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电视剧《红高粱》让大家认识了胶东的高密,这是个具有浓厚胶东文化气息的地方,作为《红高粱》的作者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先生将自己故乡的文化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了观众面前。
高密市,隶属于山东省潍坊市,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三宝”。高密市地处山东半岛东部胶东地区,胶莱平原腹地,东与青岛市接壤,别名凤城。莫言先生曾赋打油诗笑谈家乡高密四宝及美食:“吾家高密东北乡,三贤四宝美名扬。石磨火烧咬头好,韮菜炉包滋味香。”
山东高密历史悠久,历史上诞生在高密的齐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被誉为“高密三贤”。高密的扑灰年画、泥塑、剪纸和高密茂腔被称为高密的传统文化四宝,也是山东省值得传承的民俗文化。除去戏曲茂腔外,其他三宝都可以带走作为纪念。有人说莫言小说是高密的新宝,正好与“老三宝”组合成新“高密四宝”,可以一起带走。“高密四宝”已久负盛名,扑灰年画、剪纸、泥塑、茂腔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四宝现在在红高粱影视城都能体验到。
①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盛行于清代。从现有的资料看,现在中国只有高密一地存在这种年画,所谓扑灰,即用柳枝烧灰,描线作底版,一次复印多张,艺人继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脸、手,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即成。初时人们为求生计临摹一些文人绘画和庙宇壁画去市场变卖,后慢慢创新,产生了最早的扑灰年画,内容以神像、墨屏花卉为主。它亦称“民间写意画”。
明中叶,“墨屏花卉”已销行于市。清代乾隆到咸丰年间,是姜庄扑灰年画的成熟期。乾隆末,境内李家庄的胡玉显、赵家圈的赵大伦学成归里,办作坊,收徒弟,开起画店。开业后,引来大批外地画商争相贩运,扑灰年画由近及远,远销于烟台、临沂、徐州、内蒙、东北等地。
扑灰年画进入市场流通后,刺激了自身的发展。以胡、赵为代表的民间画家,将欢乐主题的题材、农民喜欢的人物故事等揉进扑灰年画变现内容,开拓了扑灰年画题材范畴。
清嘉庆十五年(年)前后,在天津杨柳青画店的刻板工胡三,因不受老板赏识,又迫于生计,便千里迢迢来到李家庄,投到胡玉显门下。将杨柳青木板年画的技法揉进了扑灰年画中,使扑灰年画进入半印半画年画时期,提高了效率,丰富了年画品种。道光年间,扑灰年画进入鼎盛期,渐渐发展成两支派系,涌现出一大批作画能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
一派是以赵大伦的儿子赵宗贵为首,继续扑灰年画的传统画法,以画墨屏为主,画风典雅,素淡稳重。有所谓“墨屏墨屏,案头清供。婆娘不喜,老头奉承。货卖识主,各有前程”的评价。
另一派则是以胡玉显之子胡相林为代表,借鉴其他年画的色彩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以色代墨,追求画面艳丽红火。有所谓“红绿大笔抹,市上好销货,庄户墙上挂,吉祥又红火”的赞誉。民间画师们掌握了百姓追求美满幸福、长寿如意等心里情趣,广开题材,开展创作。神话故事、宗教信仰、民间传说、戏曲人物、仕女娃娃、花卉禽鸟及显示生活等,都得到展现。
现李家庄胡玉显后人家中,有一棵返老还童的“文冠果树”,据传是清代南方某画商送给胡老先生的,至今已有近年的历史,成为胡家的祖传宝树,也是胡家扑灰年画发展的见证。6年5月20日,高密扑灰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扑灰年画内容丰富多彩,构思奇巧,制作精细,风格古雅。其造型拙扑简练,用笔潇洒自如;其画风典雅、淡写飘逸、浓笔浮沉;其画法以色代墨、艳彩浓色、细腻处丝丝诱人、狂发时涂色如泼。色彩艳丽,对比强烈,深受人们喜爱。
②高密泥塑
高密泥塑源于山东高密市的聂家庄,相传始于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当地流传有“聂家庄,朝南门,家家户户捏泥人”的民谣。据《聂氏家谱》记载,聂家庄泥塑的艺祖叫聂福来,原籍河北泊镇。
明万历初年,当地连年遭灾,聂福来携带全家逃荒来到了聂家庄。人生地疏,为了生计,心灵手巧的聂福来使用当地的泥巴做成一种“锅子花”(俗称泥墩子)的烟花,走乡串集销售,人们便在春节和元宵节晚上点燃观赏。时“锅子花”不加任何装饰,外观粗糙,是聂家庄泥塑的前身。
清朝康熙年间,聂家庄“锅子花”的外形、颜色逐渐丰富起来,出现一些动物形象。康熙后期,聂家庄“锅子花”民间艺人开始制作供家庭观赏和孩子们玩耍的娃娃、禽、兽、虫、鱼等泥塑玩具。后有一些专供欣赏的“条子人”,如仕女、戏文等。年,聂家庄泥塑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遗项目。
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玩具进入成熟期,会动、会叫、会斗趣。民间艺人将泥玩分为首尾两段,中间用皮革相连,内装弹簧、哨子,用手拨动就会鸣叫。如叫虎、叫鸡、叫猴等。泥塑的品种逐渐增多,既有“虎”、“狮”、“猴”、“狗”、“小猫”、“鸡”等动物,也有“白蛇传”、“孙悟空”、“牛郎织女”等传奇人物,声色并茂,生动活泼,销往平度、胶州、诸城等地。
在一批老艺人的努力下,今聂家庄泥塑已发展成为民间特色突出,品种更为丰富,形象更为完美,行销国内外的艺术品。
③高密剪纸
高密剪纸是中国剪纸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素有“九穴五龙之抱流、西砾东岗之叠嶂”之称的高密,以“南挹九岭之秀、北瞰古城之雄”的优越地理条件,哺育了勤劳智慧的高密人民,创造了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其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密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自立于中国民间艺术之林。
关于高密剪纸,有个美丽的爱情传说。汉武帝爱妃李夫人不幸早逝,汉武帝悲痛欲绝,日夜思念。有人报告说齐地高密有个叫少翁的人,好讲神仙方术,自称能将李夫人的魂招来。汉武帝听后大悦,命令少翁立即前来招魂。少翁用纸剪了李夫人的影像,到夜晚在一顶方帐中点起灯烛,映出像真人一样的李夫人,汉武帝在另一帐中远远看见,更加悲伤,泣然曰:“是也非也,立而望之,翩何姗姗起来迟?”据说这就是高密剪纸的起源。从一些考古遗存来看,剪纸至迟在北朝时候就已经出现,至今已经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了。
高密剪纸是山东省高密市传统民间艺术三绝之一,6年12月被列入第一批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高密剪纸包括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花样、喜花、春花、丧花等。它的流传同高密农村的节令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窗花、门笺、灯花,便是在春节或元宵节时贴挂的。
高密剪纸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花草虫鱼、飞禽走兽和人物皆可入剪。所剪事物,大多取材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戏曲故事,象征性强,造型朴实夸张,粗犷中见清秀,拙朴中藏精巧,反映出独到的民族审美观。
④茂腔
高密茂腔是高密市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以曲调质朴自然,唱腔委婉柔怨,生活气息浓郁,通俗易懂,委婉动听,颇有“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之妙,深受群众喜爱,被誉为“胶东之花”,俗称“拴老婆橛子戏”,在广大农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茂腔这一地方剧种自产生、流传、发展至今,虽历经数百年,但名称确定的较晚,年,华东地区组织戏剧观摩演出时才由组委会正式命名为“茂腔”。此前,人们多称作“周姑子调”或“肘鼓子戏”、“冒腔”等。当时的“华东区戏剧观摩演出纪念会刊”提到:山东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替农村中有灾难疾病的农民开锁还愿的迷信活动,唱腔称为周姑子调,后来在高密及周边地区演变为戏剧,由于该曲调的明显特点是尾音“打冒”,“冒”与“茂”音同,取“茂”是愿该戏发展茂盛。因此将其名称定为“茂腔”。
茂腔的雏形是早在明代就流传民间的“姑娘腔”。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明万历年间钞本《钵中莲》提到“姑娘腔”。清康熙年间李声振所著《百戏竹枝词》述曰:“唱姑娘,齐剧也,亦名姑娘腔。”再后来的史料解释说:“姑娘腔”,人们也叫作女儿腔、巫娘腔。
“姑娘腔”与“周姑子调”有着承袭关系。“周姑子调”在继承“姑娘腔”的基础上又变化发展了。清乾隆年间所刻《缀白裘》戏曲选本中有《思凡》(即《尼姑思凡》)一折,当时,用“姑娘腔”演唱《尼姑思凡》风靡山东各地。“周姑子调”也应时而出。相传此时有一姓周的尼姑聪明伶俐,能文善唱,她演唱的《尼姑思凡》独具魅力,动人心弦。她还经常利用改编并演唱民间小调鞭挞人间的不平,由此引起了老百姓的共鸣。经过人们流传、加工,辗转沿袭,成了脍炙人口的流行曲。这些流行曲便被人们冠名为“周姑子调”。
肘鼓是一种纨扇(用细绢制成的团扇)形、柄缀铁环的狗皮鼓,又名端鼓。早时,“姑娘腔”即以肘鼓伴奏。“周姑子调”的初始阶段也以肘鼓伴奏。这种演唱形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艺人们敲着狗皮鼓为雇主请神驱邪,招魂敬鬼。所唱内容是以雇主家中供奉的“轴子”(家堂)为依据。蒲松龄《聊斋志异·跳神》中记载:“济俗,民间有病者,闺中以神卜。请老巫击铁环单面鼓,婆娑作态,名曰‘跳神’”。这种边敲击狗皮鼓,边唱“周姑子调”的表演方式,在吸收了花鼓秧歌的音乐及表演程式后,逐步形成了“肘鼓子戏”。
“肘鼓子戏”在高密、胶州、诸城等地又被改称为“本肘鼓”。“本肘鼓”的主要特点是旋律简易,节奏平稳,上下句结尾处又以“噢嗬罕”三字耍腔,如同劳动号子那样粗犷有力,热情奔放。“本肘鼓”演唱时是干唱的,仅在间歇处奏乐渲染气氛,化装简单,一般搽些粉,抹点胭脂,系条毛巾便演唱,名曰“踩薄土”、“盘凳子”。
“周姑子调”与“肘鼓子戏”都与“姑娘腔”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实际上是一种演出形式,两个称谓,区别仅为“周姑子调”是指表演者所唱腔调,“肘鼓子戏”则指表演者敲打的狗皮鼓。经过长期演出和艺术交流,艺人们将“拉魂腔”、“梆子”、“京戏”的某些特点揉进了“本肘鼓”,使“本肘鼓”产生了一次大的飞跃,进入“冒肘鼓”阶段。“冒肘鼓”的主要特点是旦角唱腔下句的尾音翻高八度,这种唱法是从“拉魂腔”那里吸收来的,人们称为“打冒”,“冒肘鼓”也由此得名。
“周姑子调”与“肘鼓子戏”在高密深受老百姓喜爱。很多村庄世代都有戏班子。演唱“肘鼓子戏”成为当时群众的主要娱乐方式,每个村的戏班子一年都要演几回,并互相串演。“肘鼓子戏”又被人们称为“拴老婆橛子”,妇女们为了看“肘鼓子戏”,把“孩子拴在窗棂上,饼子糊在锅台上,腰带忘在圈墙上。”年高密茂腔剧团成立。剧团汇集了各私营剧团的拔尖人物,有良好的演员基础。至今已排演古装戏、现代戏几百出,曾多次参加省、市戏剧会调演,次次获大奖。其中《根的呼唤》获山东省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并荣获年度曹禺戏剧文学奖提名奖。
年3月应文化部邀请,高密茂腔剧团晋京演出现代戏《盼儿记》,获得圆满成功。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多家报刊进行了报道,在全国引起了轰动。“茂腔”这一稀有地方剧种,自此令人刮目相看,演出市场不断扩展繁荣。
高密茂腔源远流长,其新奇的唱法,独特的民俗色彩,深深地植根于广大民众之中,成为地方戏剧的一朵奇葩。其突出特点:一是由于方言有异,唱腔不同。高密人语音平和温软,同一句唱词,高密茂腔更显得婉转悠扬,声声入耳;二是创作移植剧目较多。
高密茂腔剧团创作了《元宵谜》、《盼儿记》、《根的呼唤》等多出大戏,并移植了黄梅戏《女驸马》、京剧现代样板戏等,从而创新了许多内容,并从其它剧种引进了一些适合茂腔的优点,兼容并蓄,从乐器演奏、舞台设计到表演都有很大改进与发展;三是高密茂腔剧团始终保持有较大的演职员阵营。6年5月,高密茂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又被评为“和谐高密十个亮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