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地球上的战争如果从浩渺的宇宙空间里望向地球,一个人跟一根苇草是一样的,都微小得可以被省略。但如果地球上正在爆发大规模战争,也许就能看到一片小小的骚动着的纷乱的黑暗,揭示着人类这一物种至高的聪慧和愚昧。战争虽然有不同的形态,但是本质却是相同的:政治经济利益的碰撞带来军事的碰撞,高层的棋手操纵着无数无辜赴死的棋子,鲜血眼泪和汗水流成无尽的河。战争是一阵没有来由的风,无论强弱,吹到如同苇草一样的人身上时,人都难免会震颤几分。有的人被吹折,倒向那一片伏着无数具故人尸体的草堆中;也有人会选择将背挺得更直,将脚站得更稳。他们为何有着不同的转向?他们的终局又是如何?我试图从三部展现不同战争形态的电影中寻得一些答案。(二)不同形态的战争之下侵略战争的罪恶永远无法洗脱。它带着对人道主义全然的蔑视,公然地撕破国与国之间的和善和秩序,以单方面合法的方式激活人的嗜血本能,让平民陷入无妄之灾中,让他们在破碎的家国和离散的亲友之间迷失与绝望。对于抗日战争的每一次追忆,都会带来黑色的恐惧和灰色的疼痛,但在电影《红高粱》中,浸染一切的红是生命的底色,也是战争的基色。在《红高粱》中,纯简极致的主题呈现,纯粹色彩在摄影师镜头下的灵活运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物复杂心理,从而在色彩冲击下作品表现力十足。"准对白"表现正是色彩和歌谣融合的产物,不管是人物内心世界、电影主题思想,还是情感宣泄,一经张艺谋导演的艺术化渲染,使极为普通的美术色彩反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寓意。作为非正规的队伍,余占鳌的抗日土匪队再如何虚张声势,在真正的装备和实力面前都一样薄脆如纸。这一面来看,他们是彻彻底底的弱者,但他们绝不止如此,他们喝鲜红的高粱酒,痛快地唱酒神歌,在高粱地里纵情奔跑,影片自始至终所呼唤的主题就是勃勃的生命力,就是张扬活得不扭曲、无拘无束、坦坦荡荡的生命观。这种生命力来自于坚实的土地和灼热的太阳,源源不断,向死而生,这又是一种相对的强大。在影片的最后,豆官注视着那一轮鲜红的夕日,大喊着“娘,娘,上西南!宽宽的大路,长长的宝船!”为旧死哀悼,为新生呐喊。炮火轰灭了他们不屈生长着的生命,却永远不能磨灭这份坚韧超脱的勇气,因为鲜血流到了高粱地里,悄然孕育着新的生命。命运让他们成为弱者,生命让他们成为强者。这正应了海明威的那句“人可以被毁灭,却不可以被打败。”被侵略者固然无罪,侵略者的棋子注视着自己沾满鲜血的双手时,心也未必不会疼痛。越南战争不但令美国丢尽了脸面,更为重要的是美国经济受到了严重损害,实力大减,美国社会的政治统一也遭到破坏。美军带着满身疮痍,身心俱疲,心有不甘地撤离苦战了十多年的越南。侵越战争,成了美国抹之不去的一段梦魇。他们试图通过以强凌弱的方式来攫取利益,却反而为其所伤,导致了自己的相对弱势。南北战争则是战争的一种特殊形态。这是两种秩序冲突的最终爆发,带着积蓄已久的恶意,带着毁灭彼此的决心。于是,在这份被点燃的狂潮中,小的家庭和大的文明都将被彻底冲散,随风远逝。尽管南北方实力悬殊,结局早已注定。但是塔拉庄园的人们依然坚守着他们的土地,用双手和热忱的心捍卫这种存在许久的文明最后的尊严。这份感情与农奴制本身的不合理无关,因为它代表着一种生而如此的立场,与其他制度无异,这时来观照这份精神,它又是强韧的。(三)典型人物形象对比分析三部影片中,我们可以截取三个典型人物来进行更深度的对比分析。戴凤莲确实是个有着花一样容貌、火一样性格的女子。她因为憎恨父母将其嫁于麻血病人而将其父拒之门外;她为了拯救自己与占鳌,急中生智,拜县长为干爹,逃过一劫;她因为爱,毅然地与名义上的杀夫仇人而实为救命恩人的余占鳌结合;她为了维护爱情,赶走了恋人;她为了报复刺激余占鳌和黑眼厮混;她为了支持抗日,让唯一的儿子前去战场,她自己也玉颜埋没高粱地。在那样一个封建保守、女性意识受到压制的年代,她确实算得上是个了不起的奇女子。先前已经遭遇的一系列命运的不公已经磨砺出了她一颗坚韧的心。虽然生来一无所有,但她并不轻易地屈从,而是不断地逆流而上,主动寻求,寻求自己的爱情,寻求自己的事业。抗日战争爆发后,和其他村民一样目睹了罗汉大叔被剥皮的惨案,她无法无动于衷,带着比男人们更加冲动的气血,满心只有复仇。也正是这样的气节,让她的生命在终结之时绽放出了殷红的异彩。斯嘉丽原本是被众星所捧的月亮。战争却撕碎了她脚底的云,让她重重地摔到了坚硬的地面上,而且一无所有,两手空空。她成为了弱者,在众人惊异与猜忌的目光中无处遁逃,在塔拉空荡的庄园里面对着未知的明天。她拉着她的裙摆,在亚特兰大的战火里奔走,这世间没有可以真正打倒她的事物,只有成就她也带走她的那种韧性。她是孤独的,带着锋芒,过于明亮,她给自己赋予一种精神上的自由,使得她在那个时代里看起来格格不入。但这绯红的一生,书写了一种另类的浪漫。而艾希礼在自己所守护的传统遭受冲击后的怯懦和畏缩则让他彻底沦为她的陪衬。在湿漉漉的越南丛林中,在臭烘烘的尸体肉块中,库兹上校忘记了原本的家,忘记了来时的路。他在两个国家的风暴交汇处里,成为一个新的风暴眼,看似自有秩序,实则濒临崩坏。在烈日下,他居高临下地俯瞰被他的黑暗洗礼后重构的野性王国,像一个至高无上的神,他的绝对统治让他成为此地绝对的强者,但在自己的洞穴之中,他的面孔是扭曲的,他的肝胆是怯懦的,像一只被锁在笼中无处逃遁的羊,连自戕的勇气都已经散尽,最终在一片“horror”的呢喃中被「终结」。此时的他,又是个失去了对自己的生命的掌控的,无可奈何的弱者了。库兹从那片毫无意义可言的罪恶战场中逃离,试图在此地喘一口气,歇一歇脚,却又为欲望牵引,开辟了新的罪恶之地。他抛弃上校头衔的安全保护,在事实和经验中辨别自己认可的真相,通过自己的逻辑推断出结论,在危机感和孤独感包围中确立了自我实现的道路。这是一条无可奈何的强弱对倒的自我救赎道路,但这正揭露了战争的荒谬,它让人失去了人性,而在神和兽之间摇摆不定。这三者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之中,但都一样被战争的巨浪冲离了原本的人生航道。不同的是,前二者在战争的洗礼后,实现了由弱变强的精神飞跃,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人。而后者的灵魂却遭受了重击,被彻底地打垮了。他原本并非如此,他一路奋进,成绩赫然,光芒万丈,但是一切荣光偏偏转瞬就散,摆在他面前的是赤裸的,恶臭的人的虚伪和尸体。它们层层积累,直至让他无可遁逃。但戴凤莲和斯嘉丽又有区别,前者是困苦出身的农妇,她的生长之路上就已经充满了波折,而后者是养尊处优的小姐,成长路上虽有小烦恼但却无大忧虑,面对着生活的剧变,她们却都能昂扬斗志,这跟她们本性中对“生”的热望是分不开的,虽然前路未知,但是走“妥协“这一条路于她们而言是绝无可能的。(四)结语:风中的苇草和路上的我们苇草虽然柔软,却有着挺立的茎杆;人虽然脆弱,却有着笔直的脊梁。人脆弱的根源在于命运的无定,并非是人主动选择了战争或者其他任何意外,而是它们选择了人,人是被迫卷入一场一场漩涡之中的。而人的强大在于人拥有理性、希望和勇气,能够支撑他不断地从断壁残垣中爬起,用过往的碎片筑成新的高楼。身处相对和平时代的我们,之所以要拍摄、观看和鉴赏战争相关的影片,并非只是为了居安思危,而是因为我们并非处在安全的境地之中,因为新的风随时可能从任何方向吹来。但我们仍应随时铭记《起风了》中的那句“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在风中,勇敢地挺直脊梁,望向天空。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