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今年清明节没下雨,有啥说法为何说最怕清 [复制链接]

1#

今年的清明节,你的家乡下雨,还是天晴呢?杜牧在千多年前就发出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感慨。

也确实是这样,几乎每年的清明节一到,就会出现下雨的天气。在小编的记忆中,也好像多数的年份清明节都是阴雨天气。

但是今年的天气却很特别,清明节当天不仅没有下雨,而且还是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村里的一些老人说,清明节是晴天对扫墓确实有利,但是对农民来说,最怕的就是清明节是晴天了。

那清明节没有下雨有什么说法吗?为何说“最怕清明是晴天”呢?一起来了解下吧,看看老祖宗的谚语咋说的。

(1)“清明前后下了雨,好似秀才中了举。”

虽然一般到了清明节的时候都会下雨,而且很多人也是受到“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句家喻户晓诗词的影响,就认为在清明节一定会下雨。认为清明节不下雨就反而不正常了。

其实吧,并不是每年的清明节都会下雨,而且同一天,不同的地方天气也不太一样,有些是下雨天,有些是晴天,有些地方还可能会下雪。

不过对于我国大多数地方的农民来说,还是期盼着清明节能下雨的,而上面的这句谚语“以秀才中举”的喜悦比喻清明时节降雨的喜悦。

在古代,中举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象征着功成名就。同理,清明前后若有雨水滋润,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件大喜事。

只因为在清明节气的时候下雨,这些雨水能够补充土壤水分,促进农作物生长,为丰收打下良好基础。

(2)“阴雨下了清明节,断断续续三个月。”

这是清明节下雨的第二个预兆,意思是说清明节前后都是阴雨天气,那么这样的天气会持续一段时间,可能要连着持续3个月之久。

但如果清明节前后几天都是晴天而没有下雨,则是有相反的预兆,即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很少,可能出现春旱。

这也是农民害怕清明节是晴天的一个原因,就是怕出现春旱。毕竟“春雨贵如油”,春雨多对农业生产才有利。

(3)“清明落一滴,一颗高粱打一升。”

这句谚语同样也强调了清明时节雨水对高粱等农作物的重要性。它的意思是说,在清明节的时候,哪怕只是下了很小的一阵雨,而有了雨水的滋润,就能为高粱等作物带来丰收的希望。

在我的家乡这边,一般清明节前后就是移栽和播种高粱、玉米等作物的关键期了。如果此时降雨了,土地湿润了,就对春播春种有利。相反,如果没有下雨,就可能导致高粱等作物的播种推迟,农民也就会担忧了。

虽然今年的清明节没有下雨,但农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如灌溉、施肥等,来弥补雨水不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农业生产中,要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4)“清明有雨麦苗肥,清明无雨旱黄梅。”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说,若在清明节前后有雨水滋润,小麦苗会茁壮成长;若在这个节气期间是晴天而没有雨水,则可能导致旱情,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通过这些农谚可以看得出来,在清明节当天是晴天,不仅预示着后面的雨水少,可能出现旱情,而且还预兆着当年的收成不太好。

但是在有些地方则有相反的说法,认为清明节是晴天才好,比如农谚“清明是晴收成好,谷雨是雨农家宝。”这句谚语告诉我们,清明时节的晴朗天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而谷雨时节的雨水则是农业生产中的宝贵资源。

另外还有“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淋”,或者是“清明宜晴不宜雨”等说法,可见在不同的地方,农谚也有很大的差别的。这并不是农谚不准确,而是农谚也有很强的地域性的。

要知道,农谚作为古代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和智慧。它们以简练的语言,传达着农民们对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有很多即便是经验之谈,但是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的。

而今年的清明节,虽然有些地方下雨了,有些地方没有下雨,不管是怎样的天气,大家都不用过于担忧。我们可以从农谚中汲取智慧,科学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活动,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天气变化。

#万物清明#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