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年12月7日,时年57岁的中国作家莫言登上瑞典学院讲坛,以《讲故事的人》为题发表诺贝尔文学奖受奖演讲。现任浙江文艺出版社常务副社长曹元勇见证了这一过程。12月7日,“大言莫言·诺奖十年”主题展在上海图书馆东馆揭幕。回忆与莫言20多年的交往,这位资深出版人提到10年前的一个细节,“去斯德哥尔摩领奖的路上遇到罕见大雪,一行人只能在赫尔辛基机场的宾馆住下。当时宾馆爆满,穿羽绒服、戴鸭舌帽的莫言坐在台阶上等待。谁会想到这个东方来的农民大叔,就是第二天要去领奖的诺奖得主?”
此次主题展设于上海图书馆东馆5楼中庭科技感十足的两座白色展馆内,展馆旁场地的展柜中展出《红高粱》仿真手稿、《太白若来》书法长卷等展品。展览分为8个板块,不仅梳理了莫言文学创作的线索,还展现了其文学初心、人生起落、与母亲的羁绊等心路历程。
跟随精心设置的展线,读者可以看到莫言的童年、军旅生活、家庭照片,重要作品出版节点等,了解这个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作家,走向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背后的故事。在现场多媒体区,可以观看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影像及话剧《红高粱家族》相关视频。互动区域可以点击屏幕通过一段前往“高密东北乡”的文字冒险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莫言作品。
7楼书籍展示区设置“给莫言的信箱”,邀请读者给莫言手写一封信投递到现场信箱中。浙江文艺出版社的编辑们在展览结束后将回收、整理这些信件转交给莫言,读者有机会收到莫言的回信。
在为展览录制的视频中,莫言对未能来到现场与上海读者见面表示遗憾。他介绍现场展品,“从《红高粱》手稿可以看到那时我写字挺端正,现在上了年纪,眼睛也不行了,不能把字塞到这么小的格子里了。从手稿中,读者可以想象我当时的创作状态。”
“我最早读的莫言作品就是《红高粱》,这部作品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地位,后来,他丰富的作品形成了一个壮观的文学王国。”上海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莫言的写作一直被认为是汪洋恣肆的风格,今天看他的手稿,写得非常工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或许可以成为文学史研究的一个题目。”
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推荐莫言的戏剧作品《我们的荆轲》,“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莫言的这个剧本是有一些颠覆的,带着他自己的人生体验。”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谈到莫言创作距今最近的长篇小说《蛙》,“从语言上来说,既有早期作品的肆意夸张,又有鲜明的风格转变,非常节制、讲究,读起来欲罢不能,是一个世界级作家对苍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