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乡情散文臭米面面条 [复制链接]

1#

咱东北这地方,以前不但有“棒打狍子瓢舀鱼,野鸡飞到饭锅里”美好自然环境。生于斯长于斯的祖辈人在长期生活中还发明了很多美食,有一种叫“臭米面条”的,就非常好吃,是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现在的青年人别说吃过,听说过也是很少的。

臭米面面条,各地方叫的名称不一样,有的地方叫酸汤子,还有的地方叫酸粉子。顾名思义,口感是带有特殊酸味的食品。由于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曾经出现过中毒,现在基本上已经失传。

臭米面面条的主要原材料是玉米馇子或者是小米。在三伏天的时候,天气炎热,是沤臭米的的天气。把玉米或小米洗干净,倒在一个大缸里,加入清水,进行发酵。大约需要半个月至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每天换一次水,让粮食在水里慢慢地沤着,直到发酵出酸味来,人们根据经验判断,认为沤好了为止。时间太短的、,发酵效果不好,时间太长,吃了会中毒,同时还要控制好温度,不要让雨水进入缸里。粮食发酵好后,用笊篱捞出来,放到铺在地上炕席或者大块布上,放在阳光下晾晒,大约晒三五天,把发酵好的粮食,用磨米机磨成粉末,用细箩筛出细粉,在太阳足的时候再次晒干干的,装入面袋子里,留着食用。

那个年代,农村里面粉最缺少的细粮。每家一年四季只有在过年或者过节才能吃到白面。平时日子里就是小米饭,玉米大碴子粥,高粱米饭轮圈地转,把人吃得烦烦的。所以,吃上一顿臭米面面条也算改善了伙食。

晒干的臭米面粉,是很金贵的,都舍不得吃,有亲戚朋友或到了啥节日,主人才把晒的臭米面粉拿出来食用。做臭米面条有说道,首先要用滚烫的热水烫熟用量的一半,再把另一半生淀粉用温水调好揉成面团,接着把这两个面团揉在一起,达到不干不稀,稍微粘一点。然后,用一个工具像漏勺一样的东西放到锅沿儿上,用手揪一块面团子,按在漏勺上使劲按揉下去。锅里是翻滚的热水,面条就漏到锅里瞬间就熟了,直到全部漏完,用笊篱捞出来,放到凉水里,透一下。做点鸡蛋韭菜卤,伴着吃。那个年月,三伏天吃上一碗凉哇哇的臭米面条,真是美味无穷,妙不可言!用现在的话说是贼拉拉地香。

臭米面面条别看名字上带“臭”字,它的故事很温馨,很香甜。

在大金国时,有个女真部落住着一家三口人,一个老太太生了两个儿子。老太太给两个儿子娶完媳妇就分了家单过,随之,哥俩又跟阿骨打反辽打仗去了。老太太先在大儿媳家住,大儿媳不孝顺,经常不给她饱饭吃,不但净给她吃残汤剩饭,还指桑骂槐地不给好脸,家里的活儿却总让她干不完。老太太实在受不了这份气,上老二媳妇家吃住。老二媳妇很孝顺,好饭好菜先让婆婆吃,虽然家里穷,日子过得挺苦,但老太太心情很敞亮多,很舒心。

有一年,她们住的地方遭了灾,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老二家断了顿,这可急坏了老二媳妇。她想:光我和孩子们吃糠咽菜也能活,婆婆这么大岁数可受不了。她去大嫂家借点粮食,想渡过灾荒。她到了大嫂家一提借粮,大嫂就火了,说有粮也不借,那个老不死的白吃闲饭,饿死算了。又对老二媳妇说:“泔水缸是有臭米,你自个捞去吧,要不我就扔了。”老二媳妇没办法,就从泔水缸里捞了半袋臭米控干水背回家,她用净水洗了好几遍,抱磨杆拉成水面,烧开锅水甩成面条,她怕有毒,药坏老婆婆,先试着吃了几口。过了一个时辰也没咋的,又吃了几口,最后证实这东西能吃,才盛上一碗到婆婆面前,老婆婆吃后觉得挺好吃,就问老二媳妇是怎么弄来的?老二媳妇扑通跪在婆婆面前,讲述借粮经过,最后说:不是儿媳不孝敬您,实在是没有粮了,将就吃吧,能挨过这段时候,下来新粮就好过了。

婆婆连忙扶起二媳妇说:“好孩子,真是苦了你啦!”就这样,一家人靠臭米子渡过了灾荒。

这个消息传出来以后,从此,满族人在夏季都爱吃臭米面条,也将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赋与这个食品上,有滋有味流传的。

臭米面面条,咋听起来很难引起来人们的吃的欲望,这也如同第一次闻到臭豆腐和榴莲的味道一样,在听觉和嗅觉感觉不太舒服,当真正品味以后,才会垂涎欲滴。

我想:无论什么事,感到舒服就是真理!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