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辉煌60年middot燃情岁月记 [复制链接]

1#

转自吉林油田

东北风,呼啸着

吹得人皮肤皲裂

再蹭上点黑黝黝的原油

这就成了地地道道的石油工人

东北人像东北风一样刚烈干起活来个个是拼命三郎“那时候大家好像都不知道啥叫累就觉得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杨福生如今已从原吉林油田采油二厂退休但回忆起上世纪70年代吉林石油人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他依然印象深刻

年4月29日,第一批知识青年被抽调到吉林油田,约人,来自长春、白城、四平等3个地区14个县。杨福生说,能来油田支援国家石油开发建设是件特别光荣的事情,吉林油田到各个集体户抽调的都是当地的得力干将。

歌词

“锦绣河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涯……”

“在集体户干活时,村上广播喇叭经常放这首歌。我们坐着解放牌大板车来到前郭,又坐船到江北,虽然到处一片荒芜,但大家伙儿都很兴奋。”杨福生回忆道,由于是第一批支援人员,人数又多,根本没有地方住,只能住地窨子里。

地窨子就是从地面向下挖沟,上方篷上木杆和油毡纸,地上铺上木板作为床铺,上面再铺上草垫子。两个大通铺对着放,一个地窨子里住七八十人。由于地窨子在地下,阴暗潮湿、不透风不进阳光,遇上刮风天,把油毡纸吹掉了,木框子吹倒了,人们再安上、钉上。

“有一次半夜下起了倾盆大雨,棚顶哗哗漏雨,地面上的雨水一个劲儿往地窨子里灌,水几乎与床铺持平,好多物品浸泡在水中。大伙儿忙作一团,都赶紧往外掏水。几个小时后,雨小了,水也掏干净了,地窨子里成了烂泥塘,大伙儿个个都是落汤鸡,但没有一个人抱怨发脾气。”杨福生说,有不少人因为地窨子潮得了风湿,还有中风的,可人们都不觉得苦。“有一种信念支撑着,当时的口号是‘宁可筋骨断,誓夺一百万’,大伙儿都铆足了劲干。”杨福生回忆起这些,记忆犹新。当时吃的是高粱米饭、土豆白菜,每个月仅仅挣25元钱。“大伙儿都特别知足。在集体户挣工分,满工分一天才5角。”杨福生拿出当年的小账本,上面清晰记录着每年每月的工资。“由于工作忙,周围太过荒凉,人们挣的钱也没地方花,直到年工作稍微轻松点了,才能回老家探亲买点东西。”

当年,扶余油矿对抽调上来参加会战的知识青年实行半军事化管理。他们编为三个营,杨福生所在的是二营六连一排。由于支援油田开发建设,这些人并没有固定的工作任务,而是真正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有时去挖管线沟,有时去抬管材,有时去挖储油罐底坑。当时的基本建设就是这些知识青年们手提肩扛干出来的。

“我被分配到二营(采油二厂前身)一直干到退休,能参加‘七〇’会战是我的荣耀,现在退休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不仅住上了油田给分的大房子,每个月还有退休金,我挺知足。”杨福生脸上挂满笑容。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50年时光就这样悄然而过那些参加过“七〇”会战的青年们一定也和杨福生一样难忘艰苦的会战岁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