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上下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周年前夕,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负责人和学会会员一行10人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作物生物信息学创新团队党支部的组织下,于年6月20-21日赴山东省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展“重温历史?感悟初心”主题党日活动和“服务乡村振兴科普培训会”。6月20日下午,大家不顾旅途疲劳,来到位于黄河入海口附近的知青小镇。知青小镇保留了许多当年的时代风貌,大家在解说人员的引导下,参观了记录知青岁月艰辛与拼搏的一堆堆地窝、一卷卷书本、一把把旧物、破旧褶皱的军大衣、漆面斑驳的军水壶、盆底生锈的搪瓷盆、泛黄的奖状。随后在知青小镇的党性教育中心,大家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观看了知青纪录片。随后与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党支部开展“以党建促业务”的工作交流,生物信息学创新团队党支部书记毛龙研究员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在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歌声中结束了当天的主题党日活动。
参会人员在知青下镇的汽车站旧址前合影留念
参会人员参观知青当年的学习、劳动和生活实景展览
与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党支部开展“以党建促业务”的工作交流
参会人员在知青小镇的党性教育中心重温入党誓词
6月21日上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组织了一场"科普中国-小黑麦、营养水稻和甜高粱种植技术培训会”,来自当地的农业种植大户和农业加工企业40余人参加了此次培训会。培训会邀请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三名长期扎根于农业生产一线的科学家。孟凡华副研究员以“粮饲兼用小黑麦及其生产技术”为题,讲授了六倍体小黑麦和中国特有的八倍体小黑麦的人工合成过程、小黑麦的遗传改良方法、小黑麦的饲用价值和产业化优势、饲用小黑麦生产配套技术等方面的内容;李桂英研究员以“高粱研究与利用现状”为题,讲授了国内外高粱生成和应用现状、高粱的生物学特性、高粱栽培高粱技术、高粱新品种选育等方面的内容;郭林博士以“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大力发展中紫高营养水稻产业”为题,讲授了水稻糊粉层增厚突变体的筛选过程、糊粉层增厚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糊粉层增厚基因的育种应用、多单位合作开发高营养紫米等方面的内容。授课结束后,培训人员与三位专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会后,大家还参观了种植在东营耐盐作物研究基地的小黑麦、耐盐水稻、紫米营养水稻、耐盐大豆等田间作物。此次活动得到东营市科学技术协会、东营市科学技术局、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管理中心、东营市民企高质量发展九队的大力协助和支持。孟凡华副研究员讲授“粮饲兼用小黑麦及其生产技术”李桂英研究员讲授“高粱研究与利用现状”郭林博士讲授“从大力发展中紫高营养水稻产业”
培训人员与授课专家在“中国作物学会科普中国行动中”的横幅下合影留念
分子育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建康研究员(右)参观即将成熟的小黑麦在田间长势(左:小黑麦研究专家孟凡华副研究员)
中国作物学会(TheCropScienceSocietyofChina)成立于年,是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和单位自愿结成、依法成立的学术性、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的全国学会,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业务范围包括国际合作、学术交流、书刊编辑、专业展览、科学普及、技术推广、成果鉴定、科技奖励、标准制订、业务培训、咨询服务。经过60年的风雨沧桑,今天的中国作物学会拥有6个工作委员会、21个专业委员会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物学会,是联系我国作物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主办期刊《作物学报》、THECROPJOURNAL和《作物杂志》;作为第二主办单位,联合主办《麦类作物学报》。
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