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趣说燕云台背后的宋辽历史 [复制链接]

1#

电视剧《燕云台》终于迎来了大结局,这部剧是一部完全站在辽国视角上的大女主戏,主角萧燕燕经过诸多磨难和考验,从天真烂漫的契丹少女成长为杀伐果断的辽国太后,在韩德让、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人的协助下,将辽国带入了鼎盛时期。这部剧是由小说改编而成的,因此开播以来一直饱受争议,但仍收获超高人气。

《燕云台》中的萧燕燕

很多看过电视剧的观众,不禁对《燕云台》的历史背景产生了浓厚兴趣,今天就来给大家说一说《燕云台》背后的宋、辽历史。

宋、辽建立

公元年,唐朝灭亡后,中国从此进入了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指的是中原地区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次第更迭的政权。十国指中原地区之外相继出现的十个割据政权: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

这时的中国,那是一个“乱”字了得!你方唱罢我登场,皇帝轮流当,致使原本经济重心的北方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社会经济日益落后于南方。

五代十国前期形势图

晚唐到五代的中原混战,政权衰微分裂,自顾不暇,却给北方契丹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公元年,出生于契丹迭剌部贵族家庭的耶律阿保机被推举为可汗。

耶律阿保机身形魁梧,武艺高强,据《辽史》记载,他“身长九尺,丰上锐下,目光射人,关弓三百斤”。能开三百斤的弓,在崇尚勇武的游牧民族中,阿保机着实是个厉害的角色,而且还具有雄才大略。他继任可汗以后,契丹逐渐强大起来。

耶律阿保机画像

阿保机的妻子述律平,也就是后来的述律太后,也是一位果敢、有雄略的女中豪杰。在她的支持下,耶律阿保机平定了“诸弟之乱”。在“盐池之变”中,她又设计上演了一幕“契丹版鸿门宴”,设伏兵杀死了七部贵族首领,协助丈夫顺利统一了契丹八部。公元年,耶律阿保机登基称帝,国号契丹。公元年,其儿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耶律阿保机就是辽太祖。辽国建立后不断吸纳中原文化,重用汉族人才,制定法律,改革习俗,创制契丹文字,逐渐发展为北方大国。至今,俄语发音称中国仍为“契丹”,足见其影响。

述律太后画像

《燕云台》剧中的萧燕燕就是辽国第五代皇帝辽景宗的妻子、第六代皇帝辽圣宗的母亲,尊号“承天皇太后”的萧绰,小字萧燕燕。萧绰家族本不姓萧,姓拔里氏。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是汉高祖的铁粉,因为追慕刘邦与萧何的君臣之谊,便将自己的耶律氏兼称刘氏,将乙室、拨里氏等几个开国功臣,赐姓萧氏,并规定契丹“王族唯与后族通婚”,王族是耶律氏,后族就是萧氏。所以,大辽国自然就是耶律氏和萧氏的天下。

五代十国后期形势图

公元年,宋太祖赵匡胤趁周恭帝柴宗训年幼,根基不稳,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被拥立为帝,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混战的五代时期就此结束。

宋太祖即位后,平定叛乱,稳定内政,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国家的权利集于一身,雪夜访宰相赵普,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决策,意图通过战争统一中国。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公元年,宋太祖统一全国的宏图伟业尚未完成,却突然去世了。宋太祖赵匡胤前一天晚上,召其弟赵光义在宫中饮酒,当晚共宿宫中。隔日清晨,赵匡胤忽然在万岁殿崩逝,享年五十岁。随即弟弟赵光义就宣布即位,是为宋太宗。关于宋太宗赵光义是如何当上皇帝的,历史上众说纷纭。古代皇帝的继承都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即父亲死了,儿子继承,只有在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行的情况下,才让兄弟接班。可赵匡胤有两个儿子,大的叫赵德昭25岁,小的叫赵德芳18岁,他俩都有条件当皇帝。可为什么是弟弟当上了皇帝,更蹊跷的是,没过几年宋太祖的两个儿子和另一个弟弟赵廷美都莫名其妙的死了,这一下让宋太宗究竟是怎么登上皇位的,又多了一份猜疑。这桩历史大悬案,到如今还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欲知真相,只能去问当事人了。

宋太宗赵光义画像

但不管怎么样,宋太宗就是当了皇帝,或许是为了让大家信服,他当上皇帝后很努力的。宋太宗喜欢读书,“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来自于他,他每天坚持阅读,有时因国事忙耽误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益处的)。他励精图治,想成就一番事业。他遵循哥哥“先南后北”的策略,没过多久就灭了吴越国,统一了南方,后又率军亲征,击退辽国援军,灭掉了北汉,结束了十国的分裂局面,形势上统一全国。随后赵光义着手继续北伐,而他的两次北伐都遭遇失败,失败的原因都是因为同一个女人,这个女人就是萧燕燕。

萧燕燕自小就聪慧,是契丹贵族中有名的才女。17岁进宫被册立为皇后,30岁被尊为皇太后,开始了持续27年的临朝摄政生涯。历史上,她是一位有胆识,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家,甚至有人说她是辽史上,唯一能媲美武则天的女人。

萧太后萧绰画像

幽州之战

五代时期后晋高祖石敬瑭为感谢契丹族帮助其灭掉后唐,入主中原,干了件缺德事,把燕云十六州也称幽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两省北部的土地)割让给了契丹,并自称“儿皇帝”,不过后晋最终还是被契丹灭国了。燕云十六州,以幽州(今北京一带)为中心,十六个州连成一片,扼守长城,易守难攻,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的天然屏障。失去了这十六个州,整个中原就无险可守,赤裸裸地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下,一旦铁骑南下,将是一马平川。这些地方后来就成为辽国屡扰宋朝边境的基地,对宋朝的衰变乃至灭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后晋高祖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

公元年六月,灭掉北汉的宋太宗踌躇满志,亲率十万大军,欲北上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起初宋军突破辽军的阻截,进围幽州(今北京一带),结果在高粱河一战中惨败,宋太宗中箭受伤,近臣情急之下找来一辆驴车,带着宋太宗乘坐驴车逃离战场,给后世留下一个“大宋车神”的传说。辽军则乘胜追击至涿州,北宋的第一次幽州会战宣告失败。

当时,辽国的皇帝是辽景宗耶律贤,他虽有谋略,但常年多病,所以辽国实际的掌权者就是皇后萧绰。耶律贤对自己的皇后很是看重和信任,两人有没有真感情,不得而知,但却生下三男三女六个孩子,对于连二胎都不敢生的我们,真是让人嫉妒羡慕恨啦!

《燕云台》中的辽景宗和萧皇后

《契丹国志》中记载道“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萧皇后决之,辽景宗拱手于床榻而已”。这一幕好熟悉呀,这不就是契丹版的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吗?在她的努力经营下,辽国政局稳定,国力强盛,军事上日渐优势。

《燕云台》中的辽景宗和萧皇后

公元年,辽景宗去世,长子耶律隆绪继位,是为辽圣宗,因年幼,其母萧燕燕临朝摄政。北宋雄州守将贺令图以辽帝年幼、内部不稳,建议宋太宗再攻幽州。宋太宗心动,心想着这孤儿寡母一定好欺负。自高粱河一战落败后,赵光义一直在积极筹划二度北伐,一雪前耻。公元年三月,北宋兵发三路攻辽。东路曹彬出雄州,中路田重出飞狐,西路潘美、杨业出雁门,三路合围幽州。

此时的萧皇后早已晋升成了萧太后,她临危不乱,偕辽圣宗亲赴前线督战,调兵遣将,指挥若定,派耶律斜轸、耶律休哥等大将迎战,把宋军的几路大军全部击溃。杨业率孤军英勇作战,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坠马被俘,最后绝食三天而死,其首级被耶律斜轸献给萧太后母子。萧太后很是佩服这位素未谋面的北宋英烈,为表彰其忠君气节,下令修建庙宇以示纪念。不得不佩服这位女军事家的胸襟和气魄,她和杨家将的交集也仅限于此,不料却被后世刻意抹黑,从此恶名天下传。

《燕云台》中的萧太后

自此,北宋发起的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幽州之战,因自身原因以惨败而结束。宋太宗这次失败以后,真的是被打怕了,以后再也不提北伐的事情,甚至一提到辽军,就直哆嗦。不止是他,整个宋朝都得了“恐辽症”,并打从今儿起,宋朝的策略就改成了“守内虚外”,“守内”就是把国内老百姓管得严一点,“虚外”就是对外敌能躲就躲,能让就让。当然这个外敌,现阶段主要是辽国。

此时的辽国,在萧太后的带领下奋发图强,国力越来越强盛。说到萧太后的丰功伟绩,就一定要说一说这个辽史上最牛的汉族大臣韩德让,他是辽臣中辅政最久、影响最大的一人。

《燕云台》中的韩德让

此人也是有勇有谋,辽军大败宋兵于高梁河,韩德让功不可没,萧燕燕当上太后,他就成为辽国的“摄政王”。他把汉人治理国家的那一套,都拿去用在治理辽国上,把辽国治理得很好,大有超越宋朝的趋势。

两人年幼相识,一个是契丹才女,一个是汉族才俊,两人情投意合,并且定下了姻缘。但由于萧氏一直都是辽国的后族,辽景宗选中萧绰之后,这对苦命鸳鸯就被迫拆散。

《燕云台》中的萧燕燕和韩德让

辽景宗死后,萧绰与韩德让旧情复燃,据史书记载,萧太后摄政时,常出入韩德让帐中,与他共同参决军国大事,“同卧如夫妻,同案而食”。历史上,萧绰还曾经一反在皇宫中宴请皇亲众臣的惯例,在韩德让的帐室中大宴群臣。这场宴会被后世人认为是萧太后与韩德让自己举办的婚宴,所以才有了萧太后下嫁韩德让的传言出现。不管下嫁的事是真是假,但萧绰对韩德让的宠爱和器重是不争的事实。契丹贵族胡里室在打马球时,误伤了韩德让,恋爱脑的萧太后立马勃然大怒,将胡里室当场处死。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让人不禁联想到了孝庄太后和多尔衮!

《燕云台》中的萧太后和韩德让

澶渊之盟

反观此时的宋朝,这些年都在原地踏步,宋太宗把精力都放在了对付内部的叛军上了。公元年,宋太宗死了,太子赵恒即宋真宗即位。宋真宗从小养在深宫,胆子很小,不喜欢打仗,尤其畏惧辽国。人有的时候越是怕什么,越是来什么。辽国对宋朝步步紧逼,不断南下侵扰宋朝。

宋真宗赵恒画像

公元年,萧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亲自率领二十万大军南下攻宋,意图收复南关十县。辽军一路势如破竹,前锋直达澶州(今河南濮阳)。起初,宋真宗听信大臣进言,打算做个“逃跑皇帝”,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宋真宗御驾亲征。澶州城横跨黄河两岸,宋真宗在寇准、高琼等文武大臣的护卫之下,渡过黄河,来到澶州北城。这时候,各路宋军也已经集结到澶州,将士们看到宋真宗的黄龙大旗,士气高涨,欢声雷动,高呼“万岁”!

宰相寇准画像

此时,辽国大将耶律斜轸、耶律休哥已经相继去世,大辽出现了人才断层。关键时刻,辽军主将萧挞揽,又称萧挞凛,在阵前视察地形时,被宋军一箭射死,辽军因此锐气大挫。辽军主将一死,又是同族兄弟,萧太后又痛惜又害怕,辍朝五日,又见宋真宗亲自率兵抵抗,权衡利弊后,就有心讲和。

最终,宋辽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朝每年给辽朝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岁币”;北宋与辽朝确立了叔侄关系,宋真宗尊萧太后为叔母,辽圣宗称宋帝为兄;双方开放边境贸易等。澶州又称做澶渊,历史上把这和议叫做“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画像

大宋向辽国进贡,显然有失颜面,但以当时的形势,和解确实是最明智的决策,再说区区三十万岁币,对大宋而言,算不了啥,咱大宋不差钱!宋辽两国自此一百多年内没有发生大的战斗,这也使沉沦在两百多年混战中的黄河以北人民,终于得到了暂时的安定。

这位懂政治、有谋略的萧太后,执掌辽国朝政近四十年,最后还为辽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开启了长达百年的和平,也算是名利双收了!

公元年,萧燕燕因病逝世于行宫,后葬于乾陵。去世十五个月后,韩德让也随之病逝,陪葬于乾陵萧燕燕墓旁,继续守护爱人,韩德让也因此成为葬在大辽皇陵中的唯一一个汉人和臣下。二人终其一生不负彼此,不负大辽天下。

《燕云台》中的萧太后和韩德让

宋太祖建国时采取的重内轻外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对宋朝影响非常深远,一方面使得宋朝内部安定而少有内乱,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文化科技繁荣;但另一方面也因此导致宋朝军事力量积弱,不敌北方游牧民族,不管是今日的辽国,还是明日的金朝,都是如此。所以,有很多人把中国历史上的宋朝称为“弱宋”。

据说宋太祖赵匡胤曾给子孙留下了一份遗训,遗训的内容有下列三点:

(一)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三)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宋朝的皇帝基本上都遵守了这份遗训,所以,在新旧党争当中失势的官员并没有因此被杀头,还可能会随着政局的演变由罢黜而又重新回到权利中央。

正是这种温和的政治氛围,宋朝成为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从某种程度上讲,“弱宋”并不弱。

不过,宋朝的历史教训,再次告诉我们:一个国家只有文治,没有武功,是行不通的。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经济再繁荣、文化再灿烂,也终将朝不保夕。只有国家强盛,才能护人民周全。身为华夏儿女,生在当下盛世,国泰民安,国强民富,何其有幸!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