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前语
70年岁月峥嵘,70年沧海桑田。在我们身边,许多老兵是新中国建设的参与者,他们身上镌刻着与祖国同呼吸共成长的时代印记。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本号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红色十月致敬老兵》,聆听老前辈追忆那段不可磨灭的战斗岁月,在回顾抗战历史中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韦庆付
没时间想家,每天吃高粱米,2个多月就吃过一次黄豆
韦庆付,姚徐村人,88岁,平日里或是心平气和地跟邻居聊聊天,或是慈爱欣慰地看护自己的孙子孙女,平静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冲淡这位抗战老兵对峥嵘岁月的记忆。
韦庆付小时候家里比较苦,8岁时母亲过世,9岁时父亲过世。他兄弟姐妹4人,有2个哥哥,1个姐姐,自己排行老四。11岁,家里没有吃没有喝,跟着大哥二哥到了姑姑家,待了三年,再后来便去了上海。后来,姑姑过世了,哥仨就回家了,自己帮别人家放牛。
年,韦庆付18岁,上面派的工作队搞宣传、搞土改,发动大家当兵,说当兵怎么好怎么好,又有上学什么的。听到这些,韦庆付赶紧报了名,决定不帮人家放牛了。部队一开始没有什么名字,先到县里,然后到镇江大港,全是新兵。在镇江,有一个庙,叫竹连寺,在那边训练了2个月。后来,就在镇江上火车到东北去了,部队的名字也有了,就是铁道兵团。
从镇江到东北坐火车,坐了五六天,才开到东北一个山沟里,住的就是过去日本人造的房子。全是新兵,一个排就一个班长或者副班长带队,每人发了一杆长步枪,一把刺刀,10个手榴弹、发子弹,训练了2个月的时间。7月,又上火车,开到沈阳,在沈阳一个火车站,韦庆付的连队就住在那个日本鬼子在铁道旁的铁架车,每天上午睡觉,下午起来上政治课,到晚上休息到12点,又全部起来训练。晚上训练的时候,必须把所有的东西都带着,主要训练防控,行军。训练到早上7点钟,吃早饭,吃过早饭就睡觉。
10月,便到了朝鲜。韦庆付说,安东江边上部队很多,火车没法过江,人可以过江,白天不给过江,到了晚上开始过江,从桥上走,过了江不多远,飞机来了,全部部队都下来了,火车就回去了,人就步行。走在路上,也不知道哪里是哪里,就跟着部队往前面跑,跑到第二天下半夜,才在山上在坐下来休息。刚到朝鲜,就睡在山上,那时简直苦的得不得了,什么东西都没得吃,一人就带了一袋子炒米。炒米吃完了,我们一直向前跑。铁路炸坏了,我们就抢修铁路。到了北联山,我们歇下来了,呆了2天,上面要求我们部队分散保护铁路、桥梁、山洞,没有直接到前线。一开始,这些地方都有朝鲜部队看管,他们一个人我们一个人,到那边没有十几天,朝鲜就把他们部队调走了,全部留给我们看了。那时,我们天天吃高粱米。到处都是山,有的山洼子里面,被飞机炸的狠,树一起烧枯了,我们就在那里,什么也没有。发的一块油布,打打包又当雨衣,后来发了斧子锯子,就在山里锯些树,就靠山坡下来,挖一个大坑,弄这个树铺起来,油布搭起来,就睡在里面,睡觉不脱衣服,也没有被子。
在朝鲜平时也比较苦,长长的山洞半腰处,有一个出气洞,那里需要时刻有人看着。一般白天2个朝鲜老人搭个棚子在那边看,晚上才韦庆付他们才2人一组就去那个地方,跑去跑回来正好2个小时,看山洞的是看山洞的,巡逻的是巡逻的,2个小时一换班。巡逻时,一人一支步枪,4个手榴弹,基本上能不用就不用,每天晚上都要站岗。隔一天都要去山上跑一趟,每天都是干这些事情。韦庆付说,在朝鲜也没什么时间想家里,每天吃高粱米,有时候烧点盐开水。2个多月就吃过一次黄豆,别的时候就吃高粱米,菜就是盐开水。
年3月,韦庆付回国,在安东待了2个月,又被调到朝鲜抢修铁路搞建设。也就是那年,韦庆付当了班长,入了党。年2月,韦庆付到长春军营学校学习了一年,本来能被提拔为副排长的,因为胃病比较严重,也就被耽搁了。年,韦庆付复员回到句容。
线索提供:开发区(黄梅街道)退役军人服务站
口述人:韦庆付
整理人:吴长丰、曹雪、邓建昌
审核:高然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