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高梁浓烈血色演绎原始人性豪放风格展 [复制链接]

1#

血一样焦灼刺目的日光,血一样黏稠厚重的天空,血一样浓烈质朴的人们,还有那片在太阳和天空下饱满的,让人血流汹涌澎湃、肆意生长的红高粱在镜头前浓重地铺洒开来。我似乎感觉到这一幕在我的瞳仁中涌动着,闪耀着那一抹抹鲜亮到了极致的血色。电影《红高梁》讲述女主人公九儿的父亲为了换一头骡子,竞将自己的女儿许给一个开烧酒铺的麻风病人。九儿试图以死抗争。但在送轿的路上,九儿与轿头进发出无与伦比的激情。此后二人共同经营着那家烧酒铺,酿出了“十里飘香”的高粱酒。之后日军肆无忌惮地侵略这片神奇的黄土地,高粱地被肆意地践踏。最終,九儿没能躲过日军无情的屠杀,倒在了那片被酒染红的血一般的高粱地里。

浓烈血色演绎铁骨人性

电影《红高梁》是属于“视觉系”的。在观看完影片后,观众都会对其中那铺天盖地的“红”难以忘怀。别出心裁的色彩象征在影片中被导演运用得得心应手。张艺谋的处女作能够在国际上摘金夺银实属情理之中。高粱、夕阳、酒、血、嫁衣、窗花,各种道具或者是细节的色彩均为红色,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极度风格化的画面。风吹高粱、斜阳刺目、尘土飞扬,各种景致都镶嵌进叙事的逻辑线条之中。《红高梁》中对人性采取高度写意的手法,不符逻辑的情节在弘扬生命、唤醒野性的主题下都可以得到诠释。轿夫为何可以直接进入十八里坡的酿酒作坊和“掌柜的”睡在一张床上?做工的伙计为何可以毫无怨言、心悦诚服地协助九儿将作坊运作下去,最后还拼命般地杀鬼子?刘罗汉为何不言声响地离开作坊,投奔共产党?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为人性的朴素和真诚。十八里坡周围的人都是真诚而朴实的,其人性是原始的,化为最基本的原色-血色。

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黄土地》同样延续着以往中国电影的艺术特色,将民族的厚重、人生的悲凉一幕幕展现出来。历史的进程、民族的性格与此有着莫大的关联。同样是历史的、民族的元素,在《红高粱》中,积压的生命意识喷薄而出,大开大合,完成了民族的一次集体宣泄。电影《红高梁》利用一望无际的红高粱和尘土飞扬的红地组接成一个充满活力激情和诱惑刺激的原始的世界,象征了人本性的自然回归。影片中虽有抗日情节,却并非为展现崇高的革命人物形象,而是通过塑造豪迈奔放的人物形象,叙述痛快淋漓的故事情节,表现出对自由的向往,对勇敢、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等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弘扬、讴歌和礼赞。爱就真爱,恨就真恨;大爱大恨,大生大死。影片极力赞美生命的张力,赞美生命的那种喷涌不尽的勃勃生机,赞美生命的自由、舒展。对原始生命意志、生命欲望即生命本质力量不可抗拒的赞颂与褒扬,对生命激情的呼唤,激发人们对充满血性的,旺盛、强劲的生命力和反叛的民族精神的崇拜之情。

鲜明象征突显深刻主题

“不知从哪年起,纱口长出了百十亩野高粱,没人种也没人收。”疯长翻滚的野高粱,寓意着那种不受束缚、肆意野性的民族性格。影片中,“我”爷爷和我奶奶在这里相爱,野合,奔放不羁的生命力让人震颤。与之相对的是麻风病的李大头,还有“我奶奶的爹,他们是腐烂的、猥琐的、病态的,暗示着我们民族文化中颓废破败的一面。电影开始的旁白,媒婆不断地说着婚嫁时的禁忌,但这些禁忌很快就被“我”奶奶打破了。她用剪刀反抗着李大头这个名义上的合法丈夫,却顺从地让我爷爷抱进了高粱地。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反思中,知识分子大多有一个文化寻根的过程。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的传统文化?在正统的儒家文化早已被瓦解、失去了其神圣的面孔时,艺术家们都对日常生活的传统风俗以及地域文化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而电影《红高粱》正是如此。

“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日食代表着悲哀,那是鲜血映红的高粱,那是爷爷痛失爱妻、爹爹痛失母亲的伤痛,是作者对高粱地上人民最崇高的礼赞。高粱被践踏了,但还有许多高梁在疯长着,那是华夏民族旺盛的生命力、生生不息的文明的象征,是爷爷身上带有的狂野。爷爷的狂野是原始的、野兽般的狂放,它不仅是男人生命中最本质的方面,还是中华儿女能抵住侵略、奋起反抗的基础。红高粱,呼唤着人类天然的本性,刺激着人们对勃勃生机的追求。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