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孙家口伏击战与莫言红高粱 [复制链接]

1#
共抗白癜风你我同行 https://m.39.net/disease/a_5792156.html

年1月10日,日军第二舰队和海军陆战队占领青岛,很快控制了胶济线,并迅速向铁路两翼侵犯;2月,进占平度城。自此,胶(县)平(度)路上,满载物资和日本兵的汽车经常来往于胶县、平度之间。押车的日本兵残忍至极,竟拿田间劳作的农民和行人当活靶子射杀,沿途百姓,深受其害,连“一年之计在于春”的春耕春种都无法进行。

其时,国民党第八行政专区保安第6总队总队长曹克明决定伺机惩治日军。适值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别动队华北联络参谋兼13支队参谋长曹正直到此联系工作。此人与曹克明同村本族,黄埔军校毕业,曾参加过北伐,有一定作战经验。曹克明邀其谋划运筹。二人经实地勘察后,决定在胶莱河古渡口——平度老七区孙家口村打伏击。

孙家口坐落在胶莱河南堤,村北胶莱河上有座南北向的石桥,长37米,宽2.4米,汽车从平度城方向开来,过了南北桥,须向西拐个直角,方可进孙家口村穿街而行。这段路,桥低,堤高、弯陡,坑洼不平,只能单车通行。桥的南北引桥两旁灌木杂草丛生,正是打伏击的好战场。

年4月15日上午,日军军车5辆,从胶县经孙家口开向平度。按以往规律,应于翌日返回。曹克明即连夜部署,令所属第2大队董希瞻部的许殿英分队打主攻,其他分队从孙家口向北至前双丘(现属南村镇)公路两侧布防。同时,联络协调当地游击队冷冠荣部多人驻万家庄,警戒青岛方向以备打援;驻胶(县)即(墨)平(度)边的姜黎川部,待战斗打响后,迅速破坏通往平度、胶县的电话线,切断日军的联系。指挥部设孙家口村西之王家丘村,曹克明、曹正直坐镇指挥。

16日拂晓,担任主攻的董希瞻部主力许殿英分队进入孙家口村沿街的房顶、胡同和引桥两旁树丛中的伏击阵地。村民们将铁耙用铁丝捆绑在一起,一排排放在街上做路障,并严密封锁消息。上午8时许,日军5辆军车从平度城向胶县回返,第一辆车上架设重机枪一挺,乘有日军官兵9人;其余4辆也各乘有全副武装的日本兵。5辆车至兰底村稍事休息后继续南返。约10时许,当第一辆车加油爬坡至孙家口村头向右急转弯时,猛然发现街面上安放的铁耙路障,来不及刹车撞进街旁的道沟里。这时,一声令下,埋伏在屋顶上的保安团官兵迅速向汽车投下一排手榴弹,随着爆炸声,车上的日本兵非死即伤。后面的4辆车慌乱中追尾相撞在一起。埋伏在引桥两旁和民宅里的保安队员,居高临下,向拥挤的车辆投下一颗颗手榴弹,并对敌人进行猛烈射击。车上的日军官兵死伤过半,活着的跳下来凭车顽抗。一个日军官手持指挥刀,哇哇乱叫,指挥残余做垂死挣扎。村民们点燃高粱秸,一捆捆投向敌阵,保安队员与敌短兵相接。混战中,先后有5个日本兵乘机逃跑,有的被担任警戒的游击队员截杀,有的被参战军民追杀,只有1个隐藏在秫秸堆里,天黑后逃回胶县城。

战斗从上午10时许,直打到下午3时,共歼敌28名,缴获军车1部,烧毁4部,缴获重机枪1挺,轻机枪、步枪20余支(挺),子弹上万发,军刀3把(其中有将军刀1把),文件一宗(内有军用地图及《军中要务》一本)等等。从缴获的文件中得悉,被击毙的中将为中岗弥高,是坂垣师团(又说“第5师团”)来胶东休养兼视察军务的。

伏击战结束后,缴获的地图、文件等上交国民政府,并在安徽阜阳国民党政府机关展览过。保安第6总队为此受到嘉奖。

以上,就是抗战初期发生在平度地盘上的著名“孙家口伏击战”的全过程。

年,高密人莫言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在《人民文学》杂志第三期上发表。作者本人说:作品的生活原型是发生在他的老家“高密东北乡”的一个真实的抗战故事——孙家口伏击战。之后,随着小说《红高粱》的获奖和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演播,这个本来“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便逐渐为人们所熟知”了。

这里,有两个问题让不明就里的读者颇感困惑——

其一:孙家口在“平度南乡”怎么会变成“高密东北乡”?

孙家口历来是平度南乡胶莱河南岸的一个村庄:清代孙家口属平度州官亭乡;民国二十年()废乡设区,孙家口属平度县第七区。民国二十四年(),民国县政府推行保甲制,年后,日伪占领区也实行保甲制,而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则设立区乡,根据地军民拒绝承认国民党控制区和日伪占领区的行政区划,对这些地方的名称仍沿袭抗战前的习惯称呼。这样,原来平度南乡的第七区就被人们变称为“老七区”了。伏击战发生的年,孙家口就属于平度“老七区”。建国后,孙家口先后属平南县(年9月由平度县析出)宅科区、蓼兰县(年6月由平南县改称)第七区、平度县(年3月,蓼兰县与平度县合并)兰底区。年3月,当时的昌潍专署对辖属地域进行区划调整,以胶莱河为界,将平度县境南至西南乡胶莱河彼岸的95个村庄,划归胶县、高密及昌邑三县,划归高密的村庄最多,为65个,其中就有孙家口。这样,平度南乡的孙家口,从年起,就割离母体平度,变身为高密东北乡的孙家口了。

其二:本是抗战初期“著名的孙家口伏击战”怎么会变得“鲜为人知”了?

问题出在孙家口伏击战总指挥曹克明身上。

曹克明,高密南郭庄村(现属诸城市)人。北平国民大学毕业。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年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不久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早期党员。年任中共南郭庄村支部书记,村支部虽小,当时却是省委直属支部。不久,调中共山东省委工作。年4月,调任中共青岛市委常委;5月,代理青岛市委书记;7月2日,中共山东省委遭破坏,省委书记刘谦初(平度田庄镇刘家庄人)及夫人张文秋、秘书长刘晓甫夫妇等8人被捕,“即由青市委与CY省委共同决定明、蓉、铎三人为临时省委”(年8月15日《山东临时省委关于目前工作向中央的报告》中语)。“明”即曹克明(其他二人为党维蓉和徐宝铎),曹克明是排在首位的中共山东临时省委负责人;11月,新组建潍县县委曹克明任书记。年5月,曹克明在组织农民武装暴动时被捕,叛变后被释放。这便是曹氏历史上最大的污点。但,曹克明起码还算是一个民族主义者,爱国之心没有泯灭,“七七事变”后他拉起抗日队伍,活动在高(密)平(度)胶(县)边,顺应时局民心,发动了“孙家口伏击战”,并获意外战果。

试想:假若曹克明不是中共的叛徒,哪怕是一位民主人士或小老百姓,只凭这战绩,也会留名于抗战之中或抗战之后的出版物中。可惜,在那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政治”的年代,似曹克明这类人物,就只得避之、讳之或漠然处之了。

所以,“著名的孙家口伏击战”变得“鲜为人知”就不足为怪了。

孙家口伏击战之后的曹克明,年任鲁苏战区游击纵队第5支队长,兼任昌邑县长;年后任国民党特派员、第36纵队司令;年任国民党保安57旅副旅长;年任青岛警备司令部高级参谋,青岛解放前夕去台湾;年1月24日,医院。摘自(陈传瑜)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