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一张高粱篾席子贺泮明荐读 [复制链接]

1#
社群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jdsshang.com/shenghuo/25585.html

  我们平原地区,过去庄稼人种高粱,除了吃高粱面外,高粱秸秆可是编席子的好材料。

收获后,高粱晾干去磨面。高粱秆去掉干叶子,光光的高粱秆晾干了,捆成小捆存放起来。等到要编席子的时候,拿出来,先剥去高粱秆上的叶裤(类似粽叶一样的包皮)。再用一把刀刃很薄的篾刀,把长长的高粱秆,从头到尾一分为若干节破开。

然后,便把破好的高粱秆摆放一堆,在上面一遍遍地洒水,等水分把高粱秆润湿透,下一道工序就是碾篾子了。在一片空场地上,将湿高粱秆摊开,用石磙碾压。

碾高粱秆篾子是个技术活,人高高地站在石磙上,撑一长竹竿。有点像在水里撑船,然后,完全用脚的蹬力,驱赶石磙转动。而且,凭脚前蹬或后蹬的导向,石磙就可前后滚动,不用掉转方向。磙子来回在高粱秆上碾压,发出“咯咯嚓嚓”的声音。

不一会儿,高粱秆篾子就碾好了。接着是进入编织前的最后一道工序——刮篾子。刮篾子,就是去高粱秆瓤。碾压过的高粱秆一面还粘着高粱秆瓤,得把它从篾子上刮去。

地上揳一个木橛子,紧挨木橛放一块砖头,再把一根高粱秆篾子一头放在砖上,把手中的篾子刀压在上面,另一只手抽动高粱篾子,这样一抽到底,高粱秆的瓤与皮分开了,一条高粱秆篾子也就刮成了。高粱秆篾子加工完成后,只待进入编织的工序了。

这些过程,说起来麻烦,但在席匠做起来,容易得多,轻松得多。只是若是新手,就没有这么简单了,毕竟这编织工作,也是个技术活呀。

我就学过编席子。而且,编成过一张,也是我一生中,编织的唯一一张高粱篾席。

高中毕业后,高考尚未恢复,人生前途让我十分迷茫。在生产队劳动,我身子单薄,体力自然不如人。试想,做个农民,一辈子与庄稼打交道,哪一样农活不笨重?力气欠缺是致命伤。母亲着急,和别人提及此事,人家总是劝慰她:愁啥哩,人嘛,有力吃力,没力吃智。

那意思说,让孩子学些轻巧的技术活吧。有一天,生产队上理发师傅,轮到我们家管饭(师傅是外来人,要到各家吃派饭),饭桌上,父亲和他扯起这事,那人说,要不让小伙儿学理发吧。

父亲说,怕不中吧,这孩子眼有点近视。那人就说,眼不好不中,刀子剪子会戳伤人的。这话被我听到了,心里难受了好长时间。

一次偶然的机会,路过老席匠家门口,见他正在院子里编席,我心里怦然一动,何不学个编席手艺呢?村里二百来户人家,只有一个编席匠。虽然,有两三个人学过编席,包括我三叔,可他们并不打算从事这行当,只是农闲编些席自家用。那时候,各家用席有两个解决办法:一是直接去席匠那里买;再就是用自家的高粱秆,请席匠来加工。给本村人家加工席子,不收工钱。席匠怎么取酬呢?拨工分。就是年终生产队结算时,队上从你家工分总数里,按编席天数计算,把工分划拨给席匠。所以,有了这门手艺,平日可不去队上劳动,也能挣到工分。编的席多了,本村销不完,还可到集市或庙会上卖钱。

艺不压身。想学个手艺,不下田做重活,也可挣得工分,弄得好,还能挣些零用钱补贴家用。这等好事,激动得让我跃跃欲试。

我又到老席匠家去过几次。一边请教,一边看他实际操作。一根根高粱秆篾子,刚才还是零零乱乱的,转眼工夫,就连结在一起了。再一会儿,那个连在一起的席片子,便迅速地扩大着。那些长长的、软软的高粱秆篾子,在老席匠的手上,像有了生命似地缠绕着,飘舞着,发出哗哗啦啦的细碎的声响,看得我周身热血都沸腾起来了。

说干就干。我找来了几捆高粱秆,动手干起来。真是眼高手低啊,在人家很轻松的动作,我却怎么也做不好。尤其是用刀片破高粱秆,刀子怎么也不听使唤,一晌下来,毁坏了不少高粱秆。很可惜,一大捆残次品,只能抱去当柴烧了。

后来,学过编席的三叔见状,给我反复指点,反复演示后,我才有进步了。接下来的每一道工序,几乎都是这个样子。手上被扎或划破了许多小口子、血印子。谁知这只是开头。等席篾子加工完成,开始编织时,划破手更是平常事。路过的人劝我,你年轻手嫩,别瞎胡摆弄这些事了。我哪里放得下!为学会编席,再大的难关我也决心闯过去。

虽然事情做得那么不顺手,但我对成功还是充满希望。夜里做梦,梦到我的席子编成了。整齐、漂亮、美观,人见人夸,我高兴得要飞起来,而且,席子也飞起来,像一片白云,我一跃就站在那云上了。

我继续在队上参加劳动,一有时间,就在院子里摆开战场,开始了我的编织席子的战斗。然而,进度是那么缓慢,做工又是那么粗糙,与老物件相比,差距太大。和当初破篾子一样,我的手显得极为笨拙。我懊悔自己的无能。不过,经过两天的努力,我还是把席子织成了。

一张长方形的席子成型了,篾子不再增加了,席子的尺寸够数了。于是,进入最后一道工序——扦席边。扦席边时,又遇着难题了。扦席边本来就是个难工,也是编席的最后一道工序。席子的外观好不好看,这窝边扦茬子很关键。我按老席匠交代的方法,先将席的四边洒上水,让编起来的席篾子润湿透,向里窝边时席篾子就绵软得多,省力得多。

可是,当我把四面毛边向里翻窝过来,再把篾茬子一根根剪齐,一排溜儿扦入席篾之间缝隙后,怎么看这张即将完工的成品,怎么扎扎窝窝不像个样子。我此时心烦意乱。“噌、噌、噌”,三下五去二,气恼之下,我又把插好的篾子拽了出来。父亲见状,赶快去找我三叔了。

看见三叔,我很窘迫,没有说一句话。三叔一边安慰我,一边操刀将篾茬子又整理一番,接着,把席边翻窝过来,用脚在折叠处踩了几圈,看看席边已经整齐,平展,就用刀扦了一会儿。然后,直起腰把扦刀递给我:“你再试试。”

在三叔的指导下,我的“产品”终于完成。这是我编织的第一张,也是唯一一张高粱秆席子。我心里十分高兴。

几十年光阴匆匆而过,我的那张高粱秆篾席早已无影无踪,但在我心中,却永远保留着这个美好的记忆。编席实践带来的生活启示,给我的风雨人生,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精神与力量。

本篇审稿李丹组版易涛

作者简介


  贺泮明,河南省舞钢市人。中学高级教师。

本文作者贺泮明授权河南思客独家刊发

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博客/微博/
  杨海燕吕佩义胡建武


  庄凤娟李智信张红阳


  张广杰杨政民

初心

思想,影响人生

文字,抚摸心灵

声明


  感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