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看点丨高粱杆灯笼挂起来,年味会更浓 [复制链接]

1#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212240.html

在如今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具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但在过去漫长的旧时代里,由于经济贫穷、科学落后,广大农民想要得到一件像样的、可心的用具却十分困难,于是人们就在作物的秸秆上动脑筋。来自大自然的秸秆不用花钱,就地取材且操作方便,就这样,高粱杆便充当了人们制作生活用具的原材料。

高粱秸秆俗称“秫秸”,可用于盖房、铺床,也可铺在地上晾晒衣物或粮食,搭在棚上可以遮阴晾,围起来可以挡寒风。秫秸破成篾子可以编席、打篓子、掐折子、编席夹子等。更为独特的是,秫秸还可以做成精致喜庆的灯笼,像传统木工卯榫结构一样,一根根光溜溜的高粱杆结实地咬合在一起,不需要钉子、胶水等固定,巧手的民间艺人将其套上红色的灯笼罩,里面点上蜡烛,便成了一盏盏漂亮的花灯。当然,这种奇妙的技艺还得从庆阳镇原说起。

镇原县高粱杆灯笼制作技艺是流传于镇原民间,由劳动人民利用高粱秸秆制作灯笼的全部技术过程,是民众在参与文化创造过程中形成的适应本土人文环境,反映社会生活需要、寄托审美理想的文化形态。有专家认为,镇原高粱杆灯笼是我国古建筑造型的缩影,在造型和手法上一脉相承。其主要有实用型灯笼和观赏型灯笼。实用型灯笼是指过去人们在灯笼内点上煤油灯或者蜡烛,以供夜间照明,具有防风遮光的功能。又可以在灯笼内装上照片、剪纸、皮影或年画等艺术品,既经济实惠,又美观大方。观赏型灯笼主要有旋转灯、走马灯、宫灯等,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用于屋内摆设装饰及观赏。

镇原高粱杆灯笼制作技艺其产生和发展源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条件,具体产生时间已不可详考,根据民间传说和老艺人回忆及传承链线索的探考,在明清道教盛行时诞生,至今已有四百年左右的传承发展历史。起初人们利用所产粮食作物高粱杆进行套制,制品在寺庙道观中悬挂装饰,后逐渐传入民间,到清时处于发展时期,到清末至民国时期达到顶峰。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衰落,本世纪初趋于消亡。

用高粱杆制作灯笼,最关键的是对榫卯接口和尺寸把握。差之毫厘则失之千里,每一个榫卯深浅、尺寸都必须精确无误。由于高粱杆外表光滑坚硬,内里则是海绵状的,所以容易造型。根据艺人的经验,最好用的高粱杆是结出高粱穗的那一段。高粱杆灯笼在选材时,一定要选择粗细一致的高粱秸秆,否则榫卯制作得再完美,都不能做到严丝合缝。此外,为了防止制作过程中高粱杆断折,必须将准备好的材料提前打湿。

一些小的灯笼做起来相对容易,但如果想做一个比较大的作品,就必须提前画好简单的图样,计算好需要的材料以及榫卯的位置、间隔。灯架做成后,就可以安装上漂亮的灯笼纸,或用彩纸粘贴,或用颜料涂抹,讲究的可以再从内里贴上一部分可旋转的剪纸,灯罩里还能放一个支撑蜡烛的架子,夜里把蜡烛放进去点燃,随着蜡烛热量升起,就会吹动剪纸缓缓转起。

镇原高粱杆灯笼制作具有突出的实用价值、经济价值和古建筑艺术的研究价值,过去人们把它作为一种实用工具,用它点灯、照明、装像、装画,现在人们又把它作为一种艺术品向亲朋好友、爱好者赠送、销售。古稀之年的马学章是镇原高粱杆灯笼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他在十几岁时已能创作出十余件高粱杆灯笼艺术作品。马学章创作的高粱杆灯笼所代表的是人们回归乡土、回归自然的个性追求,其工艺和制品越来越被社会和大众所喜好、认可,是具有独特地域风格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典范。

投稿邮箱:

qq.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