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hunan.ifeng.com/a/20170705/5797804_0.shtml不爱说“小鲜肉”这个词,但为了表达看法,在这里还是姑且说上几句。
有人看不惯大导演用年轻的小鲜肉演员的行为,认为那是对电影市场的妥协,对导演们内心坚守的背叛,你知道人家内心坚守的是什么吗?没有必要那么玻璃心。
其实不能说这些电影导演们专门要找小鲜肉们来出演影片,而是电影市场就是这样一个市场,谁有票房号召力导演就可以考虑谁,而如今的市场上这些年轻人具有极强的号召力,找他们出演是很自然的事情。
至于这些年轻人的演技究竟如何,那是另外一回事。
另外可以回想一下,哪个导演不都曾经找年轻演员来演戏?谢晋找来姜文演《芙蓉镇》,姜文不年轻吗?张艺谋找来巩俐演《红高粱》,巩俐当年还是中戏的学生,不年轻吗?后来他又找来章子怡来演《我的父亲母亲》,章子怡也是在校生,她不年轻吗?陈凯歌找来谢园演《孩子王》,谢园当时不年轻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很多电影都是年轻人的电影,也都是吸引年轻人的电影,找年轻人来演非常合适,没什么奇怪的。至于选择他们是否成功,市场会给出答案。
只是当年还没有创造出小鲜肉这个词,另外当年那些年轻演员如今都已不再年轻,我们就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当年出演电影时大概也是现在的样子——不是的。
如果说不一样,那就是当年的电影市场和现在并不一样,观众认年轻演员,也认不那么年轻的演员。市场化程度也不同以往了。
说到演员的演技,有时候它是虚无缥缈的,谁的演技一定高,谁的一定低,没有这样的道理。更没有那样一把尺子可以来衡量,此人的演技就是比另一个人高出半寸。
另外同样的演员遇上不同的角色,碰到不同的导演,出来的戏也并不相同。一个近期的例子就是《建军大业》。
当影片公布演员表时人们就惊呼,这部电影找来那么多年轻人来演,整部片子不都得是车祸现场,有很多人还没有看就凭着刻板印象开始骂了。可当人们坐下来看的时候就会发觉,起码相当一部分小鲜肉演员的表演还是值得肯定,我们骂早了。
更何况,小鲜肉也是会变成熟的。
题图为《建军大业》电影剧照
苹果用户赞赏专用:
郑捕头
打打打,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