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那不曾忘记的连队和炊事班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zg/160307/4781955.html

--记沈阳军区通信总站内勤通信连

多年过去了,很多事情逐渐远去,但是在部队的那段生活好像始终刻在心里,对于我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刚当兵的连队和炊事班的日子。

新兵下连队后,我被分到了炊事班,蒙头蒙脑的开始了炊事员的工作。那时,连队有一个通信排,几十台漂亮的摩托车,天天给首长和各大部门送文件、电报。骑着摩托在市里转,这是年轻人最喜欢的工作。到部队没有人是想来做饭的,炊事班工作不招人待见。但时隔多年真没想到,我在炊事班的日子,越是时间久远,越成了难忘的记忆。

炊事班就在沈阳军区司令部院内,一座小小的二层楼其貌不扬,红砖墙的颜色已经暗淡,远远看去,外墙已经略显风霜,上下楼都是外楼梯和走廊,也许是北方雨雪的冲刷,露天的二层水泥外走廊,同样显得陈旧,楼梯也是凹凸不平,这种结构房子,今天是很难见到了。

印象中大院干净整齐,硕大的操场占据了院子的很大一部分,大楼顶上架设着若干付体型巨大的天线,保证和总部、友邻军区以及下属部队的联系。东北战区指挥中心自然要有所体现。院内道路两旁都是高大整齐的杨树,这在北方城市常见,每到春天,白杨树长出新的枝条,被春姑娘抽出细小嫩绿的叶子,像穿上绿色的新衣裳似的,远远看去大树挺拔高耸。就像一个个训练有素的士兵看护着我们的家园。

前沈阳军区司令部大楼

这座二层小楼看似不起眼。其实,当年有六个连队食堂都安置在这里,其中五个连队归属沈阳军区通信总站,一个归属军区警卫营的连队。每到夏天,高大白杨树下,一队队穿着绿色军装的队伍走过来,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嘹亮的口号、整齐的步伐,刷刷刷富有节奏的声音,即使今天,闭上眼睛,依然在耳边清晰可见。脑海中队伍远远走来,这节奏,这声音,只有当过兵的人才懂。

每到要开饭时,各个连队都在营房前集合,统一整队向食堂走来,虽然不过米的距离,一路歌声也是必不可少。每到这个时候,歌声此起彼伏,有女兵连,也有男女混编连,讲真话,还是两个女兵连的歌声更整齐悦耳。我所在的男兵连歌声自成一派,气势当显更高,有一种吼出的感觉(五音少许不太全)。尤其是两位一米八十多身高的大块头连领导出现,他们虎背熊腰身材、棱角分明的脸庞走在前排压阵,刚毅阳刚。队伍远远走过来,气势雄壮,虎虎生风,把军人的威武可爱演绎的十分完美。

我们连队列歌最爱唱的歌是《大刀进行曲》,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这是年创作的一首抗日救亡歌曲。此曲为歌颂当时在长城附近用刀杀日军的国民革命军第29军“大刀队”而作。几十年过去了,大刀队留在了国人的心里,歌也是部队最爱唱的一首,那时不管是集会前、放电影前,拉歌都少不了它。吃饭前唱着这歌,犹如提着大刀进食堂,要大干一场,蛮有气势,这也算那个年代的一个景色吧。记得后来下到连队班里,我经常在队伍行进中起歌,那时年轻胆子也忒大,一百多人的队伍敢出这个头,换到今天可能退却了......

军区司令部大院当年实景

讲到炊事班,伙食质量是绕不开的话题,惭愧的是连队的伙食水准排名靠后,和女兵多的连队没法比,最多和警卫营打个平手。同样是四毛五分钱的日伙食标准,外勤工作,风吹雨淋,工作强度大,吃得多,伙食差点也算正常。那时四十五斤粮的配置绝对够吃,军粮质量也好,可少不了大比例的粗粮,驻守北方的部队大多供给高粱米,不光是作家莫言的家乡产红高粱,那时走进东北农村,也随处可见大片的高粱地,黑土地造就东北大豆、高粱,早年就名声在外。一到秋天,红色染成的巨浪随风舞动,浪漫秋韵,一幅梦幻情景。当年张艺谋、巩俐若要在东北选外景、饰奶奶,相信《红高粱》会比今天更火。尤其是那东北的红高粱酿出的酒最让人喜欢,若赶上今日战友小聚,随便弄两个小菜,一人来他半斤红高粱,定是别有洞天。

话虽这让说,可做饭吃到嘴里就不是那回事了,红红的米饭吃到嘴里,粗糙且不够润滑,虽然顶饿,但吃久了胃也难受。大米不是每天都能吃到,印象最深的是冬季,周日早晨大米饭和萝卜汤是标配,想吃大米饭,就不要嫌弃萝卜汤,不然那供得起?不过,唯一有一盆大酱可以自选,那年代大酱九分钱一斤,食堂还是供得起,有还是比没有强。多年过去,我这个“城市银”当年不沾葱姜,现在也对大葱蘸酱情有独钟。尤其夏天,切根黄瓜,弄两段葱,沾点酱就是一道好菜。我想这就是当年连队给我留下的印记吧。

几十年过去了,我对高粱饭还是敬而远之。

每年十月份大白菜上市了,那年代冬天的主菜就是白菜、土豆,连队种的白菜收拾后,菜帮不会丢掉,也要派上用场,剁了馅做成包子就是上好的改善生活。炊事班做包子,剂子要够大,二大碗大小的包子是属于我们连队专属尺寸,尺寸之大,确实少见。所谓肉包子,肉历来不会是馅的主角,大家心里都清楚,每月半斤肉票也是要规划着用。肉少点不重要,有包子就够好了。那时节,包子还是深受大家欢迎,高高叠起的蒸笼要有7-8层高,也要做上3-4锅才够吃。记得有位战友身高体壮,平时干活一个顶两个,吃饭也是豪爽,有一次,大包子一顿吃了二十八个,不是我亲眼见很难相信。连我这最不能吃的也消灭了八个,这一幕一直没有忘记,今天想起来犹如梦幻般感觉,很佩服自己的“肚量”。那战友是哈尔滨人,和我同年兵,歌唱的超好,五十年了,好想再听到他的歌声。

那时的连队伙食不行,养的猪“进步”也慢,不愿长肉的原因真怨不得“猪二哥”,人家连队的泔水丰富,我们提供的食材有差距,想起来有些愧对“猪二哥”。记得那年五一节,连队开始计划会餐,各个连队都进入了杀猪环节,连里够标准的猪真的没有,韩指导员开着三轮摩托车就把猪拉了回来,看上去也就一百五十多斤。他找到炊事班长,几分严肃的口吻说:我们连猪不够大,会餐的菜不能差。上士老杨挑起重担,担任这次会餐的主厨,他平时做得一手好菜,只见他穿上白大褂,我们众兄弟给他打下手,只见厨铲飞舞,一道道菜端上饭桌,香味扑鼻的溜肉段亮出来那叫一个好,不管颜色,还是味道,都没得挑,转眼间,轻轻松松搞定百多人大席,食堂餐桌上气氛也渐进高潮。对了,他是68年兵,黑龙江双城县人,个子高挑,手也巧。五十年过去了,我们没有机会再见过面......

虽然粗粮配给多,大家也想了很多办法,把高粱米磨成面做成发糕,在蔬菜便宜时节,腌制各种咸菜,提高烹饪水平,丰富食材式样。

当年小二楼食堂的实景

吃饭也讲一个气氛,记得过年包饺子,每个班按人头分到一大块面和馅,各自为战包了起来,擀面杖不够多,仅有的几个酒瓶子也派上了用场。连队大都是北方兵,高手在民间,但“南郭先生”也不少,包起来也不在行。饺子一下锅,就看出了水平高低。有的不但形体不美,还不时有些“面片”参与其中。虽然如此,大家吃一个乐呵,欢笑声、嘈杂声充斥着整个食堂,与平时吃饭时安静的画面完全不同了。这也多少冲淡了思乡、怀念家人的情绪。也成就了连队过大年让人回味留恋的瞬间。

多年过去,想想看,虽然伙食不是一流,但是连队真的一流,不但本职工作完成的好,业余生活搞得也不错。记得大站文艺汇演时,我们唱的“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气势高昂,青松显现。智取威虎山的李勇奇扮演者朱重远沙哑粗犷的嗓音,加上黑黑的脸庞、壮硕身躯,若换上羊皮帽子,长毛坎肩,还真像深山里走出来的老猎人。早也盼,晚也盼……他唱时,我刚好助唱在他身边,看着他身心投入的演出,真觉得有几分勇奇大叔的味道了。他是湖北武汉人,这么多年过去了,没听说他回过“夹皮沟”。

炊事班的工作和小家庭不一样,做饭时几十斤米下锅,为避免饭烧糊,关键时要拿着一米左右长的铲子快速搅拌,这还真需要点体力。别小看区区伙房,炉火、蒸汽天天围绕在身边,夏天一身汗,冬天冷兮兮。除了每天锅碗瓢盆交响曲,也会遇上意想不到的小插曲。记得一次锅里水烧开了,刚揭开锅盖,下水道窜出一只水淋淋大耗子,大约能有一尺长,我看见惊喊道:耗子。听见我的喊声,大家抓起各种工具赶紧围堵,不成想追逼下,这厮突然跳上锅台冲到锅里。北方没有“水煮耗子”这道菜,看到这情景还真有些蒙,紧急磋商,赶紧给打捞出来,多次刷锅,重新烧水,中午开饭时,还不敢说出来,生怕影响了大家的食欲。这么多年过去了,故事算首次披露吧......

当年六个炊事班也时有互动,连队饭做少了,走到其他连队借点回来。有时那家做点好吃的,送点品尝。互通有无。

那时连队间关系都很好,多年后回想了下,我的连队还与多家连队结为亲家,应该讲“产品质量”属于上乘,不是浪得虚名。换个角度看也算“肥水不流外人田”吧。印象中我们尤以和长途站关系更紧密。当年漂亮的司务长嫁给了我们英俊阳刚的指导员。我熟悉的发小和战友凯庚兄,多年后经这两个连队领导(也是夫妻)介绍,认识了长话连副连长云丽,相同的经历一见如故,相识相知,喜结连理。其实,他们都是年底入伍,当兵时都不满15岁,当年彼此并不熟悉,没想到多年后,两人走到了一起,我想这就是所讲的缘分吧。这么多年走过来,他们生活的十分幸福,祝福他们。

当年的炊事班,作者二排中

这是在炊事班时留下的唯一一张照片,其中有两位老兵几天后就退伍了。还听说有一位战友几年前“远行”。今天看来,这张照片弥足珍贵。

讲真话,在家时没做过饭,厨房的活我是一窍不通。在炊事班分工来看,最多叫个水案儿,但今天的标准水案指的是从事洗米洗菜、鸡鱼开膛、肉类清洗之类的人员,那时连队食材没有这么高档,但也有很多事情可学,有活就学着干,一年下来,也样样拿得出手了。

那年八一到了,连队准备杀猪,班长走到我身边,压低嗓门笑问到:小王,敢试试不?我说当然敢啊。说真话,不要说亲自杀猪,这活看都没有看见过。我私下和老兵寻得要领,磨好了刀,扎上围裙,在大家的哄喊和鼓励下,干净利落完成任务。看着不远处的班长,我一边舞着手中带血的刀,一边兴奋得大声说:班长,王师傅功夫还可以的。班长一边忙着手中活,一边笑着说:好!好!好!你快把刀给我放下......我们那个年代,都说部队是个大熔炉,细想想,真得没有错。当兵后过的第一个建军节,非常难忘。

我的连队是个充满友爱的大家庭,那时我针线活一窍不通,补个袜子都扎手。记得头一年拿出洪荒之力,把被子拆洗后,晒干了却看着发愁,班里宋老兵看见了,说这事交给我吧,看着他飞针走线,个把多小时就把活计搞定,那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宋老兵黑龙江青冈人,个子不高,一身牛劲,一看就是干活好手,烟熏泛黑的脸庞,超实在的为人,可惜我们也失联了。

在炊事班时,那天刚吃完晚饭,还穿着大围裙,马连长就差人找我,见面后微笑着说,今晚去执行个任务,跟我走吧。上了车才知道,原来连队分到两张《沙家浜》剧票,他想到了我这新兵,我是连队这一百多号人的老幺,连长想的好细!

马连长的业务非常好,当年曾两次去驻朝鲜大使馆修理通信设施故障。多年后,工作关系我们巧遇,相见瞬间两人格外激动和亲切,他眼中流露出那份温暖、关心感动着我。工作顺利吗?结婚了?把我的情况问个够,那份关心几十年后没有丝毫减弱。我是个念旧的人,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往事一直没有忘记。

炊事班是个锻炼人的地方,在这里厨艺上也有收获,那时人手一把刀,每个人都把刀磨得铮亮锋利,切起菜来,速度如飞,不管是白菜丝还是萝卜丝,都均匀精细,看着让人养眼。记得第一次去未婚妻家吃饭,借机亮下厨艺,厨房中表现获得高分,切出的土豆丝,赢得一片好评,感谢连队炊事班的日子。

多年过去了,未婚妻早已变成了孩子他娘,男耕女织,挑水浇园。手拉手走过了大半人生。厨艺对我们都不难,逢到做菜切丝的活,往往还是我亲自操刀,过年饭菜也经常我来主厨。这里有一份快乐,能给家人展现一桌丰盛菜肴,幸福也在其中了。

小试牛刀,技艺依旧

岁月流逝,昔日的军区大院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但我偶尔还会想起大院,想起院里的白杨树,炎热天,枝繁叶茂的白杨树像一把庞大的绿伞,生机勃勃的树叶为大家遮阴送凉。

白杨树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抱怨。它不怕困难,坚强执着,只要有困难,它总是迎难而上,不退缩,只要一想到白杨树,眼前就会闪过一个个高大的战友身影,它身上有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奉献精神!

我们通信人犹如棵棵白杨,为祖国站岗,当好千里眼,顺风耳。

日暮时分,“轻歌曼舞”的炊烟,伴随着炉火映红的脸庞。联想起了李白诗作“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几十年光阴似水,那段岁月逐渐拂去了时间的浮尘,显露出其本质的意义。而连队的歌声,米饭味香,更是薰透了我们青春年华。

我仿佛又站在食堂小二楼,依稀看见远远走过来的连队,步伐整齐,歌声嘹亮。我拼命招着手,高喊道:战友们,好久不见,你们好吗........

后记:八一节要到了,赶写了这篇文章,也是希望当年的战友看见了,能想起在一起的日子。我的连队战友,大都来自黑龙江农村,很想找到他们,但能联系上的很少......

我入伍就来到这个连队,她对我影响很大,我也非常爱她。随着时间的悄悄走过,连队故事慢慢被人忘却,尊敬的韩指导员也离开了我们,老兵在逐渐远去。我想有责任站出来,用拙笔留下几行字,既是怀念,也是咏唱那个难忘的岁月,那个不可忘记的连队和炊事班。这就是我写此文的初心。

谨以此文献给我可爱的连队和炊事班

年建军节前夕随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