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高粱》以浓烈的色彩、豪放的风格,谱写了一曲弘扬民族精神与生命的赞歌。
故事梗概
年,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红高粱》
一群汉子裸露着上身,一边高歌一边颠轿,而轿里的是披着红盖头、穿着红衣裳和红绣花鞋的女子,这是影片的女主角九儿,为了换一头骡子,她爹要把九儿嫁给十八里坡的麻子李大头。轿子里是九儿没有血色的脸,轿子外是暴土狼烟,两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唱完了闹够了,他们一行人继续往前走。
路过一片高梁地时,一个假强盗出来打劫,逼着大伙放下工钱,眼看新娘就要被强盗拉进高梁地里,众汉子在男主角余占鳌的带领下,一拥而上,打死了强盗,救回了新娘。
三天后,九儿回门,路过高梁地,蒙面的余占鳌将她拉进高梁地里,两个人激情迸发。
不久,李大头死了,众伙计也都不想干了,九儿的一通话劝住了伙计们,撑起了李家的烧酒作坊并得到了伙计罗汉的帮助。
过了几天,土匪秃三炮劫走了九儿,众人想法子凑钱赎回了九儿。
再后来,九儿和余占鳌在一起了,罗汉走了,后来成为了抗日的中国共产党。
高粱熟了一茬又一茬,人们在收获的日子里欢天喜地,不知危险将近,鬼子说来就来,他们为了修路,用刀逼着乡亲们踩倒高粱,罗汉为救余占鳌被抓。鬼子逼着小伙计把罗汉生生剥皮。
罗汉的牺牲彻底激怒了一众伙计,在余占鳌的带领下,大家决心要为罗汉报仇雪恨。
九儿让伙计们喝下埋了9年的十八里红,大家唱完《酒神曲》后去埋雷炸日本鬼子。九儿在家做了一桌子饭菜,倒好大碗的酒,挑着担子去送饭,然而被日本军车上的鬼子用机枪打死。高粱地里发出一声声怒吼,余占鳌带着大家将土炸弹扔向了日本军车,爆炸之后,叠股枕臂,陈尸狼藉,鲜血染红了高粱地。原本为大家准备的庆功宴却成了送行饭,余占鳌久久伫立在那片深红却又阴暗的土地上,最后影片在一片血红中结束。
电影小说对比
《红高粱家族》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描写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主线是土匪头子余占鳌,在面对日本侵略的国难危机面前,能够舍身而出,率领武装伏击日本汽车队,辅线则是在战争前夕与戴凤莲发生的爱恨情仇的故事。所以原著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主题应该是侧重于国难危机时刻,四万万普通民众起来抗日的主题。
而电影《红高梁》则是主要是以农村旧景为背景,描写民俗题材的电影。其主线是戴凤莲和余占鳌之间的爱情故事,其中穿插了人民觉醒,抗日的精神。是站在抗日民族斗争立场上讲述的一个爱情故事,歌颂了人性与蓬勃旺盛的生命力,它侧重的是赞美人性歌颂人性这一主题。
这两部作品都有独特之处。电影《红高粱》更凸显人性,所以影片加入了不少的感情戏份,这种感情戏份,不仅仅是男女主角之间的爱情,还包括了戴凤莲与酒窖工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得影片更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影片更注重人性描写与弘扬。原著小说《红高梁家族》则是用震撼的文字,描写了日军侵华的罪行,用慷慨激扬的文字,撰写了一首劳苦大众投身抗日的悲歌。
小说《红高粱家族》的主要情节走向是在“我父亲”和余占鳌在埋伏鬼子的过程中,通过回忆穿插了有关于戴凤莲过去的回忆。而电影《红高粱》的故事走向则是,按照戴凤莲与余占鳌相识相知生儿育女的经历,最后再慢慢引出抗日的事情。最后,在小说中是余司令带领民军与日军浴血奋战后,损失惨重后还被冷队长窃取战斗果实而结束。而在电影里,则是余占鳌和酒厂的工人一起伏击日军后两败俱伤为结局。虽然说悲剧性的结局更能引起受众的深思与遗憾,但是显然原著小说中的结局,更复杂更显人性悲哀。
艺术特色
狂野的山歌,奔放的舞蹈,作坊里面的大酒缸、大海碗、烟气和来回走动的人,闹腾的人七言八句的杂声,赤裸的汉子,卖力的酿造着高粱酒。九儿满脸愉悦的探望,以及委身亲自尝试拉风车,还有对九儿一口喝掉大碗高粱酒的特写,在这荒芜的环境里,构成了一幅极具反差的画面,处处透露着对生命的赞美,对力量美的讴歌,更加鲜活的表达了这群酿酒的人们的热情性格和旺盛生命力。
酒成之后,对酒神的朝拜,唱的《酒神曲》,都展现了对新酿酒的希望,乞求酒神的庇护,预示着生命的延续,精神的传承。
从片名《红高粱》我们可以感知影片将会被红色所包围。电影的开始是主人公九儿灵气红润的脸,充斥着整个银屏的红盖头;野合时高粱地上的红色太阳,高粱的红在风中尽情挥舞,九儿的满身红衣,象征着勃勃的生机。
影片最后余占鳌那群人自主抗战牺牲的伟大,突出了他们崇高人格。然而最后太阳的重新出现意味整个民族将会走出黑暗,迈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红高粱》以其画外音新颖的叙事方法、大胆的色彩运用、呈现了一部以赞美生命、讴歌人性为主题优秀影片。开创了华语片的新天地,永载中国电影史册。
脚本编辑
务润青魏亦菲杨玫瑰许静利徐琰敏杨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