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北宋的幽云十六州情节 [复制链接]

1#

3分钟前7展现·0赞

幽云十六州,大概是今天的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和山西北部地区,燕指的是北京,云指的是大同,在宋代来说,幽云十六州是个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的地方。

而幽云十六州的丢失,主要缘于唐代之后中原进入了50多年的五代十国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中原王朝先后更替了五次,整个国家也分裂出了众多割据势力,同时关外的契丹却在这个时候兴起了。

契丹源于东胡鲜卑,长久以来一直以松散的部落形式存在于我国北方地区,五代十国时期契丹出现了一位杰出的领袖耶律阿保机,他统一了契丹各部,于公元年也就是唐朝灭亡的哪一年即可汗位,之后征服了奚、室韦、阻卜等部落,势力逐步发展壮大,到公元年的时候,耶律阿保机称帝,建立了契丹国。

建国之后,耶律阿保机重用大批汉臣,推进了契丹民族对中原先进文化的吸收,并创立了契丹文字,将契丹由一个草原帝国逐步转向了一个兼具草原和农耕双重特性的二元帝国。

辽太宗耶律德光时期,五代之一的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自称儿皇帝,向契丹割让幽云十六州为条件,换取了耶律德光的出兵,此后石敬瑭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攻灭后唐,建立了后晋,而契丹就在这次事件中获得了幽云十六州。

后来到了北宋时期,幽云十六州就成了困扰北宋始终的难题。

因为从地形来看,我国华北是一片大平原,而在华北平原的西部是太行山脉,北部是燕山山脉,幽云十六州就恰好包含了这两个极为重要的山脉。

如果没有了幽云十六州,那么北方的游牧民族就可以随时南下,而北宋的首都又建在了四通八达之地的开封,敌人如果从幽云十六州一路南下,宋军也将无险可守。

这就意味着,北宋的首都将时刻处于危险之中。

公元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此时整个中原还处于军阀割据的状态。

就当时的形势,宋朝坐镇中央,北部是强大的辽国和北汉,南方有南唐、吴越、蜀、南汉等地方割据政权。

强大的辽国对于当时的宋朝来说,是无力抗衡的,当时宋朝的中央军大约在20万人左右(人数虽少,但战斗力强悍),而辽国只是骑兵就至少在20万以上,北汉又是辽国的附庸,所以赵匡胤就制定了先南后北的方针,打算把南方割据势力全部消灭了以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北方,并收复幽云十六州。

公元年,宋灭南平、南楚。

公元年,宋灭后蜀。

公元年,宋灭南汉。

公元年,宋灭南唐。

公元年,赵匡胤意外去世,他的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为宋太宗。宋太宗上台后,继续着赵匡胤未竟的统一事业。

公元年,吴越王钱弘俶向北宋献出土地投降,吴越灭亡。

公元年,赵光义亲率大军进攻北汉,北汉不敌向辽国求援,辽国援军被宋军击退后,北汉献城投降。

至此,大宋离统一天下就只差最后一步了——收复燕云十六州,这不仅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更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因为在中国历史上,但凡大一统的王朝,都是统一了包括燕云十六州在内的整个中原地区,而宋朝呢?本身来位不正,太宗赵匡胤是谋朝篡位取得的皇位,而太宗赵光义的皇位多少也来得不那么正,赵光义急需证明自己,而收复幽云就是最好的证明。

PS:太宗赵光义的皇位有可能是通过谋杀太祖赵匡胤而取得的。

灭亡了北汉的赵光义意气风发,此前他与辽国交过手,却被自己打败了,在他看来,辽国也不过如此,便对辽国产生了轻敌的情绪,想乘着北汉战役的胜势,一举拿下幽云,实现君临天下的梦想。

但每当剧本中出现轻敌情绪的时候,通常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赵光义就是如此。

公元年,赵光义带着宋军攻到了北京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结果被辽军打了个大败,慌乱之中赵光义中箭负伤,连乘骑的马都找不到,只得找了个驴车跑了,此后赵光义就得了“高粱河车神”的绰号。

此后宋辽之间持续爆发了几场小规模战役,宋军胜多负少。

公元年,赵光义集结全国精锐发动雍熙北伐,打算一雪高粱河之耻。这一战北宋也是名将尽出,全军兵分三路,东路军统帅是灭亡南汉、南唐的统帅曹彬。中路军统帅田重进,曾长年追随赵匡胤,也是宋军灭亡北汉的主要将领。西路军统帅潘美也是宋初名将,在平定整个南方的多场战役中都有不俗表现,而这一路宋军的副将也是大名鼎鼎的杨继业杨无敌。

刚开始的时候宋军势如破竹,打得非常顺手,但后来战局就出现了变化,首先是东路军,由于粮草供应不上,再加上指挥失误,结果造成了溃败。西路军则更悲催,他们本来制定了一个非常完美的作战计划,那就是先由大名鼎鼎的杨继业率领少量部队前去诱敌,在将敌人引到陈家谷口后,埋伏在这里的潘美主力一举杀出,从而将辽军歼灭。但因为种种原因,当杨继业把辽军引到陈家谷口的时候,潘美的主力却不见踪影,杨继业因此兵败被俘,不久绝食而死,西路军也就此失败。在东路军和西路军都失败的情况下,中路军也没什么好打的了,所幸中路军最终安然返回。

此后,宋辽态势逆转,辽国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不断向宋朝发动进攻,宋朝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被动防御。直到公元年,辽国举全国精锐南下攻宋,这一次双方皇帝都亲临战场,战争打得激烈异常,难解难分,最后宋辽都打不动了,便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就出现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但,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宋朝一直都惦记着幽云十六州。

到了公元年,宋朝也到了末代太上皇的徽宗时期,此时兴起于东北的金国开始攻辽,将辽国搅了个天翻地覆,南边的宋朝听说此事后,宋徽宗便认为这是收复幽云的好时机,可以乘着辽国被金国吊打之际出兵,便与金国签订了海上之盟,相约一起攻辽。

但是此时的宋朝承平日久,军队战斗力也完全不在线,在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竟被辽国两次打了个惨败。

金国原本认为宋朝是天朝上国,一看宋军战斗力如此不堪,本来对宋朝的态度是仰视,后来就变成俯视了。宋朝自己拿不下幽云,只能厚着脸皮求金国帮忙,但金国人帮你收复幽云,那也不是白给的,好处就自然是要了不少,宋朝在金国的“帮助”下,才短暂地收复了幽云十六州。

可收复幽云十六州,也给宋朝带来了没顶之灾,在战场上得不到的,在谈判桌上就更是得不到了。宋辽之战,使金国看出了宋朝的虚弱,此后不久金国便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宋军在昏君徽宗的指挥下被金军打得一败涂地,到公元年,金军攻陷北宋首都开封,徽宗和钦宗两位皇帝也成了金国人的俘虏,北宋也就此灭亡。

可以说,幽云十六州的情节,也贯穿了北宋王朝的始终。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