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为什么种高粱的人越来越少了 [复制链接]

1#
北京白癜风最好的治疗方法 http://www.znlvye.com/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国家:距今大约1.2万年前在今天的江西万年县一带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种植业。中国古代经济文化中心长期处于黄河流域,而水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所以中国传统的五谷最初指的是麻、黍、稷、麦、菽,也就是说五谷之中最初不含水稻。然而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条主脉络就是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三国时期东吴政权对江南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开发。

日后江南地区的发展基础也就是从这时开始奠定的。五胡乱华时期黄河流域的士族百姓纷纷南迁,经过东晋、南朝的开发建设之后到隋朝统一南北时中国南方的人口和经济水平已基本接近于北方。唐代的安史之乱进一步导致中原人口的南迁,也就是在这时中国经济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到了宋代靖康之变再次导致大量人口南迁,从此南方经济就表现得更为强势了。

在中国经济文化重心南移的过程中实际上有两种农作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当中国的经济重心位于北方黄河流域时主要是靠小麦种植为生,而江南地区的主要种植作物则是水稻。中国的水稻种植文明至少在河姆渡时期就已发展成熟,不过水稻在国家经济体系中扮演主要角色是伴随着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实现的。水稻在成为中国人的主要作物的同时也开始向外辐射传播。

中国的水稻种植文明影响到了周边很多国家:不仅通过陆路传播到与我国山水毗邻的越南、缅甸等中南半岛国家,也通过海路辐射到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南洋群岛等地。目前国外学界在评价古代中国在东亚文明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时认为有三件事物最为重要:政治上的宗藩朝贡体系、文化上的汉字文化圈以及农业上的水稻种植文明。也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稻取代麻成为中国五谷之一。

到了近代又有一种农作物牵动起中国人特殊的记忆感情——这就是世界第五大谷类作物高粱。九一八事变后创作的《松花江上》就唱道:“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在艰苦的华北敌后抗日战场上被称为“青纱帐”的大片高粱地也洒下过不知多少英烈的热血。年4月16日(农历三月十六)发生于山东高密胶莱河畔的孙家口村的一场战役甚至还曾把高梁秆当作武器使用。

这天曹克明率领多人的游击队在孙家口村伏击了一支从平度开往胶州的日军车队:游击队选择村外的青纱桥作为伏击地点。这座横跨胶莱河的石桥并不宽,所以每次只能允许一辆汽车通过。石桥四周是高出桥面两三米的台地,村口是一个九十度的直角弯。当日军第一辆军车进入村口拐弯处时就被游击队事先放置在此的铁耙挡住了去路,司机忙踩刹车猛掉头,结果栽到了路旁的小沟里。

这是早已埋伏在一旁的游击队开始发起攻击,然而游击队员们使用的武器很落后,加之又缺乏战斗经验,所以一时之间难以迅速歼灭敌军。日军利用汽车作为掩体展开反击,形势对游击队越来越不利。就在这紧要关头分队长马福生率领十余名队员点燃高梁秆引火烧毁日军军车。浓烟迫使日军从车底窜出,结果在混战中被游击队击毙。48年后作家莫言根据这次战役创作了小说《红高粱》。

年张艺谋与莫言合作将《红高粱》改编成电影。该片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从此高梁在国际上开始被视为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物之一。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高梁究竟是否起源于中国“这个话题至今还有争议:有人认为高梁来自遥远的非洲大陆,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作物。中国古人所谓的”五谷“之中并不包括高梁,而“高粱”这个词出现在中国典籍中也不过八百年左右的历史。

不过近年来在甘肃东灰山新时期时代遗址、辽宁大嘴子商周村落遗址、河北石家庄战国时代遗址以及长安汉代建筑遗址中都发现了炭化高粱遗物。福建农林大学作物科学学院论文《浅析中国高粱的起源》据此认为:中国人栽培高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至少到先秦两汉时期高梁已在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无论高梁是否最早原产于中国,但现在可以确定的是中国人至少已有数千年种植高梁的历史。

尽管中国人种植高粱的历史很悠久,然而在相当漫长的时间里高梁一直被排斥在中国的主要作物”五谷“之外。长期以来高粱的种植面积比起小麦、粟、水稻等粮食作物一直相当有限,而种植高梁的区域也相当分散,可以说高梁是当时中国农作物中的非主流。高梁含有一种叫单宁的成分。这不仅使其苦涩难咽,还极易凝结,所以长期食用高梁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和便秘。

古人当然不知道单宁这种成分是什么玩意,但他们从经验中得知高粱产量低、口感差,所以在相当漫长的时期中国人始终不以高梁作为主要作物。直到明清时期常年“低调”的高粱却成了中国农作物里异军突起的“黑马”:迅速在华北平原与东北平原广为种植。明清时期的人口膨胀是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人口的增长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于是人们不得不将以往人烟稀少的低洼地开拓成农田。

高梁是一种适应能力非常强的作物:既耐旱又抗涝,还特别适应盐碱地。《红高粱》的故事所发生的山东高密地区在历史上恰恰正是以盐碱化的低洼地为主:当地只有为数不多的台地可以种谷子,而绝大多数土地都只能种高梁。明朝正德年间的直隶地区之前“不甚经见”的高粱已成了当地知名物产。发展到晚清年间,直隶各类农作物的产量里,高粱产量一度占到了四分之一,仅次于主粮小麦,且“种者盖十之六七”。

同一时期高粱在山东的种植面积也迅速扩大,还不停抢占其他农作物的“自留地”,以致于有些地区的高粱种植面积已接近当地耕地的一半。河南考城县的高粱每年收获时“堆集街满”,还出现了“红高粱”“白高粱”“黑高粱”等各类品种。随着河北、山东等地兴起的”闯关东“热潮又在东北平原形成了新一轮的“高粱热”:年东北奉天省高粱的产量已占到当地农产量的三分之一,吉林省的高粱产量也占到当地农业产量的五分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高梁已成为中国仅次于水稻和小麦的第三大粮食作物。在《红高粱》的故事所发生的山东高密孙家口村高梁曾在当地人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地人住的是用高梁箔盖的房子,吃的是高梁饼子,睡的是用高梁秆编的席子,打扫房屋用的是高梁笤帚......当地的高密酒厂主要生产的就是高粱酒,而周围上百个村子曾因用高梁编织的花席而闻名。

年高密开始以排水为重点治涝改碱。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二十来年间高密整治了全部河道,开挖了新的河流,还建成了数十座水库、塘坝,修筑了十几座拦河闸坝,打井数千个......高密对低洼地的改造工程只是新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的冰山一角,事实上同一时期全国各地都陆续展开了农田水利建设。在经过二十多年的集体大会战之后全国水库容量由亿立方米增加到了4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全国可灌溉面积由2.4亿亩增加到6.7亿亩。我们在上文曾提到高梁由于自身固有的产量低、口感差原因长期不被作为主要作物,只是在人口膨胀的压力下因为其耐旱、耐涝、耐盐碱的特性才在特定时期成为了主要作物。新中国成立后对盐碱地的大规模改造实际上已使高梁不再是当地人的唯一选择了,所以伴随这场农田水利建设而来的是当地农作物结构的悄然改变。

农田改造刚开始的年高密11.9%左右的耕地种的是高梁,11.84%左右的耕地种的是谷子,大约只有4.55%的耕地种的是玉米。八年后玉米的种植面积占到当地耕地总数的13.7%,而高梁和谷子则剧减到4.81%和5.68%。玉米对肥料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在当地推广氨水和磷肥。农田改造和化肥的使用改变了高梁和玉米这两种作物在高密的产量对比。

据当地的老人回忆称:”年小麦的单产大约一百来斤、高梁斤、玉米斤、谷子斤“。到了年《高密县志》记载的各种作物单产为:小麦.7斤、高梁.2斤、玉米.6斤、谷子.4斤。事实上高梁在高密的种植情况只是全国高梁种植情况的缩影:这一时期高梁在全国范围内的种植都呈下降趋势。年国家主席刘少奇签发的《年到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提出要多种高产作物。

在这场农业改革中包括高密在内的各地政府陆续推广两种玉米和薯类等高产作物,而高梁等原有作物则被视为低产作物逐步淘汰。高密人也曾一度试图挽回高梁的败局:年和年高密县政府两次派出杂交高梁制种队远赴海南岛和雷州半岛配制了原杂10号和原杂14号两种丰产高梁。这两个品种的推广曾一度使高梁在当地的播种面积提到了全部粮食作物的11%。

然而这两种丰产高梁的单宁含量比普通高梁还要高,不仅当地人不喜欢吃这种高梁,甚至就连牲畜都不喜欢吃用这种高梁制成的饲料,最终当地不得不放弃继续种植。当地的高密酒厂开始逐渐用玉米和地瓜取代高梁作为酿酒的原料,就连盖房子的高梁箔也换成了从外地运来的芦苇箔。年张艺谋拍摄《红高粱》时高梁其实已从当地彻底消失了,张艺谋只好以每亩地补偿元的条件请当地农民种出了一块高粱地。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在高速增长,工农业产值也高速增长。然而当其他作物的产量逐年增加时高粱的种植面积与产量却常年下滑:年中国高梁的种植面积曾达到万亩。70年后中国的高粱种植面积“跌破万公顷”。到了6年中国的高梁种植面积比起20世纪初减少了95%以上。到了9年的中国高粱产量已缩水到.6万吨。与高梁的持续减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作物的持续增产。

杂交水稻给我国水稻产量带来的增长已广为人知,而玉米也从20世纪初的0多万亩猛增到6年的4亿亩。为什么当其他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增长时高梁却是逐年下滑呢?最主要的还是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高梁本就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无可选择的“救命粮”,而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肉蛋菜占任命食谱的比重年年增长,而高梁也就越来越被边缘化。

高梁从抪种、中耕、收获,秸秆处理等环节的机械化操作的程度较低,所以比起玉米、小麦不大能适应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高梁虫害也比玉米等作物要多,所以普通高梁难以达到和玉米一样的产量。杂交高梁在同等水肥条件下能达到和玉米相当的产量,然而在价格上又高于玉米,所以市场竞争力不及玉米。既然种高梁的利润空间有限,那么农民自然会更倾向于用其他作物替代高梁。

从年起高粱的“角色”又有了新变化:已不再是主粮的高粱在酿酒、点心等领域依然有着重要作用。随着中国老百姓消费生活的多元化使高粱的需求量从年起悄然激增,偏偏国内高粱产量又不足,于是中国的高粱进口量开始飙升:年中国高粱的进口量首次超过0万吨,占到当时全世界高粱交易量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中国这个曾经的“高粱种植大国”成了世界第一大高粱进口国。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些年中国的高粱产量也在稳步回升:年中国高粱种植面积回升到71万公顷,产量增长到万吨,逐渐弥补进口缺口。从年起在四川等西南省份高粱再次得到了大量推广普及。到了年西南地区的高粱产量已反超昔日公认的“种高粱大户”华北地区,另外在东北、内蒙古和西北地区也种植有数千万亩高粱,其他地区的高粱种植如今已少有大范围的分布。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