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到底是什么?
作为禅宗的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当年由佛陀拈花一笑而传,以心传心。它是离开语言文字的,不是用逻辑思维可以解决的问题,只能用“以言遣言”的方法提示一下。至于究竟什么是禅,或禅是什么,还需要我们自己去切身体会。
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
禅的境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受用;而且这种受用是自受用,与他人不能共。
当年佛祖拈花笑,便有禅境随心来
禅的受用和体验唯行者有,唯证者得。你若是一个修禅的人,就会有这样的体验和受用;你若证得了禅的境界,你就会得到这种受用。
用一个比喻来说,在六月三伏天,我们走在炎热的太阳下面,那个时候我们想什么?当然是想去一个凉爽的地方,现在人就要想去到一个有空调的房子里面去。感受那一份清凉。
静心就能获得境界
原来老百姓有句俗话:“高粱地头,饭屋门口”,以为这是最舒服、最凉快的地方,为什么?因为夏天高粱地里,又闷、又被高粱叶子拉刺;而在饭屋里烧火做饭烟熏火燎的,当然最舒服的是出来那个环境。
而禅的感觉就如同这样,我们被世俗环境闷炙、火烤,离开那个环境就能感觉到禅的妙用--好清凉、好自在、好舒服。那种感受只有你自己知道,那种感觉你说得出来吗?用语言描述不出来。
心静处自有禅趣
别人只看到你在那里很安详很自在,你的那种受用是他人体验不到的,你那种体验是不共的。当然这是由空间的转移得到的受用。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不是禅师无热恼
只缘心静自然凉
禅是直接的、当下的。它不需要空间的转移,也不需要时间的转移,即此事,成此事。就像古代一位禅者诗僧写的那样“人人避暑走如狂”,在暑热炎天,都想避暑,炎热使人发狂。
禅趣不只在深山中,而在内心深处
“独有禅师不出房”,只有参禅的人、学禅的人、修禅的人,他没有这种东奔西走发狂的表现。“不是禅师无热恼”,并不是禅师感受不到这种热恼。“只缘心静自然凉”,心静下来,沉到禅的趣味中自然就凉爽了。
心静是一个什么状态呢?就是凉和热这种二元对立的状态不存在了,没有热或不热。一有二元对立,他的感受马上不同了。二元对立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分别。
禅是内心的受用
这种分别也不要分别,不去挂碍这种分别,热和凉爽就是一体的存在。
明朝时紫柏尊者。紫柏又叫真可,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之一。紫柏尊者有一天看书,一直看到太阳下山,天已经黑了下来,虽然没有点灯,但他依然看得见,书上的字非常清楚。
这时憨山大师秉烛夜行来到他的房间,看到紫柏尊者在没有灯的情况下仍然在那里看书,便说:“天色这么晚了,你怎么还在看书啊!看得见吗?”
禅修不能有分别心
紫柏尊者经他一说,起了分别心,哦,看不见了。
真正的解脱,在于人的心灵体验深处。解脱不在你的思维当中,也不在你的感受当中。在哪里呢?解脱在你感受深处、体验深处的觉受当中。
心灵深处的那么一丝光明,这一丝光明,是你在念佛的时候,在念经的时候,在禅修的时候那一念清净。
心灵深处的一丝光明一闪,那就是禅
这一念清净的基础是什么?是放弃。你的意识和你的心,是放弃人世间的。放弃人世间和放弃自我的体验,那一丝的柔软和清净,就是你身心中的光。
这个世界太多的渴望和贪恋,你的心灵深处那个轻柔的明了,那个地方是你成道的资粮,是你的突破口。
一切尽在不言中。
放弃人世间就是不再分别好坏、善恶、多少,它是世界上一切问题的总根源。要想成佛作祖,先要放弃这个东西。
所以说禅是一种受用,是一种体验。这种体验是要远离分别,达到无分别。因为世界上的事情本来就是平等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差别只是它的相,平等是它的性,我们要离相而证性,这样得到的受用才是究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