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从西宁出发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记者来到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杏儿藏族乡日扎村。
经过几场洋洋洒洒冬雪的洗礼,远山山尖与山底河道处未消的冰雪如一幅梦幻的冬日画卷,走进村落,家家户户门上的火红对联、农家袅袅炊烟里飘散着饭菜的香气,加之不时传来孩童零星燃放鞭炮的“啪啪”声,顿时让这个“世外桃源”般的小村庄显得格外热闹红火,乡村烟火气中充满着融融暖意。
日扎村是一个藏族村落,全村户人,因位于日扎山的阴坡山腰而得名。这里曾是一个生产结构单一、自然条件落后的小山村。
村党支部书记安多杰带记者走进村里养殖大户朱全福家,热情好客的朱全福夫妻一边招呼着,一边向记者聊起了和村民的“生意经”。
“平时的生猪存栏量能保持在30头以上,一年下来,能卖出仔猪50多只,外加卖羊的收入,现在的年收入保守估计有8万多元,这可比外出打工强多啦,今年又是一个幸福年!”说起生活的变化,朱全福自信满满,想到那些成群的绵羊、壮实的猪仔,眼角眉梢都是笑。
一旁的妻子也兴奋地接过话茬:“每年夏天,我带着孩子们上山割芨芨草,然后把芨芨草晾晒后加工成扫把,拿到集市上卖,这项集结全家力量的劳动成果,能收入一万多块钱,这几年三个孩子陆续考上大学,这笔收入也派上了用场。”
随后,记者来到在距院子不远处的养殖区,就在今年,随着养殖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朱全福在原有的一座羊棚和一座猪棚旁边,新建了一座猪棚。
朱全福说,来自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第一书记张全有上任后,因地制宜积极引进中科院兰州分院作物所改良的具有耐寒、耐旱、高产特性的新型饲用作物甜高粱,亩产公斤,给日扎村带来了近80吨的青贮饲料。有了饲草保障,依托养殖传统,从自己一家富起来到整村增收致富的愿景已一步步成为现实。
“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们申请落实了年乡村振兴项目,扶持资金30万元,建设完成占地平方米的日扎村养殖场。在养殖传统优势背景下,‘一村一产业、共创新生活’蓝图已经在这里绘就。”张全有说,日扎村将不断探索完善以养殖业为中心的产业布局,从推广种植甜高粱获得优质饲草,由养殖大户带动引导村民加大绒山羊、绵羊及肉牛养殖,让特色养殖真正打出品牌。
张全有不仅将目光放在产业致富上,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