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巩俐张艺谋27年前电影,这处不易察觉的 [复制链接]

1#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在遥远的年,将导演张艺谋和主演巩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的拉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时隔27年,在年无数高清、蓝光画质电影横行的今天,再次观看那部明显带着岁月痕迹的影片,我们发现,它依然还能轻易就触动到我们心中的部分。

图中,面无表情向上方仰望的颂莲,是那年26岁的巩俐,也是因22岁出演《红高粱》中的女1号九儿,而已经名动一时的巩俐。

各位朋友,有没有注意到这个画面中的其他细节?

在“巩俐”身后的砖雕照壁上,是一幅百寿图。自我国的宋代开始,一字百型的百寿图就是艺术和文化的结晶。而在百寿图两旁,是一幅没有完全展露的一副对联。左下角像什么什么“文章”,而右下角像什么什么“天理”。

在励人看来,影片开场,已经接受命运、擦干眼泪的“巩俐”,故意避开迎亲花轿,主动来到陈家的这个画面之初,有着非凡的意义。

仅仅一个仰望的动作就表现出了双方的地位和距离,而她身后这些豪门大院的装点,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主人的品味和思想。如果仅仅按照已经出现的信息猜想,这家的主人还真有可能是有文化、有思想的“绅士”,嫁过来即使做妾也可能收获幸福。

不过,是狐狸总会露出尾巴。陈家上下到处都是“规矩”,当管家颐指气使般的大声宣布,哪院点灯哪院侍寝的时候,站在门口如商品般待选择的女人们,才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主人心血来潮时的玩偶。

注意到上面那个图片的细节了吗?这次它展示出了完成的信息,那副对联从右向左完整的是,“损人欲以复天理,蓄道德而能文章”。

相传,这幅对子清朝大员左宗棠去山西乔家大院时提的,横额为“履和”。这里面还有一个细节是,清朝时不是一夫一妻制,但晋商的票号规定一律都不许娶妾。损是减少,蓄是积蓄,可以说只言片语,就把晋商百年不衰的原因勾勒出一二。

而这里到了民国的陈家,已经完全的反其道而行之了。我们把损和蓄两个字,调换一下位置,所有那些装点就变成了地主阶级代表肤浅和虚伪的佐证。也变成了让影片最开始“巩俐”幸福幻想必然破灭的原因。

励人想把那个对子做一点改变,“纵人欲以失天理,损道德而废文章”,其实废的又何止是文章?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细节,是不是张艺谋的有意为之,若是,就太让人拍案叫绝了。

朋友们,有没有什么想说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