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红色山村绿色山村宁阳县东庄镇老庄子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nzhm/141222/4541952.html

我站在不远处凝望山村(原创散文)

——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家乡

凤仙苗/文

从高德地图上可以查到:老庄子北面距泰山红门登山口61公里;西南距孔府南门41.9公里。孔子64代孙孔尚任曾在村西15公里的石门山隐居,写下了四大古典名剧之一《桃花扇》;正西,离藏有释迦牟尼真身佛牙、舍利子的宝相寺只有7.6公里。史料记载,佛牙是孙悟空的原型——唐朝高僧车奉朝从印度取回来的;往北,到大汶口文化的发祥地——堡头村只有50里地。出村的路有好几条,但现在常走村北那条。出村不远就到了0县道(朝柴路)。从这里,乡亲们朝着梦想的地方出发。

你看,我扯落了这么多。其实,老庄子并不是多大的地方,也不是名扬中外的名胜古迹,它只是凤仙山脚下一个多人的小山村。村子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容易积水陈姓首居的“涝庄子”,渐渐演变成了老庄子。有熟人问,你们村在外工作的那么多,出来那么多大学生、研究生,是什么原因啊?我开玩笑作答:你不知道俺村村名的来历吗?因为老子和庄子都在俺村讲过学啊!老子和庄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

千百年来,这个被儒家宗祠、佛教圣地、道教名山、古文明发祥地环绕的山村和这里的乡亲们,或多或少地接受着熏陶和滋润。不光这些,上世纪0年代末上级党组织就在俺村发展了第一批党员,就建立了地下党支部。经初步考证,俺村是宁阳县继堽城镇高桥、东庄镇坡里、北鄙之后的第四个党支部。由于地处山区、群众基础好,抗战时期八路军第师还在这里设置了地下交通站,作为前往鲁南抗日根据地的重要通道。因此,在抗日战争时期,山村曾吸引来很多英雄人物,如徐向前、罗荣桓、朱瑞、陈光、韦国清、肖华等著名将帅。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也由此赴皖。谓之“红色山村”,此言不虚。

南山上有不少景点:刮山崛、神憩台、大嵝、小嵝、红石劈、神仙泉等。有个“南泉”,俺到现在也没见过,也不知道在哪里。十几年前的一个初夏,俺到过山的西南面,那里有“玉皇殿”的断壁残垣,有古藤,有旗杆窝,还有传说中的朝阳洞。群山环抱之中有灵官庙、元真禅寺等遗址。据说,崇祯皇帝的三子被清军杀害后,也埋葬于此。

山上的葛山口,乡亲们常叫作“口子”。几步跨过去,那边就是济宁的地儿。小时候,觉得那边很神秘很遥远。路修好后,站在口子上,打量西面山上依稀可见的石砌工事和山下的黄土崖村。山那边的建筑、树木、山体和俺村并没多大区别。昔日的神秘,其实并没有多少神秘可言。

几年前,我翻过山到了18里外的柘沟镇。那里自古出产盆子罐子,也出产古名砚——澄泥砚。俗话说,“四大名砚,鲁有其一。”这个“其一”,就是指泗水柘沟的澄泥砚——一种取河泥澄滤、脱坯烧制的陶砚。我想,俺村的陶土又细又黏,或许也能烧砚台。

说起泥巴,想说的话那就忒多了。俺家离乡中学有三里多路,可要一下大雨,骑着自行车得走个半小时。脚踩在泥里,猛一使劲,脚能抽出来,但棉鞋还在泥里。自行车的瓦圈下面,泥巴塞得满满的。每次下了雨,我总忘不了带火钩。有人问带火钩干么,我说用它掏泥巴啊!真用急时,就干脆把车子扛起来。有一次,觉得路上难走,看着地里挺平整,就想试一下。没想到,刚踏进脚去就动不动了。后来过来俩熟人,才帮我把车子拽出来。这给了我两个记忆深刻的生活体验:冬天想出汗怎么办,等下了雨,到俺村推着车子走上三五米,保证你大汗淋漓;泥巴什么时候最黏?下了雪先冻一冻,等冰化透了太阳出来再晒晒,那时的泥巴最黏最好。

村南的小广场,乡亲们都叫作“庙前”。那里三面环水、宽阔平整、白杨矗立。正东边是个戏台子。戏台子那里原先是座土地庙,乡亲们叫作小庙。每到夏季,几十棵枝繁叶茂的毛白杨几乎把小广场遮盖了起来。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上,闪耀着一个个光斑。每次来放电影的,就把电影布扯在戏台子前的两棵大杨树上。戏台子南面是座大屋窖,是乡亲们放地瓜种的地方。戏台正西,对着一座两三米宽、四五米长的小桥。小时候去看电影,要先过这座桥。过了小桥往南,有座石块堆砌的漫水桥,再往南是条胡同。胡同头上是条东西走向的小路。

庙前曾支起过一个棚子,里面住了几位南县来的打铁的。南县,好像是南边的邹县。有一次俺三大爷去那里打?头,顺便领着我去看打铁的。正巧,两位铁匠师傅刚把红得发白、光芒四射的铁块从炉里夹出来放到铁墩子上。然后,就你一下我一下地轮番锤打起来。打铁的声音节奏紧凑,起伏有致,煞是悦耳动听。不一会儿,那块铁就变成了个大致的?头模样。我正沉浸在那美妙的叮当声中,只听“哧啦”一声。定睛一看,原来是铁匠师傅把火红的铁块丢进了水里。水盆里随即冒起一团热气,水也沸腾起来。等到铁块被从水中夹出时,已变成了青黑色。

小广场的北面,是座大石桥。大石桥高出水面两三米,下面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水花跳跃。大桥正对着的院子就是原来的大庙,后来的大队院。一位老兄回忆说,院门是个高台阶的门楼,院子里有两排房子:前排的大殿,与文庙相似,两柱撑起,飞檐斗拱。大殿距院门有四五米,后排平房距大殿五米左右。平房前边有四棵柏树虬枝盘旋、苍翠劲挺。我和小伙伴们去那里玩耍的时候,院子已经废弃。

老大队院的门口,有条向东的路。路边,是茂密的杨树。然后,就是一条往北的胡同。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北,再往西一点就到了俺家。从俺家要去庙前,这是一条通道。另一条,是出了门往南,上了大崖儿再往南,穿过长长的胡同就到了。上了崖儿往西是一爿石碾,由此往南,是条深深的胡同。穿过胡同,也可到达庙前。

这石碾西面,往南几步有条向西的小胡同,再走二三百米,就是村小学。对小学院子里的印象有点模糊:好像就南北两排房子,最西面有棵大槐树,槐树上挂着一截黑亮的铁轨或是一个铁铸的圆钟。学校大门朝北开着,门口是片洼地,崖边上有眼大口井。井口四周的石板,早已磨出了光亮。井东院子里有两棵桑树。我和几个小伙伴趴在墙上摘过椹子。年的9月1日一大早,我拿着俺娘给的九毛钱,穿着裤衩就跑到了学校。一进门,老师就碰到了我,笑着说,你怎么没穿衣裳就跑来了,快回家穿衣裳。我挺听话,急匆匆跑回家,穿上裤子褂头,再返回学校。

放了学出来门,也可稍向西一点,再往北。穿过一个排水的小簸箕口,就是一片稍微宽阔的场地。场边上有棵大柿子树。从柿子树往东有条胡同。出来胡同往北再往东一段就回到家了。

村北现在的小学,是原来的中学。校门朝南,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八个苍劲有力的宋体字:振兴中华,精育良才。当时,周围好几个村的孩子都来这里上学。那时也上夜校,照明用的是汽灯。那时的汽灯分外耀眼。

俺家就在原来中学的南面。出了校门往南,有个小崖儿。下来崖儿就是哑巴奶奶的家。再往南走几步,往东绕过小湾就到了俺家。俺家门前是两个湾,南边的大点,北面的小点。在两个湾里,乡亲们沤苘捞苘,再把紫泥挖出来当肥料。每当出淤泥时,我和哥哥都捞几盆子泥鳅端回家。

学校后面是关坝子沟,关坝子沟北面崖子上是棵大柿子树。那是我们放了学捉迷藏的地方。那棵三四米高的大树下面是条深沟。我们用小手绢蒙了眼睛,然后在柿子树的枝条上窜来窜去。那可是个技术活儿啊!现在的家长谁敢放孩子去那里捉迷藏啊!

村里村外原来到处是柿子树。柿子树曾是山村的特色景观:有狼窝子沟西崖上的南柿行,还有村北的北柿行。村里也有不少柿子树。有几棵特别大的,树干粗壮,树冠庞大,根系裸露在地面上。大柿树下,是乡亲们休息闲聊、打牌下棋、搓麻线、纳鞋垫的好地方。每年秋天,树上结满了红里透亮的小灯笼,照耀着乡亲们奔向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我曾在村北的老鳖湾里打扑腾,在树林里粘结了。老鳖湾上面是个高五六米的土崖子。在崖顶上,斜生出来一棵榆树。老鳖湾南面是个大口井,崖上面是个水楼子。小时候,觉得从机井往上爬好陡好陡。就是从那里,我因偷去洗澡被俺娘抓了现行,回到家腚上挨了三十多尺棒子。老鳖湾是村东北的一个水湾。传说里面有老鳖,可谁也没见老鳖出来过。这对孩提时的我们来说,也觉得很神秘。没见过的,永远是新奇的。等真的见了,其实并没有多少兴奋。老鳖湾的水是从庙前流过来的。在小广场那里往东拐了个弯,再往北一直到了老鳖湾,然后流入南鄙河北鄙河。

小河流经我家东边。在小桥下,我抓过螃蟹,诓过鱼虾:先是在盆子上蒙块塑料布,在塑料布中间掏个小洞。然后,在盆子里放进烧烤过的花生饼。鱼虾经不住诱惑,闻到香味就往盆子里钻。哪料刚钻进去,我就把盆子端了出来。

村子依山傍水,是块风水宝地。乡亲们厚道实在、勤俭持家、宽容大度、人心思上。大伙都信奉“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乡亲们为人处事讲究“有为头”。谁有个言差语错,乡亲们常说“不为这个为那个”。乡亲们诚实守信,话落到地上砸个坑。乡亲们重情重义,在外一听是老庄子的,先是亲了三分。有个外村的说和老庄子谁家有亲戚,接着就叙起来了,接着就按亲戚称呼,接着大家就都成了亲戚。

村子里主要有几大姓:陈、徐、李、刘、张,还有杨、杜、侯、杲、田、郝、范、缪等姓氏;村子里也有零星的拉祜族、白族、彝族美女。

村子里多的是山地岭地,有的地方一?头就能刨出砂石片来。也有的土层几十米厚,使劲攥一把,能吱吱地流金冒油。我对村北的九分地、张家林、徐家林很熟悉,对村子其他方位的地就说不上来了。我只知道村里的每一块土地,都有一个特色鲜明的名字。在这些或瘠薄或厚重的土地上,乡亲们种棒子也种高粱,秧芋头也种花生,种黄豆绿豆也种西瓜甜瓜。可谓是地肥人勤、种么长么。

高考打通了向上的通道。乡亲们重视教育。只要孩子像那个样,就是吃糠咽菜也得供。谁家孩子考上哪里的大学了,是山村里每年七、八月份流传最快最广的新闻;外出务工,让乡亲们开阔了视野。80年代初,就有了外出打工的队伍。后来去北京、青岛的多了起来。国内不少的大中城市,都留下了山村人奋斗的足迹。还有的踏出国门,或留学,或淘金。

我见过一张年的荣誉证书,上面写着:授予老庄子"全国封山育林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是啊,先人播下了艰辛创业的种子,加上后来一代又一代人的辛勤耕耘,才有了现在的好光景。整齐平坦的街道、鳞次栉比的楼房,山上大片大片的板栗树、苹果树、桃杏李梨,松柏槐杨,水利工程,还有新修的通衢大道,便是见证。谓之“绿色山村”,名至实归。

遗憾的是,多年来我沉迷写作、练习书法,却没学过画画。无数次在梦里,我勾勒出一幅淡雅的山村俯瞰图。在画上,每一条街道胡同、每一座老宅老桥、每一棵老树、每一盘老碾都清晰可见。

我早已年过不惑,也曾到过不少地方,却未曾踏遍山村的每一片土地。山村的很多人和事,原来自以为知之不少,但依然会碰到本村的陌生面孔,几乎每年都有新知的耐人寻味的陈年往事。

我喜欢一句话:逝去的未必永远逝去,今与昔本是同一条河流。逝去的,尽管陈旧落后、简朴单纯甚至脏乱原始,但也有许多美好的回忆。时兴的,让人耳目一新、精神振奋,但又常常觉得有所缺失。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新旧交替才是主流。陷入回忆可能是衰老的缘故,但回忆并非沉湎,是为了展望。只有不忘来处,才能踏实走好前面的路。年少的孩子,听起这些来好像是天方夜谭,但那些老街那些老宅,又确确实实真真切切地存在过,伴随过影响过我们的生活。

亲,听我说了这么多,你有深藏心中的故事要与乡亲们分享吗?你知道我们村曾出过两位革命烈士吗?你知道我们村曾经有过道士,知道最后一位道士是谁吗?你还记得毛毛细雨中放电影的情景吗?你到大屋窖里放过地瓜种吗?你知道西岭和北岭上产长石吗?

亲,还记得谁家买了第一台14英寸的电视机、第一台录音机?记得谁家买的第一辆自行车?谁家买的第一部汽车、第一台拖拉机?谁开了第一家磨面坊?有谁知道中学是哪年建的,哪年撤销的?咱村里还有什么值得回忆的?读了这篇文章,你是不是也乡情萌动,也心潮澎湃,也有点小激动小兴奋并且急于表达?

年的春天,因为疫情肆虐,我窝在家里,偶尔站在房顶上四处张望,回忆老街、老胡同和老邻百舍,便觉得有千言万语涌在心头,觉得要用十万言才可写个大概。但提起笔来又放下,放下了又提起来。因恐惧熬夜写作的辛苦,也出于爱护眼睛的考虑,便匆匆写下这篇小文,作为情感的抒发和宣泄。写的时候,有点随心所欲,想到哪就写到哪,并没拘泥于章法。文章内容,只写了一鳞半爪,肯定是挂一漏万。儿时的我们,没有电脑、手机,没有QQ和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