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趣述皇帝庙号的代表意义,车神宋太宗可能是 [复制链接]

1#

在现今最通用的《二十四史》记载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描述,比如唐玄宗李隆基,有时被称作唐玄宗,有时又被称为唐明皇,唐高祖李渊有时又被称为唐大武皇帝。这其实就是庙号和尊号以及谥号记载时存在的差异。

唐玄宗李隆基剧照

庙号其实就是来自于谥号的发展。在隋唐之前,皇帝死后多会被继承者追谥,像汉武帝的武,晋惠帝的惠等都是属于谥号。但是到了隋唐时期,这些皇帝觉得自己的先祖太伟大了,哎呀厉害的不要不要的,于是就开始增加谥号字数,以至于到了唐朝中期的皇帝谥号达到十几个字,这可就对后世研究史料带来了困难,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你如果按照他的谥号来记载的话,那你就要写成唐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唐中宗李显你就要写成大和大圣大昭孝皇帝。这样记载无疑越往后越混乱,于是庙号就直接取代谥号,作为后世史学家的称谓方法,就是你谥你的,我庙我的。

唐太宗李世民剧照

上面只是说明庙号的由来,那什么是庙号呢?其实庙号顾名思义就是皇帝家庙名号。每个皇帝死后都会有独立建庙,以供后世子孙祭奠,但是一个王朝不可能只有三五个皇帝,那么每个皇帝死后都要建庙祭奠的话,汉献帝刘协一定会哭死在厕所里。因为他一年啥事也不干,光每个庙祭奠一次就够他花大半年时间了。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情况,一般皇帝死后五代以外就取消家庙,搬进太庙去,方便了后世子孙。但是毕竟是皇帝,即使处于太庙也必须要有自己个人的庙宇,于是为了区分开来就在庙宇上加上了原来家庙名号。这就是后世所谓的庙号。在隋唐以前只有大功绩的皇帝才有庙号,所以那个时候还是以谥号为主。

庙号在隋唐以后就取代了谥号,作为对帝王盖棺定论的依据。

还有一点很重要,谥号多称帝,庙号多为宗,这也就是为什么隋唐以前有汉武帝、汉宣帝、晋怀帝等等,而隋唐以后多为唐太宗、宋高宗、明仁宗等等。

我们今天主讲庙号,所以多以隋唐以后为主。一些常见的庙号既然作为盖棺定论的依据,那么他们实际的含义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太祖、世祖、成祖、圣祖等祖庙号

像祖之庙号一词处于顶端位置,获得这一庙号的皇帝无一不是具有丰功伟绩,或开国或扩疆。代表人物有唐太祖、明太祖、明成祖、清太祖和清圣祖等。

祖其实也有不同的含义,像太祖和高祖一般就是创建王朝开国皇帝,丰功伟绩无人可比。(这里面还要插一句,汉朝虽以谥号为主,但谥号和庙号共用,汉高祖刘邦实际上为王朝创立者,他的庙号为太祖高皇帝,因此称之为汉太祖或者汉高祖都可以)。太祖多为政权奠基人,高祖一般是实际建立者,但要以太祖庙号为尊,处于太庙最顶端。像隋文帝也叫隋高祖杨坚,他就是在继承其父亲杨忠的权力之下才篡周立隋。所以称杨忠为隋太祖,李渊同样也是这样,其祖父杨虎实际上才是唐政权的奠基人,李渊在其基础上才建立唐朝,所以称李虎为唐太祖。

汉高祖刘邦剧照

而成祖多是自己又重新打了一遍江山。圣祖则是功绩高,道德高。

太宗、高宗、仁宗、孝宗等上层庙号。

太宗是庙号当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也是昭穆制度不可缺少的象征(昭穆制度我们下文细讲)。陶总多是一个王朝功绩除祖以外最为突出的皇帝,而且还是初期的皇帝。像唐太宗、宋太宗(这个高粱河之车神在宋朝也说的过去了)和明太宗(成祖朱棣)等。

高宗多是代表着王朝势力从这里开始兴盛后衰落。典型代表就是占据半壁江山的宋高宗、让老婆夺权的唐高宗、以及最爱吹自己盛世的清高宗乾隆弘历。

仁宗和孝宗自然是极为推崇的夸赞。因为在古代讲究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由此可见得此庙号的君主人格魅力以及执政贤明当为中兴之主。代表有宋仁宗、宋孝宗、明仁宗以及明孝宗。

英宗、穆宗、神宗、代宗、等中等庙号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这些庙号看着很不错,实际上是明褒实贬,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只要上任皇帝实在不是太蠢太坏一半都能得到一个说得过去的庙号。像英宗实际上就是王朝存在争端,君主未能妥善解决的实际意思。比如明英宗朱祁镇的土木堡之变,身为皇帝还被俘虏了。穆宗的含义其实也不是很好,其实际意思是政治不太清明而且短命的皇帝。像明穆宗朱载垕。

而神宗就是较为直白一点的庙号了,意思就是个人能力不行直接导致朝堂动荡,典型代表明神宗朱翊钧,又称万历皇帝。

代宗和世宗一样,当时为了避李世民的名讳将世宗改为代宗,意思就是继承世系发生变化,由旁系继承。典型代表就是明世宗朱厚熜,又称嘉靖皇帝,他本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为朱厚照没有子嗣,所以他被选为继承人。

明世宗剧照

后面还有一些哀宗、献宗、思宗等其实都属于贬庙号了,这个我们有机会再深讲。

我是拾荒杂谈,一个专注于中国文化趣闻的创作者,每天都有干货文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