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密作家报告文学又见红高粱郭宗利 [复制链接]

1#

郭宗利,笔名果实,高密人,年生。潍坊市作家协会会员,高密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文学月报》《齐鲁文学》《风筝都文学》《海岱文学》《三贤文学》《高密文艺》等十余家文学刊物和《潍坊晚报》《半岛都市报》《今日高密》等纸媒。

又见红高粱

85后小伙刘琦和他的高粱梦

高密东北乡的红高粱故事,在莫言的小说、张艺谋的电影和郑晓龙的电视剧持续造势下,冲出中国走向世界,历经30余年而不衰,成为让世人百听不厌的故事经典。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产生于高密的红高粱故事层出不穷,一个个鲜活靓丽,光彩照人的故事人物也不断涌现,给高密这方文化热土增添了新的光彩。

一位小伙续写高粱故事

一个有故事的人本身就是一个故事。

刘琦,本篇报告文学中的主人公,今年35岁,一位85后帅小伙。他中等身材,不胖不瘦,小平头,高鼻梁,下巴间留着小胡子,看上去精神利落,富有朝气。别看他年纪轻轻,可他爱学习,好钻研,肯动脑,有一种强烈的事业心。他对人生、对事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与思考。尤其是当他谈起文化艺术时,总会滔滔不绝且讲得很专业,给我的印象好像他满身都是艺术细胞,具有一种小城青年人所少有的艺术气质。

位于高密北乡的红高粱艺博园,这个于去年国庆节刚建成开园不久,便在胶东半岛享有盛誉的国家AAA级景区,红高粱秸秆画艺人刘琦举办的“又见红高粱——红高粱秸秆文创作品展”于去年春节前在此完成布展,原定在春节期间展出。可谁曾想到这好事多磨,恰好自春节开始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人们纷纷响应上级号召宅家为抗击疫情做贡献。更让他没想到的是,这一拖竟近四个月。

艺博园为刘琦办展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环境。展出位置在进入艺博园的第一个展厅,也是最大的一个。近平米的面积,分楼上楼下两层展出,展出作品余幅。

为了让我详细观赏展览,刘琦特邀我于五一节前夕先行一步同去展馆,近距离观赏了每一幅作品和每一项介绍。在上上下下的一个个展厅里,我贪婪地欣赏着一件件新颖别致的精美艺术品,心底里默默地发出“真棒”、“漂亮”“绝了”的赞叹。

在展厅里边参观,刘琦边与我交谈着。他与我谈起红高粱作物,红高粱精神,红高粱秸秆画,那可是眉飞色舞,出口成章,一套一套的。我看得出,那是因为在他身上,红高粱文化的基因已经深入在他的脑海中,植入到他的骨髓里。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是一个红高粱故乡的人,在实现着一个红高粱的梦。就是要在实现自己梦想的征程中,不懈地去追求,忘我地去奋斗。无怨无悔,矢志不移。

一场展览彰显人生价值

“越是不被理解的理想越有实现的价值”。这是刘琦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展馆里,我所看到的那琳琅满目,精彩纷呈的一件件艺术作品,足以证明了这句话的分量。

这次展览活动所展示的是红高粱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展出品种包括高粱秸秆画、高粱编织工艺品和高粱秸秆扎刻三个大类。它来自农村广袤的田野,又融入到百姓生活之中。当我初次看到这些作品时,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朴实清新和纯真自然,看后给人一种温馨亲切之感。

在展馆里展出的作品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红高粱秸秆画,这是艺术百花园中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奇葩,它集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构思巧妙,新颖别致,形象逼真,立体感强,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它的主要原料就是高粱秆,利用高粱自身的光泽、纹彩和质感,经选色、绘图、刮薄、抽丝、裁剪、拼贴等二十多道工序制作而成,所以也有人将其称之为高粱剪贴画。

创作中刘琦大胆吸收了版画、剪纸、雕刻和中国画等艺术形式,作品情感蕴涵丰富,色彩斑斓多样,比之其他画种更富立体感,每一幅作品都是那么栩栩如生惹人喜爱。你看,大红公鸡引吭高歌,俊秀鸟儿灵巧吟唱,12生肖惟妙惟肖,农家院落欢乐祥和,大为增强了它的观赏性。

展馆内还展出了收藏于不同年份的红高粱秸秆实物,从3年、5年、8年到10年、20年、25年不等。从这些秸秆上可看出,每个不同年份的实物呈现出的颜色也各不相同,时间愈长久,颜色愈浓艳。

高粱编织工艺品是展览中的又一个大类。据刘琦介绍,它是由高密席编工艺演绎而来。高密席编历史悠久,作为一种实用性工艺品,它具有均匀、严密、美观、耐用等优点,上世纪80年代前的高密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使用,也是当地百姓婚庆嫁娶、欢度年节的首选用品之一。

90年代后火炕在农村日渐稀少,编席艺人纷纷易辙改行,致使这门手艺几乎失传。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重新唤起了刘琦对这项传统手工技艺的认识。他带领团队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对传统高粱编织技艺进行升华,开发出了多姿多彩,花样繁多的高粱编织及衍生品。这些产品既实用又具观赏性,既再现了几十年前高密百姓大众的那份情怀,又独创出紧跟时代步伐,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艺术珍品,从而赢得了更为广阔的市场。

参观中我对二楼展厅里的十几幅高粱编织工艺品很感兴趣,刘琦说这是去年秋天他和同事赴浙江乌镇考察竹编工艺技术时,通过与当地竹编艺人交流切磋后,模仿竹编制品的制作工艺开发创作的。这些用高粱秸秆编织的工艺品,完全采用高粱秸秆本身的各种颜色,省去了竹编制品的上色工艺,具有天然、环保,工艺删繁就简,颜色纯朴自然的特点,在市场上占据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二楼的高粱扎刻作品展区所展示的工艺品,更是让人啧啧称奇。这些用细如钢针,粗若拇指的高粱秸秆作原料,使用铅笔、卡尺、剪刀、刀具、锥子、竹签、树脂胶、酒精灯、砂纸等作工具,全靠手工攒装扎刻等传统技艺制作的工艺品,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艺术档次,深受业内人士和收藏家们的喜爱。

据刘琦介绍,制作这类艺术品时,要按照从下到上由内到外的组装顺序,模仿传统木建结构中的榫卯技艺,遵循“六节稳固”的结构特征进行创作,组装锁榫过程是扎刻制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制作中从传统的蝈蝈笼、秸秆花灯,到扎刻各类仿古建筑模型,作品通体不用一颗钉子,做工非常精细,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楼阁建筑结构的巧妙和精美。

展区内有一种小巧玲珑的“中国结”秸秆扎刻作品,就是采用榫卯技艺创作的。这种微小秸秆长度只有一、二公分,直径只有五、六毫米,扎刻时不用粘合剂,全部采用木匠建筑技术中的榫卯工艺制作而成。其做工之精细,形态之美观,样式之秀丽,可以说会让所有参观者叹为观止。

展馆里有一幅根据故宫博物院《崔白寒雀图》原作创作的高粱秸秆画作品,其图案、颜色、尺寸等,完全仿照原件同比例大小进行创作。观众进入展厅后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这幅作品,我看后深感惊讶,夸赞刘琦的艺术品弥足珍贵,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我也看到,艺博园里的工作人员看后纷纷向这位钟情于红高粱文化艺术的年轻人投来了敬佩的目光,不少人高举相机或手机拍照留念。

看到这幅作品所产生的震撼力及其想象出开展后所能引发的那种精彩迭起的壮观场面,我为刘琦创作出这样极具艺术成就的上乘之作感到由衷的钦佩和赞赏。

近年来,刘琦带领他的团队所创作的各种高粱秸秆文创作品,自投放市场以来均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精美的外观设计和深邃的文化创意受到了人们的广泛青睐,在文化艺术品市场上独领风骚,具有很强的渗透力,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一篇文章改变人生轨迹

高尔基有句名言叫做“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话,充分说明了读书与进步的辩证关系。

刘琦爱好读书,他对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思想录》非常欣赏,并将他说的那段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正是因为爱好读书,刘琦竟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由一本书上的一篇文章而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采访中当我问起刘琦,他是怎样走上从事红高粱秸秆画创作之路的,刘琦说:说来话长,事情缘于十多年前他看到的一篇文章。

那是8年春的一天,刘琦从一本杂志上看到了高密市红高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竹林写的一篇关于红高粱研究的文章,文章中首次提出了红高粱文化的概念,看后他颇感兴趣,并在内心深处产生了一种共鸣。他想,自己具有搞艺术创作的特长,也应该与时俱进,在红高粱文化上做点探讨,走出一条新的艺术之路。

就这样,刘琦便与红高粱文化结了缘。

刘琦是一个有着强烈事业心的人。他相信,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不经过一番摔打磨炼,就不会强身壮骨;不经过一番拼搏奋斗,就难以成就事业。他深深懂得,在文化创意上要搞出点自己的东西,必须抢占先机,把握机遇,看准的事情就要率先行动。否则,只能吃别人嚼过的馍,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转。可那不是他刘琦的性格。他要干的,是属于自己的那份事业。,

当时的他正受聘在城里的一家酒店干厨师,事业心激励着他利用业余时间兼做墙体画。高密城内诸如“凤城故事”等多家酒店和高密凤凰公园高大门楼上的墙体画,都是出自于他之手,也使他初步尝到了干事创业的甜头。然而,这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事业,自己的事业应该是在红高粱文化上。在那些日子里,他那颗燥动的心时时刻刻都在想着红高粱,做梦也在研究着红高粱。那种对事业的执着和热爱,对创作的激情和欲望,犹如夏天雨后的红高粱一节一节地往上窜。

他钟情于红高粱文化研究的想法,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红高粱文化旅游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知道了,看到小伙子好学上进,聪敏精干,便聘他到该公司去施展才华。在那里,他参与了东北乡旅游开发的一些具体工作,参与了莫言旧居的修缮保护,以及红高粱影视城开发草案及旅游路线图编制工作。

后来他干脆辞职创业,先是在城里中心地带开设了一家书画店,专门从事书画经营,边干边思考着如何在红高粱文化上做点文章。随着红高粱文化在社会各界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他的这种紧迫感亦愈发强烈。

蓦然间他想到了,博大精深的红高粱文化,在社会各界已经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但是与红高粱作物本身有关的新兴文化产品在高密还没有出现。从艺术的角度说这是一种缺憾,但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机遇。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他决定把红高粱文化理念与红高粱作物本身有机融合,注重在红高粱作物上做文章,进一步挖掘红高粱文化的内在品质,用一种新的艺术样式去丰富红高粱的文化内涵。

也许是一种事业心在催促着他。当时他就很自信地想,人如果是一根苇草,自己就是高密成片苇草中那一棵倔强的红高粱,高密这片土地上的一切都是滋养自己的营养。红高粱文化如果缺少了自己的参与好像是不完美的,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遗憾。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好像这一切都是苍天安排好了似的,他似乎预感到,自己的事业会取得成功。

说干就干,雷厉风行,看准的事情就立即付诸行动。自年起,刘琦先后去北京、上海、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考察了与红高粱作物相关的各种文化产品数百种,决定从红高粱编织品和红高粱秸秆画等入手进行红高粱艺术品创作。

有道是机会总是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这话一点不假。在我第一次采访刘琦,谈起红高粱艺术品创作的话题时,他就兴高采烈地对我说:“若干年来,高密大地上的能工巧匠们,世世代代坚守着一份红高粱情结,传承着一种红高粱精神,创作了一些为百姓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土生土长的艺术品。在这片沃土上养育长大的新生代的我们,经过岁月的熏陶,红高粱的品质已深植于我们心中,用红高粱去进行艺术创作的念头也在促使着我们跃跃欲试。于是我们便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在做了持续探索和反复实践之后,运用现代化的艺术手法和互联网的便捷,在高密的土地上就地取材,创作来自于红高粱作物的具有现代品味的艺术品”。

就这样,高扬着红色主题的高粱秸秆画、高粱编织品、高粱秸秆扎刻、高粱秸秆家具、高粱农副产品等富有现代气息的衍生品在刘琦和他所带领的团队手中诞生了。品种包括屏风、手包、手饰、车饰、坐垫、茶饼盒、干果盒等近百种”。

目前刘琦在柴沟镇的生态湿地公园景区乡村记忆馆内有高粱秸秆画工作室,每天都带领着他的团队人员搞创作;生意很是红火,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

一腔热血传承红船精神

艺术贵在创新。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艺术家的探索和实践。刘琦正是把握住了这一根本点,非常注重在继承传统艺术的精髓中,勇于作为,敢于创新,从理念到策划,从品种到样式,从制作到布展,始终注重求新求变,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功。也正是由于有了这种创新意识,他才能将这种纯粹来自于民间的艺术赋予了新的活力,将红高粱的每一寸材质都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刘琦的工作室里,我看到了挂在墙上的一幅大尺寸作品,与其它作品相比显得格外醒目。

我问刘琦:“这是你创作的红船作品”?

“是啊”,他答应道:“这是不久前才完成的,怎么样?好看吗”?

“太棒了”!我说:“用当今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