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爱东营讯垦利区耕地面积的五分之四是盐碱地,其中轻度盐碱地46万亩、中度盐碱地16万亩、重度盐碱地2万亩。过去,人们看见盐碱地特别是重度盐碱地,都摇头叹息;如今,你再瞧这里的盐碱地,绿意盎然,一片生机,蕴含希望。
转变,来自于垦利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东营时的重要指示要求的责任和担当,来自于聚力创新答好“盐碱地农业”大命题,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多元化利用途径的探索和坚持。
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项目内大棚林立。
16年撂荒地变丰产田
垦利区盐碱改善生态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园区里,一条大沟和生产路将地块分成了两部分。一边经过技术改良后,田里玉米大豆长势正好,一眼望去,墨绿一片;另一边,经过简单起垅,低凹处稀稀疏疏长了些牧草。
山东乾舜水土治理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人员指着这片田介绍说,原先这是块重度盐碱地,撂荒16年,年改良前“光板”一块,公司将土地流转过来后,运用封域双层真空负压阻控综合技术体系,用塑料膜垂直铺塑,封闭区域,防止盐水内侵,用底层管控水位,上层管冲洗盐碱,真空泵吸力加速渗透,达到了较好改造盐碱地的目标。“改良前,含盐量是16‰;改良后,达到3‰左右。玉米、大豆长这么好,说明土地含盐量在2‰左右,达到良田标准。”垦利区农业农村局技术人员周美燕介绍说,长牧草的地块去年种了玉米,苗长到一拃高时,扎根一深就“烧”死了,今年种了耐盐碱牧草也不行,这充分说明改良技术管用、实用。
科技创新结出硕果,更带来信心。在示范园区二期现场,一场盐碱地改良科技会战正在悄然打响,亩广袤而荒凉的土地上,大型排碱专用设备正加紧进行挖沟、放管、深松作业。“我们的目标是,两年后示范园区一二期工程的万亩盐碱地都成为吨粮田。”
“歹地”上进行种子实验
东营当地俗语有“歹地出壮苗”一说,意为能在盐碱地上长得好的作物,种子质量好。
在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流转地里,苜蓿、燕麦、小黑麦、芒草、甜高粱……一块块试验田依次排列,有的长得茂盛,有的长得稀疏,最惹眼也的是一片片水稻良种试验田。
“过去,我们用‘挖深沟加大水漫灌’的办法压盐碱度,叫土地适应种子。现在,我们选育适宜盐碱地种子,进行盐碱地种业创新。”东营市一邦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周红介绍说,目前,耐盐水稻良种是稀缺资源,公司通过与国内外专业的水稻育种机构、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每年引进不少于50个优质水稻种质资源进行试种、筛选。
周红介绍说,企业着重围绕耐盐水稻品种选育、绿色高效栽培模式创新、产学研合作等发力,反复试验研究,构建起了碱地压盐洗盐、水稻宽窄行机插侧深施肥、差异化减氮施肥、香根草(性诱剂)绿色防控以及稻蟹生态种养模式(技术)等绿色高效栽培模式,为耐盐水稻良种选育种植提供了保障。截至目前,该企业已筛选出适宜本地区种植并进行规模产业化推广的优质食味水稻品种3个,高产品种5个,推广种植面积占垦利区水稻种植面积的40%以上。
“撂荒地”里飘出瓜果香
在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内,油田生产设施和近百座阳光大棚融为一体。“这里过去是油区,再后来是撂荒盐碱地,现在是能产高品质农产品的‘聚宝盆’。”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副总经理景周表示,盐碱地有些成分,利用不起来是困难和障碍,用好了就是产品独特元素,大棚里的各色瓜果品质格外好就是例证。
说话间,有来示范区采摘的市民表示,这里的草莓西红柿格外好吃,口感清甜,他们已经第六次来采摘了。“为什么瓜果那么甜,一个是无土沙培技术,一个是咱们特色盐碱地,现在一个棚产量能到2万斤。”景周介绍说。
为了用好这片油田生产撂荒地,种出高品质瓜果,示范园和当地农业部门没少费工夫。示范区积极对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运用无土沙培和生物菌利用等技术对盐碱地改良,实现作物种植低成本、高产出、绿循环。示范园里的西瓜、西红柿、羊角蜜等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
“接下来,我们将立足实际,系统谋划,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产业带,努力在盐碱地综合利用上走在前,尤其是在重度盐碱地改良和耐盐碱品种作物选育上发力,更深更广地挖掘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潜能,努力将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粮食产量稳中有升,推动农业高质高效,确保农民富裕富足。”垦利区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宋华锋说,盐碱地大有作为,盐碱地充满希望。
(记者郑代玉通讯员魏强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