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莫言的《红高粱家族》小说时,总会让人想起张艺谋的《红高粱》电影。最近我在不同的平台发了一些《红高粱家族》的读书笔记,收到了很多网友的评论。从他们的评论里,我很容易就看出来谁认真读过小说,谁只看过电影。
没看过小说的人,会觉得小说和电影《红高粱》是一回事,就是写余占鳌和九儿的爱情和他们抗日的故事。看过小说但是没看明白的人,会说小说的内容很杂乱,莫言的水平也不过如此。看过小说好几遍的人,会隐隐地感觉小说写得太好了,对莫言的写作水平有较高的评价。
我还见过不少评论,一看就是小说没读过,连《红高粱》电影都没看明白的,居然还理直气壮地评价莫言的这部小说写得不好。还有人对莫言的小说持鄙夷的态度,以不读他的小说为荣。
网络上的这几种声音在此我不做评价,只是想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去探讨一下电影和原著的区别。如果读了这篇文章,能消除一些读者对原著的偏见,那就再好不过了。
一
先简单了解一下原著《红高粱家族》
在弄清电影和原著的区别之前,我觉得有必要先看一下小说的名字。为什么是《红高粱家族》,而不是《红高粱》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小说写的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整个家族的事。
搞清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就很容易把这部小说当成是写余占鳌抗日的故事,或是当成描写余占鳌和戴凤莲爱情的故事。
红高粱家族的每一个人,余占鳌、戴凤莲、罗汉大爷、豆官、恋儿等等,都是这篇小说的主角。小说的最后一章最后一节,写我回到家乡,仿佛听到了整个家族的亡灵对我发出的忠告。
所以,小说的故事主线,是写高密东北乡红高粱家族的故事。写他们复仇,写他们的恋爱和婚姻,写他们与各个势力对抗周旋,写他们英勇抗日……
在小说中“我”的眼里:
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他们亦正亦邪,敢想敢做,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他们骄傲、自由、无畏、热血,让“我”这个不肖子孙感到惭愧。
那这些故事是怎么串联起来的呢?梳理这本小说我们会发现,关于余占鳌的故事,是一条清晰的线索。作者通过这条线索,将其他人物的故事串联起来。
墨水河大桥伏击鬼子——靠狗皮狗肉度过寒冬——加入铁板会并逐渐成为头领——给戴凤莲出大殡遭到袭击——被冷麻子俘虏后又奋起抗日
余占鳌在年8月初9到年4月初8经历的这些大事,在小说中基本上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的,构成了小说的主线。
那电影是如何改编的呢?咱们接着来分析。
二
《红高粱》电影对原著做了哪些改编
简单来说,电影在原著的基础上做了三件事,一是简化,二是融合,三是艺术化。
01
先聊聊简化的部分
电影的开头,有一句话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根据莫言小说《红高粱》《高粱酒》改编”。这句话相当重要。因为原著里一共有五章,《红高粱》《高粱酒》只是原著里的前两章。也就是说,电影只是选取了小说的一部分内容(大概是三分之一)。
原著中的时间跨度很长,大致是从年一直到年,写了红高粱家族三代人的故事。电影只选取了年九儿嫁人、余占鳌住进烧酒作坊、土匪头子绑架九儿、余占鳌找土匪头子报仇,以及年罗汉大爷被抓、九儿和余占鳌为罗汉大爷报仇这几个片段。并在原著前两章的基础上,又做了不少简化。
电影限于时长,去掉了前两章中很多非主要的人物。比如县长、小颜师爷、庄长、九儿母亲等,都去掉了。电影中从九儿自娘家回烧酒作坊后,她爹的戏份就没了。原著里还有她爹去索要三次钱财,九儿不理他,他就去把亲女儿给告了等情节。
电影还将人物形象简化,突出其正面的形象。
最典型的是罗汉大爷。原著里主要突出他的忠心。一是对东家忠心,给东家守住家业。二是对国家忠心。骡子不忠忘主,反为鬼子效力,他就铲伤骡蹄,宁愿自己被抓,也不让鬼子占了便宜。电影里则设计了他离开烧酒作坊,加入共产党这些情节。改动幅度较大。
原著里,烧酒作坊死了人,县长来判案。九儿很贼,装作对丈夫被杀非常悲痛,又是哭,又是口中流血,又是长发披散。等县长心软了,判她无罪时,她又心生一计,揣着明白装糊涂,硬要说县长是她失散多年的亲爹。县长怜香惜玉,只得认了她这个干女儿。
而电影里九儿的形象没有原著这么复杂,主要突出她的大方豪爽、有情有义。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原著里的人物是亦正亦邪,用莫言的话说是“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电影里就比较正派。
电影里有几个地方,因为删掉了很多情节,显得有些尬。
酿酒的时候,余占鳌突然来了,来了就往酒缸里尿。他是个轿夫,结果还要出甑(出甑是酿高粱酒最难的一道工序)给九儿看。后来,他就把九儿抱走了。
这些在原著里,就叙述的比较从容。
小说里,余占鳌在烧酒作坊打工,九儿一直装作不认识他,时间长了,他心生怨恨,差点杀了九儿。他整日醉酒,说胡话,说九儿肚子里的孩子是他的。
罗汉提议把余占鳌撵走,九儿说想去作坊看怎么酿酒。余占鳌又说孩子是他的,九儿流着泪没反驳。余占鳌出甑给九儿看,又想出个做上等酒的方法,九儿说随便他怎么折腾吧,然后哭着回去了。从这以后,她和余占鳌才正式住在了一起。
小说中写得很有意思,说烧酒作坊的伙计被九儿和余占鳌“亦神亦鬼的举动给折腾得智力减退”,也没人敢非议什么。
再就是电影里,罗汉被抓后,九儿拿出十八里红,说这是罗汉大哥酿的酒,让豆官喝了,然后磕头。余占鳌抱来碗,倒酒,把供罗汉的那碗酒点燃了,和众伙计跪在地上,唱:“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
这样改编也可以,就是稍微有点牵强。电影的“十八里红”酒,其实算不上是罗汉酿的。是余占鳌尿在酿好的酒里,过了段时间后,罗汉发现了那酒有种特别的香气。
小说里,有这样的情节,鬼子要拉九儿家的牲口去修路,罗汉大爷阻挠,鬼子就用刺刀在罗汉头上划了一刀。鬼子看到九儿,起了歹意。九儿马上用手抹了一把罗汉头上的血,涂在脸上,假装疯了,才逃过这一劫。
鬼子把罗汉抓走后,九儿在酒缸里把脸上的血洗掉了,一缸酒都红了。然后她跪下,对着酒瓮磕了三个头,捧了一口血酒喝下。又让豆官跪下,磕头,捧酒喝下。
喝下这捧有罗汉大爷鲜血的酒,永远不忘这血海深仇。感觉原著这样安排比较自然。
02
接下来,再说说融合的部分
原著有30万字左右,电影一个多小时自然很难全部展现。所以,电影的编剧很机智,除了简化一些情节之外,还将很多情节做了融合。所谓融合,其实就是移花接木,把原著里的情节重新组合。
举个例子。原著里,九儿从娘家回烧酒作坊的路上,余占鳌跟着她,在高粱地里唱“妹妹你大胆地向前走”。为什么唱这个呢?因为那时他已把单家父子杀了,给九儿解决了后顾之忧。
而电影里,余占鳌是在和九儿野合后唱的。这就是把原著里不同时间发生的事融合在同一个空间里。
还有电影里三炮绑架了九儿,余占鳌在牛肉店找三炮报仇,其实在原著中,这些事也不是发生在一天的。
小说里,年夏末初秋,余占鳌和九儿野合后,他在高粱地睡到傍晚,然后找了一家肉店吃饭,遇到了土匪头子花脖子(电影里叫三炮)。当年腊月二十三,花脖子绑架了九儿。年,余占鳌用半年时间终于练成独门枪法,夏天,他找到花脖子报仇,设计杀死了他。
电影里把这近一年的事,融合在一天里讲述。好处就是让情节更紧凑,坏处就是削弱了人物的特点。原著里余占鳌有仇必报,心狠手辣,而且沉得住气,讲究计谋,这些在电影里不太能看出来。
再就是电影里九儿被鬼子射杀,豆官唱“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也是把不同时间的两件事融合到了一起。
在原著里,九儿死后是被简单掩埋。等到余占鳌加入铁板会,成为铁板会头子时,才萌生了给九儿出大殡的想法。年,九儿去世后不到两年,余占鳌给九儿出大殡,豆官把这指路歌连喊了三遍。这是小说第四章《高粱殡》的内容。
电影里还把不同的人物融合在一起。在原著中,余占鳌去肉店吃饭,肉店的老板叫“高丽棒子”,以杀狗为业。后来,给罗汉大爷剥皮的是屠夫孙五。在电影中,肉店的老板和伙计,也是后来被鬼子强迫给人剥皮的。这个融合还是很自然的。
最巧妙的是,电影创造出烧酒作坊伙计这一群体,这是小说中没有仔细描写的。在原著里,抬轿的是专业的轿夫,打仗的是余占鳌的兄弟、村民,酿酒的是作坊的伙计。在电影里,烧酒作坊的伙计完成了抬轿、酿酒、打仗这三件事。
此外,还通过他们的聊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比如余占鳌杀了作坊掌柜、县长判案等,都是通过他们的聊天道出的。
03
最后,说说艺术化的部分
把小说场景艺术化,是电影中最成功的部分。
比如,把颠轿和祭酒神这两个场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并且用脍炙人口的歌曲的形式,展现出浓厚的地方色彩。
颠轿这段,轿夫们唱的是:
客未走,席没散。四下寻郎寻不见,寻呀嘛寻不见,寻呀嘛寻不见哪。急猴猴,新郎官。装进洞房嘛盖头掀,盖头掀,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定神看,大麻脸,塌鼻豁眼翻翻眼,翻呀嘛翻翻眼,翻呀嘛翻翻眼哪。鸡脖子,五花脸,头上虱子接半碗,接半碗,我的个小乖蛋,我的个小乖蛋啊……
祭酒神这一段,一众伙计光头赤膊,端着大酒碗,跪在地上唱: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刹口……
那种放荡不羁的豪爽和蓬勃勃的生命力,一下子就表现出来了。
电影美中不足的地方,就是缺少了一些思想深度。
原著中,其实有很浓重的悲剧色彩。去伏击鬼子,不是九儿提出来的,而是余占鳌中了国民党冷麻子的圈套。冷麻子假意要收编余占鳌的人员,实则是故意放出鬼子的情报,好利用余占鳌杀鬼子,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余占鳌和九儿一心抗日,却被冷麻子欺骗。打鬼子时冷麻子失信未到,导致九儿和众多队友死在鬼子的枪下。战后,冷麻子却带人捡走了所有战利品。
更悲剧的是,余占鳌一心想找冷麻子报仇。可6天以后,八月十五,我们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鬼子为报复余占鳌,屠杀了多无辜村民。余占鳌本想抗日杀敌,却为村民带来了灾难,这就是他的渺小和悲剧性。
其实原著和电影的不同还有很多。写这篇文章是为了消除一些偏见,因为总有人觉得《红高粱家族》就是写余占鳌和九儿野合的事。其实在小说中,这并不是主要的内容。
小说一共5章,共48节,而电影里关于余占鳌和九儿的全部故事,在原著里不过用了不到8节的篇幅。在这种情况下,还把电影和小说混为一谈,那未免太不严谨。
(小说作者莫言)
了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