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中的这个老人叫张立东,今年78岁了。老伴叫雷英儿。老两口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个儿子招赘到别人家中。现在,孙子都二十多岁了。老两口现在依然住在一个古老的环境中,居住的窑洞从外表看,崖面使用砖砌的,但是里面是土窑洞。使用的家具除了有一台电视机外,全部是百年前的老家具。因为张立东老人的妻子给他人干活去了,所以没有拍到。画面中只有张立东老人。图为老人的土窑洞。
老人居住的土窑洞一共三孔,都很小很窄,中间的土窑洞主要是走路、放东西,在中间窑洞的中间往西、往东打了两个弧形小洞,通往东边和西边的土窑洞。西边的是一盘土炕和老人使用的家具。东边的是一台土锅灶和案板等做饭用的灶具等。图为老人在坐在自己居住的东边的土窑洞,小编是在过道拍摄的。
你看这就是老人土窑洞里的陈设,除了一盘土炕外,就是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桌子和椅子都是古老的家具。特别是这张桌子,在上世纪的五十年代还能够看到,但是今天早已经绝迹了。两把椅子也是古老的式样,但是都是过去平民百姓家里的家具,没有收藏价值。这种桌子和椅子,就是在偏远的山区也是很难见到的。
这是老人家里的放衣服和重要东西的箱子。这些箱子一共有四个,其中有两个是大箱子,两个是板箱(也就是比大箱子小了一半的箱子)。这些箱子看上去已经有年月了,漆皮已经卷起,上面没有上世纪农村箱子上面画的人物、花鸟、云彩等图案,好像是当时油漆得就是净色。箱子上的饰件非常的古老。但是箱子没有什么价值。现在用这种箱子的人没有了。老人说,有收购古物件的,看了看,人家不要这些东西。
这就是老人睡觉的土炕。和过去农村的土炕一模一样,老人说,土炕有土炕的好处,虽然没有床那样的时髦和方便,但是土炕能够烧炕,加之是土窑洞,冬天十分暖和。土炕还有一个好处,睡觉十分的踏实。但是农村的土炕比较高一些,人老了,腿脚不灵便了,上炕、下炕会感到困难一些。
这就是老人的东边的土窑洞,里面有一台土锅灶,放着一块大大的案板和做饭用的灶具。夏天、秋天和春天,老两口就在这台土灶上做饭。老人烧的是从沟里面捡到的柴,这样烧火做饭不要用钱买煤。老人用的铁锅、铁锅盖已经没有卖的了,锅要是漏了也没有锢露锅的手艺人了。烧火用的是风匣,也就是风箱。这也成了古物了。
老人的院子里有一眼水井,他们平时吃饭、喝水、洗衣服都是这眼井里的水。这眼水井的水是收集的下雨的雨水。水井的井壁上有一个口,直通院子里,等到下雨的时候,雨水就会通过这个口,流到水井里面。虽然雨水不是很干净的,比不上自来水,但是不用掏钱的。吊水还是用过去的井轱辘。
当地农民都有冬天吃酸菜的习惯,酸菜城市里的人很少吃,说是容易得病的。但是农村人一是流传了几百年的习惯。二是酸菜吃起来好吃,符合大多数的口感。三是酸菜是用散白菜的、萝卜和萝卜叶子做的,这些在农村的秋季是非常便宜的,一些白菜叶子是可以捡到的。所以便宜。酸菜的做法叫卧酸菜。就是在立冬后,才能卧酸菜。怕酸菜不能发酵,所以就用麦衣等慢火烤。这是老人在看自己的酸菜是否发酵了。
老人说,这一辈子他和妻子是受苦受累过来的。过去的年月里,他冬季下过盐池,就是用肩膀挑盐或者硝,一担要一百多斤重,天天如此,肩膀肿了,又好了,好了又肿了,如此下来,肩膀就磨成了死肉,不痛了。老人还在北山拉过炭,一来回要走二百多里路,一平车老人年轻的时候啦斤炭。山上拉炭坡路很多,上坡就要靠几个拉炭人帮忙推,一辆一辆的推上坡。这就叫盘坡。老人说,那时候自己年轻,比一头毛驴拉的都多。图为老人在窑洞里。
张立东老人年轻的时候,除了干农活外,还卖过冰棍,在县城批发来冰棍,到农村去卖,一个冰棍只能挣一分钱。说起来年轻人都不信。老人说,他还收过废品,走村庄收购废旧的纸箱、废铜烂铁等等,虽然被人瞧不起,但是能够挣到一点钱,心里还是平衡。
老人说,过去挣钱难,所以平时就不花钱,有口秋面馍(就是用玉米面或者高粱面蒸的馍)吃就行,不要菜。就是买菜,也是挑人家不要的、蔫里吧唧的买,因为不好的菜便宜。就是这样勒紧裤带,养活了全家。现在老人都不敢吃肉,不敢吃鸡蛋,只是每个月吃几块豆腐。
长期超负荷的劳动,使老人得了腿痛病,一只脚都变形了。医生建议换膝盖,但是一个是老人没有钱,二是害怕换了膝盖还不如现在的腿。所以就服药减轻痛苦。老人的妻子患有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手和脚都变形了,但是看不好。老人说,这些都和长年累月的劳动有关系。但是就是这样,老人还在院子里种萝卜、菠菜、辣椒等蔬菜。妻子雷英儿还抽空给别人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一天挣二十元钱。图为老人院子里的菜。
老人说,政府很好,每个月他们还能领到一定的养老金。他们家是贫困户,政府还每年都会送来食用油和白面等。他这个人脾气不好,但是不往心里去。他和妻子一生艰难,但是生活过得很快乐,因为快乐能够使人长寿。他感谢党,感谢政府。图为老人把我送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