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江小白的战略格局观 [复制链接]

1#
北京看青春痘的医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9125758.html

▲来FBIF看看不一样的食品世界!

后宫订阅号三千,不置顶,如何找到我?

来源:慎思行

作者:hello_SSX

如同京剧一般,白酒作为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正面临被新一代年轻人“抛弃”的挑战。如何通过产品创新让这一古老的品类回归到年轻人的生活之中?

在FBIF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江小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陶石泉交出了他们的“答卷”,并且与慎思行一起回顾了江小白成功背后的战略思考。在这一历史悠久且注重文化沉淀的品类中,江小白这一案例对于中国传统企业在新消费时代的“破局”带来了不少启迪。

对话总结

慎思行:第一个问题是关于传统行业。想对中国国粹做升级的人很多,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这样一个战略层面的方向,并有心往这个方向发展,但是多年以来,成功的企业屈指可数。很多人认为,江小白的成功是找到了新的消费群体,找到了好的产品创新,这些评论看起来非常合理。但是如果您自己回看过去,对于现在的成功,无论是战术层面还是战略层面来看,最关键的事情是什么?

比较关键的事情有两点。第一点,企业的经营者是否追求创造长期价值。企业进行创新是追求长期价值还是短期价值这一点非常关键。不少企业在创新的时候只为了短期的利益。如果有人现在就来判定江小白这个产品是不是成功,我自己都认为仍然为时过早,应该等到十年二十年以后再来看江小白。一个品牌过了十年的时间,它有可能成为一个经典,即大家不再认为江小白是只是创新,而认为它是一个纯粹的经典,今天国际上的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就是一个基于传统持续创新,慢慢变成创新经典的案例。更长时间以后,自然而然我们会拥有原本所不拥有的优势。因而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需要有长远的眼光。很多人问我,江小白是不是有详细的发展计划,我的答复只有明确的大方向,没有特别精细的计划。我们没有定今年的营业额需要达到多少,但我对于五年以后、十年以后需要达到多少特别计较。我们今天如果做了正确的事情,那么未来就一定可以产生对的结果。我认为消费者品牌的建立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可以做到的事情。我们做到今天仍然没有完成全国消费者的覆盖,仍然处在一个比较早期的阶段。

第二点,我们需要明白所处行业的底层逻辑。比如说我们这个行业的底层逻辑就是需要强大酿酒能力,需要确保产品的品质,产品的技术实力要有保障。基于这样的底层逻辑,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做好生产酿造的每一项工作。有人可能看到我们在营销方面的投入,但其实我们更重视酿酒,一直在持续地投资生产技术。我们在江记酒庄生产这块已经投入了4亿多,这跟我说的注重长期价值是一脉相承的。可能与一些观点相反,我们不希望做轻,而在持续做重,从去年开始,我们进一步加深在全产业链的布局,着手建立农业公司,从高粱育种、生态种植的源头做起。消费升级不是一个概念,消费升级是一个确定性的高品质市场需求持续放大的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把握好了,敢于布局,才是最底层的商业逻辑。

慎思行:听了陶总在论坛上的分享后,觉得江小白产品与场景相关的创新这一方面很有意思。对您来说,未来江小白还会如何进行创新使其更丰满?

目前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就是白酒的口感怎么变得更为轻松,这对酿造工艺有很高的要求。白酒解决年轻消费者最大的问题仍然在于怎样让其变得更“轻”。江小白定位为40度的重庆高粱酒和25度的轻口味高粱酒,产品技术经过老中青三代技术人员的多年研发,已经比较成熟了。接下来我们希望度数可以更低。

我们坚定走轻口味的路线,就一定会放弃部分追求重口味的消费者,看似舍弃了存量市场的巨大消费需求,但是这在战略上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因为我们目标消费群体中轻口味的消费需求要多一点。为什么年轻人不排斥日韩市场的蒸馏酒,并开始喜欢他们们的产品?日韩市场的蒸馏酒许多都是18度、19度。我们今天的难题是,白酒这种蒸馏酒微量成分比较多,降到20度对技术要求还是比较高的,我们接下来几年会着重解决这个问题。

慎思行:接着刚才这个问题。您一直在强调重产品,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市场调研数据。这让我直接联想到了现在非常流行的设计思维,即聚焦于用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