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久没这么泡在农田里了。
小时候,就总有这样的机会。
在地里,大人总是忙得连腰都直不起来,而孩子们最关心的则是酸枣、甜高粱杆。还有各种爬虫,各种飞鸟,以及花花草草们。有时候还能碰到野兔、刺猬。当然最兴奋的还是坐拖拉机的驾驶座。是不是很多爸爸妈妈小时候都坐过?
小时候天也很晒,中午总要歇晌才能下午接着去。草帽要戴,还要用装散酒的大白塑料壶灌满水带着。天色快要暗下来之前,那种水润润的蔚蓝色最好看。如果大人们赶工晚了,躺在拖拉机里的粮食堆里,就能看一路的晚霞和星星。
现在我们的孩子们,去农田的感觉实际就像去植物园、博物馆。
他们已经远离了真实的自然,和真实的农事活动。
而且在大人们那里,有太多知识经验的链条终于有机会延伸给孩子们了。仿佛那些作物立在那里,就是要供我们给孩子们讲解用的。它们是那么鲜活,那么真实,以至于大人们总是克制不住对孩子施以教育的冲动。
然而,当自然来到了我们的面前,就让孩子们捡起自己的眼睛、自己的手,并找回自己的身体吧。这自然属于我们成人,也应当至少平等地被儿童属于一次。
孩子们对自然,对农事的亲近和了解,不是靠听人说,而是靠自己的身体与感官主动去感受,独立去摸索。
孩子们一来到地里,满眼都是绿的。有青绿的藤条、果子,整畦的葱和菜,还有高低错落的作物丛。路是泥土踏出来的,雨后的早上,松松的,但又很扎实。一路走,一路的土味儿。
鹅的声音总是那么响亮,而羊在不咩的时候多半是不吭声的。至于那些肉虫子、蚂蚁们就可怜了,连声儿都不会出。
麦穗是硬的,很多尖尖支棱着,还扎。麦杆是直的,一节一节的,把麦穗举着。麦粒是藏着的,烧过以后,皮儿就很容易被扒开,嚼起来还真有股子甜甜的味儿……
棍子可以击打麦穗,簸箩和簸箕可以筛麦粒。更妙的是,又直又硬的麦秆还可以弯起来捆扎麦垛!
还有,太阳是热的,管子里的水是凉的,而西瓜真是太太太甜了!
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也给我们一个机会。
虽然共处于同一天地间,但孩子们确实与我们承担着完全不同的使命。我们的使命是存续,而他们的使命是发展。他们不怕浪费时间,不怕弯弯绕绕,也不怕苦与累。但他们很怕无聊,也怕无趣。他们时刻在准备着观察,准备着去感受。
想象一下,每个幼儿都拥有一副隐形的“触角”。这触角极端灵敏,也极端柔软。了解他们,呵护他们,不要视而不见,也不要轻易武断对待。
孩童世界里的麦田,要远远大过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和孩子们一起,爱这自然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