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祖河东太守。蕃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秽。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选自南朝宋史学家范晔《后汉书》。
何以扫天下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的打扫就是使用扫地除尘的工具,源于我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草五·地肤》:“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蔧、王帚、扫帚……茎可为帚,故有帚、蔧诸名。”
鸡毛掸
“食必粱肉,衣必文绣”。早在四千年前的夏代,有个叫少康的人,一次偶然看见一只受伤的野鸡拖着身子向前爬,爬过之处的灰尘少了许多。他想,这一定是鸡毛的作用,于是抓来几只野鸡拔下毛来做成了第一把扫帚。这亦是鸡毛掸子的由来。由于使用的鸡毛太软,同时又不耐磨损,少康即换上竹条、草等为原料,把掸子改制成了耐用的扫帚。扫帚与笤帚有所不同。扫帚一般指用竹子做的那种大的,用来打扫院子及面积大的场地及马路。而笤帚一般指用高粱头扎的较小的那种,用来打扫屋子。
彼稷之穗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下高粱。高粱,又称木稷、蜀秫、芦粟、荻粱。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基部节上具支撑根。叶鞘无毛或稍有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我国各地均有栽培。秋季采收成熟的果实,晒干除去皮壳用。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酿酒。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为饲料;味甘、涩,性温。能益脾温中,涩肠止泻。用于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便溏腹泻。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属于经济作物。
“黍稷稻粱,农夫之庆”。从用途的角度来说,高粱可以大致分为4类,分别是粒用高粱、草高粱、甜高粱和帚用高粱。民间习惯用高粱穗和糜穰去掉果实后扎笤帚。
其制作的方法是,取一根细麻绳,一端系于腰上,一端拴柱上(大多一端拴在门梁上),口衔麻绺,卷笤帚把于细麻绳中,身子后仰,勒紧,拴上麻绺,节节缚紧,一把笤帚便制成了。熟练的制作者,一天可制数十乃至百把笤帚。
具体的制作过程是选好料,摔去籽粒,去掉叶鞘,再分选后平铺在地上,压软之后掸水润湿,然后扎结勒紧,去掉糜壳后要进行熏蒸即可成为成品。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制作笤帚最重要的工序是“缚”笤帚,也就是绑。这道步骤非常关键,是笤帚制作成功的关键。注意到,要在腰上绑了一个类似弓形的木头,叫“缚弓”,脚上则有一根蹬子叫“缚蹬子”,而在绑扎蜀(高粱)黍苗子时,首先要把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绕一圈,用嘴咬住另一头把它拉直,而后两脚用力一蹬,尼龙绳在蜀黍苗子上就勒出了一道深沟。而后双手转动蜀黍苗子杆,这时尼龙绳也就随着手转了两到三圈,紧勒在了苗子杆上,随后再将尼龙绳打个死结,用刀片割断。
扎笤帚
他们的手法熟练,这道工序用了不到几分钟,这只是其中一步,绑扎笤帚的中间部分时,一般需要这样六小捆蜀黍苗子。前面只完成了笤帚制作的一半,而下一步就要绑扎笤帚把手。先从笤帚的头向上隔三至五厘米绑上一道尼龙绳,一把笤帚一般要绑15至17道尼龙绳,绑扎完后,用刀片将笤帚握把顶部截齐,这样一把笤帚就完成了。在打绳时要特别小心,并用特定的米尺丈量好长度。在打的时候,手不能发抖,抖一下可能要差几毫米呢,在国内,这种要求也越来越高。粗略计算,从开始绑扎到结束一共才用了不到十五分钟。为了使其色泽光亮、白净、不霉烂,需用硫磺等进行熏蒸灭菌。其方法是在地上挖一个半米深的坑,把一块硫磺放在碗里或铁盒内,其坑上用木棍等挡架,架上交叉放着笤帚,数量可在百余把,其上盖上塑料布,点燃硫磺后,大约熏蒸一小时即可出货。
彼黍离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中国是栽培高粱最早的国家之一,至少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我国古书中记载高粱的别名很多种,如蜀林、蜀黍、芦襟、荻粱、乌禾等。有一句歇后语说得好。秋后的高粱——红到顶了。时至今日,欧洲、亚洲以及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区,仍然广泛应用一种用高粱秆做的扫帚。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为了发展农业提倡种高粱,于是,高粱的栽植遍及美国。有一天,哈得里的一个老农夫需要一把新扫帚,他砍些高粱秆,用绳子扎了一个,既耐用又好用,于是大家争先效仿,开始用高粱扫帚,从而使美国出现了高粱扫帚制造业。直到现在,扫帚仍在应用。许多功能则已被吸尘器代替。现在迁移到城里人都住商品房了,用上吸尘器和各式拖把了,熟练缚笤帚的老艺人也是越来越少,民间这种行当,随着年轻人走向城市中,几乎没有人会这种手艺了,担心这种手艺正在我们不经意之间逐步淡出我们的视线或者不远的将来就会失传!
稻粱五味
“稻粱五味,所以养口也”。高粱秆扎刻是一项民间手工制作艺术。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做工精细,典雅大方,充分展示出民间艺人的聪明智慧和高超技艺。
注释:黍:北方的一种农作物,形似小米,有黏性。离离:行列貌。稷:古代一种粮食作物,指粟或黍属。
作者简介:胡立成,笔名虹雨,五台县陈家庄乡东峪村人,医教世家之后。文化传媒人,品牌创意人,抗战红色文化传承人,乡土文化宣传人。北京市写作学会会员、国际摄影协会会员、文字友情新媒体总编、中国网特约编辑、《旅游作家》专栏作家、山西新闻网慢游山西专栏作者、国际摄影杂志记者等。曾多次在全国刊物上发表并获奖。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