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百年来,惠济区双桥村家家户户一直酿造双桥酒。双桥村地处邙山余脉丘陵地带,因过去索须河(今已干涸)从村中流过,村东村西各有一座小桥,人称“双桥”,所以村民酿造的酒就叫“双桥酒”。黄河常年滋润着河南岸广袤的土地,土壤肥沃、物产丰富,盛产小麦、水稻、高粱、大麦等;黄河水由索须河经厚土过滤净化后渗入村子地下水层,村内地高井深,井水清冽甘甜,是酿酒的最佳用水。优越的自然环境为双桥酒的酿造生产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双桥酒的酿酒历史,可追溯到明代,清代最为兴盛,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据传,明代有一位经营山西杏花村“汾酒”的商人夜宿双桥村,饮用了村中的井水后,感叹不已,认为该村水质极适于酿酒,便极力奉劝双桥村的村民赴山西学习酿酒技术。于是,一群不愿土中刨食的汉子,怀着理想与期盼到山西学习酿酒技术,学成归来后在村中建糟坊酿酒,从此把自己的追求和希望酿在了酒中。酿酒家庭组织在一起,使用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配方,进行着一次次实验,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酿出一种胜过汾酒的美酒。双桥酒采用泥池固体发酵,传统老五甑蒸酒工艺,以大麦做曲,以高粱、小麦、豌豆为主要原料下池蒸酿成酒。在勾兑方面,采用“三锅一混”的方法,将头锅、二锅、三锅混在一起调和,使酒度平和一致,酒体丰满、香气淡雅。酒酿成之后,用酒篓来储存。酒篓是特制的,用荆条编制而成。酒篓里面用血料和桐油涂刷,外形古朴,装酒不漏。篓口用猪膀胱风干包蒙,再用皮条绑扎结实,便于携带和运输。尽管村中酒坊盛时有数十家,但家家视质量为生命,诚信经营,共同议定了严格的质量检验制度,酒质以“火熄杯干”为标准(“火熄杯干”即将酒注入杯内,以火点燃,等杯中酒燃完之后,以纸揩杯,纸上无湿痕,以此来确保双桥酒的质量)。同时约定,若有出售次品酒和私自提高价格者,除退货外,还要进行罚款,赔偿顾客的路费损失,以此来维护双桥酒的信誉。在酿酒的过程中,双桥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敢于突破传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所以酿酒技术也在一代代地提高,酿酒方法和老酒的风格构成典型的北方老酒品质。
明代中叶以后,双桥以酿酒业为主,双桥美酒,无色透明,窖香浓郁,甜净醇厚,回味悠长,深受世人喜爱,也多次作为贡酒献给历代帝王。郑州流传着这样的语:“提起双桥酒,难禁口水流。”“比户造酿烧糟发客。”出现了“日出烧酒千斤也。况春冬大酒之数,十倍于烧酒,核计岁耗米麦,负郭各方总不下数万石也”。靠着独有的酿酒技术,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双桥村里人越发富足,一百多户人家都盖起来三四层的楼房,双桥一度被称为“百楼村”。明万历年间,郑州成为雄踞中原的商业中心,双桥村也成为有名的商都酒乡,酒坊林立、商贾云集,双桥酒声震全国。据传,明万历年间,神宗皇帝巡游中原,在双桥曾品尝过“双桥酒”,并亲赐墨宝:双桥老酒,御液琼浆。双桥酒作为贡酒曾风行于北京和南京,流行于中原地区。因村中糟坊多、产量大、质量也好,为扩大影响、统一销售,20世纪30年代末,村民王仁俊在郑州长春桥附近(今二七路一带),集资开设“新新酒店”,专销“双桥酒”;当时郑州最有名的四大商号“五美长”“四美春”“鸿兴源”“长春堂”争相包销双桥老酒,酒幡多写着“喝了双桥酒,能活九十九”“喝过双桥酒,万事不用愁”“双桥酒一开,好运自然来”“提起双桥酒,难禁口水流”的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政府实行了酒类专营,取消了私营酒坊,村中的酒坊纷纷关闭,由当地政府组织各酒坊联建起“金泉酿酒厂”,酿出的酒也冠以“双桥大曲”。后因种种原因酒厂停产,“双桥酒”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双桥酒散发着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价值、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见证了历史的发展及商都郑州的变迁,对地方经济的推动及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等社会问题具有积极作用。对其传统技艺进行保护,必将带动地方经济不断向前发展,更对挖掘、研究、传承和保护中原文化、商都文化,推动中华酒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