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胞说:奇怪哦,金门酒怎么这样像汾酒?
我有个台湾朋友,名叫黄进福,老家是福建漳州,上世纪七十年代应招“国军”在金门当海军。退役后来厦门开公司,专门把金门的高粱酒贩到大陆做买卖,对白酒有一定的研究。二十年的你来我往,我带着这位台胞去过几次杏花村汾酒厂,每次去他都很认真地参观制酒的每道工序,包括原料的比例、温度等。虽然他比我年长几岁,也不胜酒力,但每次他都由品酒变成拼酒,直到酩酊大醉,嘴里还念念有词:“好酒,这才是清香型的国酒。”清醒之后,他拿出金门酒和汾酒,各倒上一杯放在茶几上,开始了他的反复絮叨。他问我,你知道造酒的关键是什么?我回答,是曲。又问,曲的主要成分是什么?我说,当年我在贾家庄插队时踩过曲,知道里面好像有豌豆和大麦。他又问,为什么只有高粱的固态发酵才能造出清香型的白酒?我无言对答。他告诉我,当年他在金门当兵,经常出入酒厂,来大陆参观杏花村汾酒厂,看到那里的造酒原料与工艺,几乎与金门一摸一样,而酒的味道汾酒胜出一筹。转而,他好像又问自己,除了勾兑的技术原因,为什么金门原来不种高粱,却非采用北方出产的高粱当原料?为什么金门的曲种里面有豌豆和麦子?为什么金门也是采用纯粮固态发酵工艺?他挠着头迷惑地说:“奇怪哦,两种白酒的味道真的很相似耶,金门酒这么像汾酒。原来听说汾酒是茅台、五粮液的母体元素,难道汾酒真的也是金门高粱酒的母体?”
早年金门酒厂
应这位台胞之邀,前年我到厦门休闲度假,他专门陪我去了趟金门酒厂。那里的经营者很注重广告效益,酒厂大门两侧的宣传标语设计得别具匠心:“台湾高粱,滴滴醇香”,“台湾心中国情,两岸同胞一家亲。迎亲朋送好友,畅饮台湾高粱酒。喝台湾高粱酒,促两岸手足情”,很会迎合大陆消费心态。
我们参观了蒸馏和成装车间,贮藏酒库原来是战争时期的防空洞,现在开放了允许参观,但酒曲存放仓库我们反复托人说情,他才不情愿地打开一扇门,并事先约定只许看一眼,不许照相,更不许拿走一点“样品”。我们问及陪同的酒厂经营者:“这土坯似的酒曲,里面好像有豌豆大麦和稻糠,金门不生产这些,是从哪里采购的?”经营者很有礼貌地回答:“很抱歉,这是专利。”后来我们参观酒厂展销大厅,对酒厂的历史有了一些了解。
金门地区早在民国时期就存在一些零散的个体造酒作坊。经营者介绍说,那时的工艺最初以稻谷为主要原料,有的作坊还以当地生产的红薯为原料,酒的口味基本是浓香型的。有文字记载的是年10月24日国共两军争夺的“金门战役”前后,来自大陆北方败退的“国军”,整天钻在挖筑的山洞里准备打仗,酒就成了驱寒防潮的重要元素。而金门当地出产的“大米酒”和“薯干酒”,北方来的“国军”大部分喝不惯。当时有一个名叫胡琏的长官,担任蒋介石的金门防卫司令,就下令寻访招揽北方来的当兵人中谁会造酒,结果选中来自山西名叫周新春的上校,当他把在太原府周边学来,并采用高粱造出的酒端上来时,将军说了一句:“嗯,像汾酒。这个酒厂的厂长就是你了。”于是在金门城南门外造酒的场子就被命名为“九龙酒厂”。
年以后,酒厂从草创期进入发展期。年台湾成立了“福建省政府”,酒厂改名为“金门酒厂”,隶属国民党金门县地方工商管理。年2月台湾实行企业改制,金门酒厂又更名为“金门酒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于是我们追索年前后“国军”周新春草创酒厂究竟创始于那年。周氏上校是山西何处人士,造酒工艺以及原料有没有留下原始资料等,想在千丝万缕中,寻找金门高粱酒与汾酒的丝丝渊源。就在我们通过关系说服了厂家,他们派专人监视我们翻阅了工厂草创前的《金门城南合并经营酒厂纪事》时,我们在当年因战火原因仅保留下来的很少几卷文字资料中,突然柳暗花明,惊喜地在几页泛黄皱着的文稿中发现了两页当年袁世凯北京政府温州人陈琪所著《我国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揽金纪事》,其中有如下文字,记录着杏花村在巴拿马赛事夺奖的记录:“民国四年,中国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期间,其白酒设六等奖项,一等奖(甲)大奖章,官厅产品是直隶省高粱酒……河南省高粱酒……山西省高粱汾酒……山东省张裕酿酒公司……二等奖(乙)名誉奖章……三等奖(丙)奖词……四等奖(丁)金质奖……”在喜获这份沉沉的文字资料后,我们询问酒厂经营者的见解,他们解释说,酒厂保存这份资料,可能是想说明凡是用高粱酿制的酒,都是中国最好的酒,要不然为什么山西的汾酒,还有河北、河南的好酒都用高粱制成?又是一头雾水。我们还是没查找到与汾酒渊源有说服力的文字依据。
如今的金门酒厂
金门酒是汾人酿台胞著书解疑惑
前些天,黄先生给我寄来一本书,急匆匆地打电话告我说,快看看吧,咱们一直想找的答案写在书里啦。
这本书的名字叫《我住宝岛一村》,作者王伟忠是一个说地道北京话的台胞,从眷村走出来成为台湾综艺界杀砍决断的“教父”,现任台湾金星娱乐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从这本书里找到了台湾老兵父辈们对金门高粱酒的钟情,找到了作者一家畅饮金门酒时的快乐,找到了与大陆名人共赏佳酿的温馨,更找到了解放前期山西汾人金门酿酒的历史记忆。
文章记述:“年,爸爸带着奶奶和我妈从北平搭船南下台湾,以为最多过个春节就回去,没想到,过了一辈子。”
“爸爸有个朋友姓陶,随部队驻扎在金门,每次他从金门来看爸爸与舅舅,都会带两瓶印着红标签的高粱酒……陶伯伯每次来,妈妈就做些菜,弄点花生,让他与爸爸边喝高粱酒边聊天……从小逢年过节,爸爸会习惯让全家一起喝喝高粱酒,从高中开始,我就跟哥哥、大姐成为爸爸的酒友,就着那张大圆桌吃吃喝喝,吃得开心、喝得尽兴,父子皆醉,一家人的心靠得好紧。”
“金门高粱酒确是种含蓄而温柔的酒,香气不冲鼻,是自然的酒香……这几年最奢侈的一次豪饮,是有天晚上凤凰卫视台长王纪言和大陆的文化学者余秋雨老师的对饮,文人没有不爱酒的,余老师喝完‘黑金龙’时,赞不绝口。”
作者笔锋一转,寥寥几笔,就画龙点睛地勾勒出金门高粱酒酿造历史的真相:“金门高粱酒的起源是,有些汾酒老师傅38年跟着部队撤退,在金门的坑道里又湿冷、又思乡,便用高粱搭配当地由花岗岩中渗出的好水酿出了金门高粱酒,喝了祛风寒,透过高粱酒的清香味抚慰思乡的孤独心。”
金门高粱酒系列产品
当我手捧这本台胞媒体人的纪实文学反复品读时,“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由衷高兴的是,他的作品已经超越了他的文学范畴,在金门高粱酒的起源历史的佐证文字中,犹如文人剑啸长虹,昂扬潇洒。剑气不泯,琴心剑胆地寻找回了金门高粱酒的酒魂根脉,用文字铸造了千年汾酒的两岸传奇,白酒祖庭,清香至尊,誉满华夏,唯我汾酒。作者的亲历记述,似乎使人们已经闻到了金门高粱酒中那汾酒的缕缕透心清香,看到了勤劳智慧的汾阳人早年在金门生命酿造的万古经典。
举杯吧,海峡两岸的华夏子孙,酒中自有真天地,金樽清酒自汾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