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写好牛文章做活牛经济 [复制链接]

1#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通讯员王安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车行贵州思南县许家坝镇,一阵秋雨方歇,追云逐雾中,潘家宅村已在眼前。这里耕地坡度较大,曾是思南县的贫困村之一。

前些天,村里养牛大户的牛陆续出栏,经鉴定品质优良,订单顺利落实,村干部们松了口气。此前,有产业项目没能在潘家宅村落地。“万一不挣钱,我靠什么吃饭?”村民黎文国的担忧,有一定代表性。

村民心结咋破?愁饲草种植,农业部门全程提供技术服务;愁发展资金,政府帮着协调惠民金融信贷;愁卖不出去,政府牵头疏通市场购销渠道。算盘拨拉好几遍,多户群众动了心。

养殖规模扩大到30头,黎文国更加期待年底出栏的效益。村里趁热打铁,鼓励村民扩大养殖规模,实现“小户大养”,将全村养殖规模从多头扩大到了0多头。

在许家坝镇的各个村寨,随处可见的是村民喂牛、谈牛、牧牛的场景。

近年来,该镇围绕“思南黄牛”这个核心品牌,聚焦组织和服务两个保障,强化产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建设、经营主体培育三个关键抓手,创优“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四种发展模式,完善牧草种植、养殖规模、活牛交易市场、屠宰加工、黄牛销售平台五个产业链条,逐渐形成了“一二三四五”的肉牛产业发展思路,有效助推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

优化发展模式,全力把牛养“多”

晨雾蒙蒙,胡家寨村蜿蜒的公路上,骑着三轮车的农民,拉着满满一车饲草,陆续朝着自己牛场出发。和谐应景的画面,让同样骑着三轮车的付朝普禁不住感叹:“为了养牛,大家一个比一个拼!

付朝普跟牛打了大半辈子交道,每天都是在喂牛、买牛、卖牛中度过。靠着这门“手艺”,他供4个孩子陆续读完了大学。付朝普一边挪车里的饲草,一边笑着说:“这样随处可见的画面应该是许家坝特有的景致。”

许家坝黄牛养殖条件得天独厚。这里山清水秀,地貌四面环山,中间形成小盆地,牧坡广阔,加上种植玉米、水稻等作物上万亩,养殖饲草多样易得。

悠久的历史、适宜的环境,是该镇发展黄牛养殖业的天然优势。如何依托优势,全力以赴把养殖规模扩大?

许家坝的破题方式是:“企业+农户”、大户领养、小户大养、村企村社合一四种发展模式。

“我们通过优化发展模式,把财政衔接补助资金用于黄牛养殖扩栏项目,各村围绕家庭农场、金融服务等政策引导农户扩栏,力争在年底存栏量达2万头。”该镇党委书记田景军表示,许家坝镇持续加大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力度,以市场撬动为主、政府奖励为辅,逐步扩大养殖规模,黄牛养殖产业已成为全镇的主导产业。

目前,该镇以“种养循环,绿色发展”为思路,建成了8个“一村一示范”养殖基地,并通过大户领养、小户大养等模式,不断优化肉牛养殖产业布局,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

付朝普就是小户大养模式的受益者。以前只养了3头牛的他,在政府协调的金融和技术服务支持下,养殖规模已扩大到15头。“准备扩栏到50头,目前正在为新建养殖场选址,争取明年成为养牛大户。”谈起自己的发展目标,付朝普坦言:“自己身体好,可以再干20年!”

政府强力推进,政策大力扶持,市场需求旺盛,群众养牛积极性空前高涨,全镇现有肉牛养殖户户,肉牛存栏量头。“家有三头牛,生活不用愁”,黄牛产业已成为许家坝老百姓致富的朝阳产业。

强化各类保障,努力把牛养“好”

养牛数量增多后,许家坝镇致力于提高牛的质量,让黄牛养得更“好”。切入点就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等服务保障。

“刚开始养牛经验不足,一边摸索一边养,只要镇里组织的养殖培训我都积极参加,经过不断的努力,现在牛场初具规模,附近村民经常来观摩。”该镇蒲家寨村村民谭冲,年开始养牛,如今已是当地养牛大户。

谭冲告知,原本自己只有几十头牛,第一年走了不少弯路。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他获得了养殖技术服务和银行的金融信贷,还为他的养殖场修建了多米的产业路,让他顺利扩大了养殖规模。

“我的养殖场目前有头牛,现在肉牛的市场行情好,养殖的效益更是杠杠的。很快第一批50头牛就要出栏,预计产值在万元左右!”在谭冲的发展计划里,今后将与周边的村民合作,能繁母牛请村民代养,养殖场专养育肥牛,大家实现抱团发展。

围绕黄牛产业高质量发展,该镇成立黄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饲草种植加工、基础实施建设等6个工作专班,同时推行村级网格管理,将发展任务指标分配到网格区,压紧压实工作责任,确保有人管、有人抓、有计划、能落地。

“目前已完成黄牛养殖场进场公路共9条米,已完成4条产业路建设,正在推进5条产业路建设工作。”该镇副镇长、黄牛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专班班长罗绪财认为,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是推动全镇黄牛养殖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招。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技术服务同样不缺位。该镇组织畜牧人员建立技术团队,定期入村为养牛户传授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等科学养牛技术。同时大力支持和帮助养殖户流转土地,发动群众种植甜高粱、青贮玉米等高产优质牧草,全程提供饲草种植技术服务。

各类保障增强了村民养牛的信心和底气,使全镇涌现出许多如谭冲一样的养殖大户,并通过招商引资、动员春晖人士返乡创业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本土优质企业,新增了家10头规模的小型养殖场参与产业发展,推动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产业集群地。

深化产业协同,奋力把牛养“值”

几场秋雨过后,历经骄阳炙烤的许家坝大地又起青纱帐,全镇数千亩等待收割的饲草迎风起舞。

记者采访时看到,该镇许家坝村的村前屋后、坡上坎下都种满了饲草。旺牧绿色种养专业合作社工人正将收割的饲草投进机器里加工,经过进草、出包、扎袋等工序后,一困困近两米的牧草变成了一袋袋饲料。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发展黄牛产业,饲草料是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因素。

该镇始终坚持生态优先、循环发展的思路,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倡导发展饲草产业,已完成甜高粱、皇竹草、甜象草等种植0亩,正在规划秋种面积0亩,就地就近解决了饲草料的供应问题,大大节省了养殖成本。

“要让我们养的牛变得更‘值钱’,就必须建立完善的黄牛养殖产业链。”该镇人大主席、饲草种植与加工专班班长石彪告诉记者,全镇正努力抓好黄牛全产业链发展,从饲草饲料、规模养殖、市场营销等方面挖掘黄牛养殖的潜力,逐步形成“养殖+饲草+加工+产品+销售”的全产业链模式。

成熟的发展模式,丰富的黄牛资源,让许家坝的黄牛声名远播,每年都有许多来自各地的养殖户到许家坝买牛,这里的黄牛交易市场迅速发展成为区域活牛交易流通中心。

“我做牛生意快三十年了,一年要到这儿来几十次!这个市场安全、环境好,牛的品质也有保障。”作为许家坝黄牛交易市场的老顾客,来自该县张家寨镇的冉龙亮就认准了许家坝的牛,每个月都要来买牛运回去育肥。

为提升交易能力和服务水平,许家坝镇政府成立黄牛交易市场专班,不断提升交易市场软硬件条件,对治安和交易秩序进行全程监督管理,规范市场有序运营,既降低养殖户运输成本,又方便农畜产品流通,为产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

“交易市场的建设与运营,补上了许家坝镇黄牛产业的短板,为本地养殖户与市场对接提供有效路径,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高竞争力。”该镇党委书记田景军表示,许家坝正在围绕思南黄牛品牌效应,持续完善产业体系,延伸产业链条,奋力把黄牛产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

从副业到主业,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许家坝黄牛养殖产业其势已起,未来可期!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