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当代文学的“纪年”,作为我国第一枚诺奖,它显得异常珍贵,莫言的书也水涨船高洛阳纸贵,上架到最显眼的位置,即便藏起来也会被读者“扒”出,因为,全国读者都在找莫言的书。彼时一向吸引读者的小说,在不甚发达的当代文学下,不温不火地摆在书社的高处,更多的则是《盗墓笔记》、《鬼吹灯》之类的,要么就是《武道至尊》、《圣墟》等等,哪有什么纯文本。就连金庸的武侠、琼瑶的言情,甚至刚刚兴起阅读热潮的刘震云官场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等等也退居二线。市场是残酷的,读者更是现实的。莫言的成功,或者说莫言的获奖,让读者在舆论的指导和渲染下,自觉地捧起了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感叹莫言大胆奇特的设计与天马行空的思想。老生常谈《红高粱》、《蛙》、《生死疲劳》、《四十一炮》、《酒国》及《丰乳肥臀》等等一系列都是异同于当代其他作家风格的小说。作为从拉美“移植”过来的基因,莫言的魔幻意识小说受到了东方读者的拥戴,读者们喜欢的是他既有福克纳、马尔克斯、也有中国传统志怪《封神演义》、《聊斋志异》的影子。读者们也买账,情节一流,艺术高超,这就是读者大众眼中的莫言文学。然而在专业作家或评论者眼中,莫言这不过是文学“大杂烩”,他固然会写,能编善造,什么八竿子打不着的都被莫言扯进了书中,而且还有点驴唇不对马嘴,让读者喜欢,而专家却不这么认为。比如在《红高粱》里,余占鳌往酒糟里撒了一泡尿,就算勾兑出天下美酒了。《丰乳肥臀》里,专家甚至认为莫言不像是在怀念伟大的母亲,反而是在拿她丰满的体型羞辱母亲,还肆意曲解历史云云。他自以为写出了无与伦比结构的《酒国》,却无处发表,楞是冷了许多年,结果被零零星星的专家给予了正面评价。《十三步》根本读不懂,颇有乔伊斯的晦涩。《檀香刑》血腥过度。莫言能配得上老少皆宜的书并不多,以至于陈丹青评价莫言时,一点客气都没留,直言:“没读过莫言的东西,但我知道他获奖与作品无关。”出于这样的否定,陈丹青也因非文坛之人而遭到莫言粉丝的诟病。由是可以得知,莫言获奖本身真是毁誉参半。莫言的文学莫言作为汉语写作者,成长于七八十年代,成名于九十年代,这是当代中国作家的“标配”,与之等同的作家还有;刘震云,毕飞宇,张玮,曹乃谦,贾平凹,苏童,王安忆,迟子建,韩少功,格非,余华等等。这些作家都无一例外地只会母语(汉语)写作,他们中大多数不懂其他外语特别是英语。而且这些作家年龄相仿,经历相似,笔锋相近。彼此之间更是熟络无比,各自风格或是方向也烂熟于心。所以年的茅盾文学奖授予莫言,同时与之能力等同的作家张玮,毕飞宇以及刘震云三人也因实力不分仲伯与莫言平分了当年的“矛奖”,四人将其包揽后,我国文学在一定程度上再次走向“共和”,当代文学如你所见,就是这般的“先锋”。从此他们对莫言的写作更是了然于心。在莫言获得诺奖后,刘震云因此才敢“出言不逊”,“断下妄言”到;莫言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说明国内至少有十人也可以获得。其实此话出口,引来舆论一片哗然,诺贝尔文学奖这么“便宜”,谁人都可以的吗,大师之中的鲁郭茅巴老曹都没能拿下。刘震云不会是“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给酸着了吧?”其实不然。首先刘震云口中的“十”人,并非准确数字“10”,“十”在中国古语里特指多,或者多于十的数量,比如“十来个、十几”。其次,刘震云口中的这些作家真能像莫言一样也可以取得诺贝尔文学奖吗?当代文学能的,笔者也认为可以的。彼时,我国的文化发展一直以来在东方世家都拥有独特魅力,这是西方或其他国家难以领略的。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欧美多国有专业研究团队,可是这么多年了,国外团队依然无福消受《红楼梦》的精髓,“红学”设立得早,至今成绩寥寥。这就跟合理的翻译有着密切关系,曾经西方在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时,东方世界正在清朝制度下闭关,交流活动一度中断。互相学习的机会从三百年前就戛然而止,中国汉字在鲁迅胡适等白话文开辟者的笔下,更是变得意味复杂。汉语翻译也成了国外专家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阻力。莫言获奖的作品翻译,多数由美国著名汉学家葛浩文进行,得益于莫言小说的魔幻色彩与拉美风格接近,这让葛浩文即便面对繁复厚重的汉字时也从容坚定,加之他在翻译时变味改写莫言作品的结局,出于各自因素,莫言得以从芸芸大众中胜出。余华说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时需要运气。在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下,刘震云说,莫言能获奖,国内十人也可以,看来,这非为“诳语”,而一个多年文学创作者出于实际的考量。当然了,像莫言这样的获奖者越多越好,说明当代文学有可圈可点之处。在缺乏“安慰”的当代文学背景下,刘震云们能走出国门,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