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东水访文学
高粱秋
太行即太行山,她纵横京冀晋豫,幅员八百里,既是北中原地标性荣耀:苍茫馥郁、蕴风籍雨;又用其峰岭沟壑、峡谷川堰把人口稠密的山民们切割得鸡犬相闻、壁垒蜿蜒;特别近世纪的干旱,把她的子民弄的灰头土脸。而东水,则是太行东麓、漳河南岸一个古老村邑;因为曾是进出太行的古官道门户,或许曾经水草丰茂、商贾云集,这个村落长期是安阳县最大的村落,人口高峰时近万人呢。而杨文学,则是近年在文学朋友圈结识的一个农民作家;照片上那个背景是苍凉的太行山,身后有宏伟的跃进渠渡槽,在冬日干涸的枯草间,山棍子一样戳在荒山上的汉子,就是他了;而他笔下流出来的文字,则字字珠玑,茵茵滴翠,像是春天里的小草,要慢慢地把脚下的土地浸染。
自从结识农民作家杨文学以来,到东水村去看他的念头就一直在心里盘旋。
倒不是因为他名气有多大,也不是因为那里有什么诗和远方,而是想弄明白,这个与我只隔了一张高考试卷的同龄人,在那样干涸皴裂的太行东麓褶皱里,在如此喧嚣功利的人世间,怎么会有那样冥顽不化的洪荒之力,忘却了生活的尴尬与窘迫,孜孜以求地用文字去勾勒那山山水水的来世今生、沟沟坎坎的历史沿袭,却从不计较功利报酬呢?
由于俗务,由于疫情,由于似是而非的理由,心事一耽误就是一年多。直到庚子年六月十四号,安阳市作协副主席桑明庆先生打来电话,说已经约了学界耄宿李好书、中年作家田辛、青年作家李昌奇,明天一起去偿还这个夙愿,心里着实还是激动了一下。
对于安阳县都里乡东水村,心里并不陌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刚刚参加工作,通过多多少少、大大小小东水籍领导、同事,就知道了那是安阳县第一大村落,也是中共安阳县党组织早年起家的革命老区,安阳县干部半东水。
由于村落大,自然生态条件恶劣,村子里的人们有着太行石一样的生命张力,通过跟着共产党闹革命、通过求学、通过经商、通过自己在各行各业的奋力打拼,一大部分人已经走出山门、走进城市、走向国外、成为各个阶层的社会精英,就安阳市我所熟悉的而言,就有许多在为政、为学、为人、为商、立言立德等方方面面值得敬佩的朋友、同事。
车子于八点坐满,彼此都是熟人,略做寒暄后从安阳沿安姚公路一路向西。
沿路的麦田已经收割,参差错落的田野里晒着白刷刷的麦茬;干热风从原野吹来,艾草熏香伴着麦秸的味道;田野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喜鹊或成群结队的麻雀掠过。车子越过南水北调河渠、驶过跃进渠东干渠,车窗外划过沿途的田园村落;大家即兴即景议论些山川地理、人文趣事,不知不觉进入了太行丘陵。
以干旱为主色调的丘包梯田层层叠叠,树木矮小粗短,岩石裸露龟裂,草木稀疏灰暗,倒是近年兴起的黑色太阳板,掩饰了部分苍凉的原始山坡坡岭,透露出一些现代气息,让人稍感欣慰。
车子过伦掌、穿铜冶再向西,道路明显颠簸,坡度也明显加大,路况更加难走,开车的田辛老师对导航产生疑问,不时回过头来,问着来过的我们,路子错不错?看来他也是被这糟糕的路况迷惑了。就这样说着走着将近两个小时,东水村到了。
这是个太行腹地的村落,四周环山、旁沟、有路、多坡;零零碎碎的田地抖索在山崖下、沟壑间,夏日里喘息着微微的绿意;没有看见名字里的“东水”、更别说与它相对的“西水”了;民居随坡就势地散落在崖畔、山边、沟底、路旁,层层叠叠又逼逼仄仄,好大好大的一片。说句实话,很少有近年来在其它农村常见的高宅大院、红瓦明轩的暴发户一样的豪宅,近几年盖的新房,多是些四合小院、瓷砖贴面在农村司空见惯的那样,而且常常穿插在青砖黑瓦的明清建筑群里,显得既不伦不类又格外扎眼。
事先打过电话,六十岁的主人公骑着一辆旧摩托车在村子的宽阔处等我们:没有照片上和想象里的沧桑,脸上洋溢着兴奋,堆积着山里人的憨厚与热情。寒暄后,他说还有一段路径,要摩托开道把我们迎到家里。也许是摩托车随主人过于兴奋的缘故,文学骑上车用脚猛踏了十几次,竟然打不着发动机,无奈的文学干笑两声,顺着我们来时的坡度溜下去,发动着摩托走在前面,把我们七拐八拐向家里引去。到了一个大约五十度的坡前,主人公杨文学轻车熟路地轰鸣着油门箭一般冲了上去,后面的田辛老师无论如何却不敢再往上开了,我们问过已经不远了,下车步行。
这是个起了两幂房的农家四合院,院子规整整洁。由于缺少了女主人,物件摆放不免凌乱;西宅的房基地种了些豆角瓜菜,匍匐在地的叶子干枯地打着旋儿。一问才知道,现在是买水吃的季节,主人已经顾不得它们了;
屋子里茶几摆满了桃杏、茶水、香烟,一条崭新的毛巾搭在洗脸盆上面的铁丝绳上,我们的叨扰之意不言自明;临窗一个桌子上摆满各类书籍、地方志、还有主人公没有写完的碎纸片片。从主人公手忙脚乱的接待中,可以看出他不谙此道,每当听到我们谈论文学典故、当地庙宇传说的时候,往往两眼放光,停下手里的活计,与我们侃侃而谈。
这个粗壮矍铄的汉子前些年丧了妻;儿女尚未成家;上面还有九十一岁的老父亲。
关于他的老父亲,在他文学作品里看过,是个老共产党员、老生产队长,肚子里装满了庄稼经和山山岭岭的故事传说、逸闻趣事;只是近年来得了老年痴呆症,恐怕那些没有来得及让文学收集整理的经啊故事的,要带着他一生的坚守和执拗,散入这村落上面的悠悠白云了。
文学人至纯至孝至情至性,干过生产队、修过跃进渠、放过羊、打过零工。无论谋生的活计怎样改变,对集体、对家乡、对共产党深厚的感情没变;由大集体时的热血青年,到如今的花甲之人,无论家道怎样起落、别人对他的称呼如何变迁,文学两个字永远镌刻在身份证最显眼的位置;而且随着阅历的沉淀,文笔日渐老道,更充满悲天悯人的情怀。我曾开玩笑说他是那个火红年代的遗民,笔下对现代人一些曲里拐弯的经商之道颇有微词:这个只要大家看他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而他不知魏晋的古拙憨直,也正是我所钦慕的。
稍事停留,我们一行在文学先生带领下,去看东水村的古村落。走在前面的文学一下子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手指着远处的苍凉山头、沟壑,兴奋得滔滔不绝;似乎这里不是他司空见惯的地方,不是给他带来生活诸多不幸的穷乡僻壤,而是他作为导游,刚刚带领我们进入他神往已久的名山大川或者不世梁苑;他如数家珍地给我们解说着,他自己也陶醉着。看着他中等偏矮的背影,想着他以往文字里流露出的和脸上皱纹一样的古朴苍劲,我心里嘀咕着: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啊,这片山野(真的不想写作“山水”了)给了他那么多的不堪,他却以文字报之于琼瑶,而且皓首穷经、乐此不疲。文字于他,不是抱怨,不是解脱,不是发泄,更不是玩偶,而是熊熊燃烧的火苗,给生他养他的土地、也给他困顿的生活注入了蓬勃的生机。
在杨氏祠堂前,他给我们讲解杨氏族人的来龙去脉;在村子的至高处,他给我们说东水村的山川形势;在那个过去人们称作“官房”的村公所瓦屋前,他向我们求证屋脊下面模糊字迹的笔画、读音、释义;我们久久停留在一户人家的破门前,对着或许曾经是块匾额的半块门板上的字迹互相揣摩争论;我们钻进正在端着粗碗吃饭的老夫妻家里,考证他们家的门楣雕花,到底是出自光绪宣统年间还是康乾盛世;对磨得明光发亮的石券石桥,从他嘴里流淌出的是古官道车马麟麟、商贾冠带络绎不绝的往昔烟火;看见一块宿在街角的斑斓瘦石,从他的演绎里走出的是五大三粗、膀臂腰圆的天生武神,因为没有迎来帝王出世而流落民间沦为田夫莽汉,神力无比、劈石担山。同行的李好书老师修学渊博,又系统编制过都里乡地方志,对这里各村历史遗存、风物沿革有独到的见解,文学更是不失时机地东问西询,唯恐遗漏了些什么。天上的白云悠悠地飘着,日头渐渐偏西,又热又渴的我们,已经有些厌厌的倦意了,而我们的主人公,似乎话匣子才刚刚打开,仿佛置身于一片水美草丰的原野,任凭思绪的野马撒欢儿地奔跑着。我笑着问他,这些东西你已经看了六十多年了,怎么还跟看新媳妇一样啊?他立马收敛了脸上的水分,一本正经地对着我:“不是啊!哥哥,这些东西再隔过我们这一代,恐怕真的就没有人知道了。”看着他一脸的严肃,我知道我孟浪了。
由于涉及隐私,我不想追溯主人公家庭的不幸;由于此次的接触,我不用再去窥伺他与文字结缘的血肉内涵。我只想默默地为他祈祷,愿他能够顺风顺水,完成他心底里的那个夙愿!
在与他相处的空隙里,我忽然想到了古代这里曾经广泛从事的一项农事一一养蚕。
那些可怜的蚕儿,在春暖花开的三月,蜂蜂蝶蝶纷纷飞出山外四处采蜜的时候,它们却固守着一个古老的信念,晨昏啃噬着日渐稀疏凋零的桑叶,拼尽所有生命的能量,吐出丝丝网网,拉长了岁月的经纬,呼唤着人们的乡愁,也慢慢给自己营造了一个精神的家园,然后,等待来年、再来年的春天……
闲谈中知道东水村在申报古村落文化遗产,在着手写村志,在逐步向旅游层次靠近,主人公的付出被大家认可,纳入了收集整理村史村志者的行列,虽然报酬略感惨淡,心里稍觉慰籍;又听说他最近在着手准备写一部反映家乡抗战以来史诗般的长篇小说,心底“咯噔”一震,不由地再次仰望了一下他脸上倔犟的皱纹和不算宽广的双肩。
走心愉悦的交流,不知不觉穿透了时间的经线,眼看太阳离西山越来越近,到了互说再见的时间。临别,看着坡上夕阳中依依向我们挥手的汉子,我心里涌出一句:东水,我还会再来的;文学,漫过城乡,我们的心不曾走远!
.6.18
作者简介
索金书,笔名高粱秋,河南省安阳人,安阳市作家协会会员。大专学历,喜爱文学。
推荐阅读▼
在草丛中穿行│杨文学
门前苦楝/杨文学
祭灶/杨文学
雪来了/旦儿
腊八/旦儿
冬至的饺子/旦儿
我的安阳(外三首)
高粱秋
石大沟偶感(桑明庆、符进朝、高粱秋)
家乡的老槐树(外二首)
高粱秋
安阳东水印象
高粱秋
《林州文苑》征稿启事
林州文苑是一个纯公益原创平台,旨在交流文化,宣传林州。
平台立足林州,面向全国,放眼未来,是用心舞文弄墨的乐土,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
热烈欢迎投稿来函!
投稿邮箱: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