莫言的小说拍成电影。
几个月后,还在拍《老井》的张艺谋,特地从太行山的片场赶到北京找莫言。
为了塑造《老井》里的形象,张艺谋光着膀子,把自己晒黑得像煤炭,莫言一见到他,觉得像村里生产队的小队长。
只谈了不到十分钟,莫言便欣然答应,因为他觉得这位“小队长”淳朴、靠谱。
莫言说,你拿去用吧,想怎么改就怎么改。
莫言和张艺谋
张艺谋拿到版权,来到《红高粱》的故乡山东高密县,可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失所望,说好的“一望无际的高粱”呢?
原来,那时人们已经很少种高粱了,有的也是一小块一小块的,根本不够拍电影用。
所以要拍《红高粱》,就得先种高粱。吴天明凑了4万块钱给张艺谋,让他跟农民签协议,偷偷种下一百亩高粱。
年的春天,气候寒冷而干旱,高粱长得半死不活。
这可把张艺谋给急坏了,他找到莫言:救救高粱吧!
莫言向县里说明了情况,县领导高度重视,批了5吨化肥,召集乡亲们如火如荼地“救高粱”。
张艺谋也当起了农民,带头下地施肥浇水,那认真的劲儿让当地人搞不明白:你不是要拍电影吗,干嘛要对一片高粱这么来劲呢?
03
“来劲”是对当时的张艺谋最好的形容。
他在拍《老井》时就很来劲,为了在外形上更像农民孙旺泉,他每天光膀子晒太阳,一边晒一边往身上搓沙子,把皮肤弄粗糙;
孙旺泉三天不刷牙不洗脸,他也跟着三天不刷牙不洗脸;孙旺泉在井下三天不吃不喝,他就饿了自己三天,结果拍完他晕倒了,医院……
有人说张艺谋的这个影帝,是拿命换来了的。
吴天明导演后来说,要是演员演戏全都这么来劲,中国影视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在张艺谋的“来劲”下,一百亩高粱活过来了,而且还长得很好。
年的夏天,《红高粱》终于在高密开拍了。
摄影师是张艺谋的同窗顾长卫,男主角是已经演过《芙蓉镇》的姜文,女主角是还在上学的巩俐。
《红高粱》拍得很辛苦,张艺谋对摄影的要求很高,一遍遍NG,可没人抱怨,包括群演在内,大家都像打了鸡血似的。
杀青那天,张艺谋把他穿破的鞋子埋在土中,当众发誓:如果这部影片不火,他永远不走电影这条路。
《红高粱》的故事并不复杂,电影以孙子的视角,回忆了“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前半部分讲酿酒,后半部分讲“鬼子来了”。
用影评人的话说就是,张艺谋把莫言的小说改成了一个“土掉渣”的故事,却用最浓烈的色彩和最热烈的情绪,给观众最大的视觉和心灵冲击。
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片子里最动人的就是那片随风飘扬、浓烈火热的高粱。
张艺谋为了那一百亩高粱那么来劲,就是因为高粱在影片中的地位——失去了高粱,就失去了这部电影的神韵。
后来他说,让我种一千亩高粱,我还能把这部影片拍得更好。
04
《红高粱》让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最特殊的年份之一。
它代表中国参加了世界一级影展——柏林电影节。
它的质朴善良,它的浓郁粗犷,它所展现的那种原始的、野性的生命力,让西方文明惊叹,轰动柏林。
年2月23日,柏林电影节的领奖台上宣布了最重要的奖项——最佳影片金熊奖,来自中国的《红高粱》!
刹那间,全场掌声雷动,上千名记者的镜头对准张艺谋。欢呼中,他整了整笔挺的西装,紧张地走向领奖台。
那件西装是出国前新做的,毕竟代表国家而去,总不能像拍电影时那样光着膀子吧。但那时国内的西服工艺实在一般,让张艺谋穿着极不舒适,“穿着他我竟有点不自信。”
尽管如此,台上的张艺谋还是展现了自信的一面,他接过奖杯,开怀大笑,留下了这张经典的照片。
大部分中国老百姓都不知道柏林电影节,只知道张艺谋为国争光了,都很高兴。
年10月,人气高涨的《红高粱》终于在国内上映,掀起了观影狂潮,场场满座。
在县城,两毛钱的《红高粱》电影票要排队一两个小时再能买到;在城市更是火爆,供不应求,票价从1元被炒到了10元。
《红高粱》获奖情况
《红高粱》也引发了空前的讨论度,片中的插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和《酒神曲》,当时在大街小巷的传唱度,不亚于今天的抖音神曲。
时隔多年仍有观众记得,当年自己曾看过十几遍《红高粱》。
《红高粱》主创团队合影,
最终,《红高粱》收获了多万票房,张艺谋所在的西影厂分到了多万。
那可是年啊,万的利润在电影界绝对是个天文数字。
要知道张艺谋拍《红高粱》的成本只有80万,其中购买小说的电影版权只花了元,加上元的编剧费,莫言拿到了元。
两千块在那个年代已是一笔可观的收入,莫言觉得自己“发了一笔大财了”。
05
30年后,拍那张照片的人以及那张照片中的人都已经声名大噪。
顾长卫后来凭《霸王别姬》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执导的《孔雀》夺得柏林银熊奖,成为华语电影优秀的导演和摄影师。
莫言在《红高粱》之后多了一个身份,编剧。年,他成为了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张艺谋在看到那张合影后说,“那时候我哪想过莫言能得诺贝尔啊?”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他被称为“国师”。
姜文在跟着张艺谋演完《红高粱》之后,心里总琢磨着:我以后也要自己拍电影去拿奖。后来,他果然成为华语电影的一张名片。
《阳光灿烂的日子》拍摄片场
巩俐在《红高粱》之后大红大紫,与张艺谋合作的多部作品让她蜚声国际影坛。
当年的他们,郎才女貌,羡煞旁人。
年,这对“黄金搭档”不欢而散。
直到年,他们才迎来了又一次合作。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巩俐演皇后。
因为多年前张艺谋在长城上许过愿,要让巩俐当一回女王。
年,他们又《归来》中再续前缘,重温旧梦……可破镜无法重圆。
30年如一梦,时间让人拥有,也让人失去。
莫言感慨说:“那时候我们都没有名,现在我们都有名了,但可惜我们老了。如果让我抛弃所有荣誉回到当时的青春岁月,我会毫不犹豫地回去。”
可是时间,终究是回不去了;那年的经典,也无法再复制。
《红高粱》是张艺谋的第一部作品,也可能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品。
因为《红高粱》不仅是展现了影片人物的生命力,也彰显了时代的张力,洋溢着80年代人们对文学和艺术,对精神生活的狂热追求。
年之后,八十年代的理想主义渐次落幕,《红高粱》成为一个时代的起点,又像是一个时代的终点。
回想那年的张艺谋,他是简单、纯粹的创作者,他只需要表达自己的艺术直觉,那舞动的高粱,那满屏的红色,便是他的自信和希望。
但在这个时代,他的形象也不可避免的被娱乐化、社会化、复杂化了。
时间让我们活在了严肃、复杂的面具下,让我们变成了当初讨厌的自己,可谁当年没有过质朴的情感和青春,让自己热气腾腾地活着。
看更多走心文章
请长按下方图片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