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zj/▎文:闲云
▎图:来自网络
父母常说,我出生的年秋天,雨涝成灾,平地三尺水,玉米、高粱泡在水里,南瓜水上漂着,红薯地里沤着,本来就高的水位更让这雨水难以渗下去。
到了冬天,放眼望去都是白花花的盐碱地,杂草丛生,甚至没过庄稼,粮食减产那是常事,一亩地小麦能打二三百斤算是好收成了。
出生于年的嫂子说:“不是草长在麦田里,而是麦子长在草丛里,草又高又壮,弯下腰草叶划脸,蹲下来草刺扎屁股。哪里是割麦子,而是草里找麦穗”。
这种情况早在六十年代初达到顶峰,有些地方还出现了饿死人的现象,直到六十年代中期国家开始兴修水利,盐碱的情况才逐渐好转。
当时,县里在我们村西洼地由北向南开挖了彻水河,使沿途几个乡的水有了出路,解决了水涝的问题。
有了拖拉机,深翻土地,把草都给掩埋了,打了深水井浇地,把盐碱压了下去。
后来,县里建起了化肥站,肥料跟得上,这几招基本上改变了当时旱涝不收的问题,但产量还不高,人们仍然吃不饱肚子。
后来种子问题解决了,才彻底解决了吃饭这个天大的事情。
父亲对种子的看法源于生产队的一种尝试。
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夏天,麦收过后种玉米,这回生产队没按往常那样种上年留下的种子,而是种县里下发的、在海南培育的新种子。
这所谓的新种子个头矮小,不饱满,还不及普通玉米的一半大。人们将信将疑,总认为还是老种子可靠。
我们生产队的人老实,想着从县里领的,上级还能骗咱老百姓?听上级的不会有错。相邻生产队的人可就没这么好糊弄了,硬是把分到的不起眼的种子喂了牛,还嘀咕着:这么小的玩意儿,能中才怪呢?坐等看热闹吧!
正应了那句老话:出水才见两脚泥。还没有到收获的季节,就见分晓了。
邻队地里的玉米起色不大,和往年没什么两样。可再看我们队的,玉米杆虽比过去矮不少,可玉米棒子却长势喜人,个个一尺多长,籽粒饱满,顶到头,没有虚尖。
这下可把队长高兴坏了,终于可以松口气了,压在心里三个月的石头也落地了。
老人们种了一辈子地,哪见过长得这么好的玉米?今年可算有吃的了。
邻队社员那个后悔呀,就甭提了,社员埋怨队长,队长怪罪社员,吵成了一锅粥。
此后,哪个生产队都再也不敢小瞧上级推广的种子了。
父亲逢人就说:“我算服了,真服了,种田不讲科学是要吃大亏的。”
打那儿起,我们队就铁了心试种各类新品种,如矮化小麦、抗倒伏小麦,产量翻番;还有红薯下蛋技术,一亩地产量达到一万多斤。
有了红薯、玉米和小麦这三样的丰收,七十年代我们那里的人才逐渐能吃顿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