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张艺谋应该不希望我现在就曝光他的新片 [复制链接]

1#

今天,说一部整个都在讨论的国产大片。

张艺谋,《影》。

所有人对它又期待,又担心。

Sir的朋友

JOJO机缘巧合之下看过了《影》的全片,第一时间发来爆料。

Sir敢说,这是目前为止最全面、最客观的“观影指南”。

邓超、孙俪、郑恺、关晓彤的表现如何?

张艺谋的剧本有没有掉链子?

放心,这些疑问将首次解开。

更牛的是,人家还基本不剧透!

请毒饭放心食用。

JOJO

Sir独家专稿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影》至今没定档。

在6月17日的微博电影之夜上,主持人问起《影》的档期,张艺谋导演回答:

“应该是9月底,9月份。”

但这不算正式公布,《影》的档期仍是中国影坛最大的悬念之一。

张艺谋到底拍出了一部什么片?

它就像影迷们眼前的一层纱,或胸口的一根刺。

有雾里看花般的好奇与期待,也有不小心就会吐血的忧虑和恐惧。

影片的物料,至今只放出了40多张剧照、5款海报和1支预告片。

展现在面前的是:

华语电影史上最极致的水墨风;

太极阴阳的《影子武士》式替身设定;

将彩色电影当黑白片拍的技术玩法;

……

每一点看起来都很新鲜。

然而,上一部《长城》差强人意,豆瓣只有5.1分,是合拍水土不服?(其实老谋子荒腔走板的作品非此一例,想想《三枪拍案惊奇》和《十面埋伏》)

此外,片名也“新奇”。

整个华语电影史上,拿单字做片名的电影几乎没有。

而且还是上声、仄韵的“影”字,“走,咱们去看电影《影》”——说起来这个辛苦。

再看看《影》的阵容。

邓超和孙俪的夫妻档……看得心头一紧,马上想起《恶棍天使》和《分手大师》。

《恶棍天使》

虽然有王千源、胡军、王景春几个影帝压阵,可毕竟排位都比较靠后。

排位最靠后的应该是关晓彤、吴磊,于表演而言,简直是魔幻般的噩梦组合。

尤其要指出一点,所有的主要演员,和张艺谋都是第一次合作。

对于任何一位导演来说,这都是一次相当惊悚的冒险。

但无论是张黑还是张粉,对张艺谋的冒险精神应该不会有怀疑。

30年的导演生涯毁誉都有,每一次的争议大概都来自他不计后果的冒险。

纵观他执导的21部电影长片,常常会有断崖式的风格转变:

《红高粱》之后是《代号美洲豹》,《幸福时光》之后是《英雄》,《金陵十三钗》之后是《归来》……

张导啊,你真是让人猜不透。

成功与失败交错,混沌与勇敢并存。

面如刀刻的老谋子心里,大概养了不止一匹爱脱缰的野马……有时找到了草原,有时栽进了沟。

某种角度来说,这种毫不保守的莽撞,也是一个创作者该有的姿态——

他从不缺乏一脚踏进未知领域的勇气。

顺带多说一句,在张艺谋的21部电影里,至少有两部是我心中挚爱,至少有五部是影史经典,至少有八部是风格独到的佳作,剩下的几部虽然各有所短,但也绝不是一无是处的垃圾。

中国电影史上,作品的平均质量能够和张艺谋相提并论的,实际上寥寥无几,而其他可以相比的导演们,在影片类型和风格上,也都远远不具备老谋子这样的维度与包容度。

张艺谋导演前20部电影,你能认出多少?

可能有人要问,以上我说到的21部张艺谋电影里,包含《影》吗?它排在第几梯队?

先回答第一个:包含。

我有幸是国内第一批看到《影》完整长片的人,该片已有龙标,特效已做完,不出意外的话,基本是最终的完成版。

再回答第二个:《影》至少可以算是“风格独到的佳作”,而且和同级别的几部比起来,甚至还能排到前列(至于能否成为影史经典,过个十年八年,我再来解答吧)。

以下,我在尽量不涉及剧透、不暴露个人倾向、不影响片方的情况下,澄清一下关于《影》的几个谜团(真是一篇难度很大的稿啊)。

鉴于我未与影片主创有过任何交流,而艺术作品又是相对多义而复杂的,有些内容只能凭个人经验和资料出发,仅供大家参考。

1

《影》的表演究竟怎么样?

这个话题,实际上是我给自己挖的坑,因为明显很得罪人……

但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最担心的问题。

我尽量不加臧否地简单谈一谈,长话短说,深话浅说,能做到三长两短,九浅一深就行。

上文提到过,影片中的8位主要演员——邓超、孙俪、郑恺、王千源、胡军、王景春、关晓彤、吴磊,都是第一次和张艺谋合作,这种陌生感,放在影片里会是使劲磨合的生硬,还是能创造出新火花?

张艺谋,其实并不以调教演员著称。

他的作品里,很多都是技术娴熟的演技派担纲,无论是内地的姜文、葛优、李保田、陈道明、赵本山,还是港台的周润发、梁朝伟、刘德华、张曼玉,甚至是外国的高仓健、克里斯蒂安·贝尔、马特·达蒙……

这些演员,撑起了他作品中最有张力的表演空间。

而另一方面,他在挖掘新演员方面,几乎无人能出其右。

尤其是女性演员方面,“X女郎”这个词组,是“谋女郎”这个词衍生出来的——巩俐、章子怡自不必说,就算是周冬雨、倪妮、董洁也算小有出息,甚至《一个都不能少》里的魏敏芝,现在依然让人记忆犹新。

当然失手也有不少,小沈阳、周杰伦,包括《长城》里的那一堆。

由此可见,演员表现如何,张导的指导与影片题材、演员天赋息息相关,当然,还有个人努力。

可以这么讲,《影》中一众演员的表现排名,实际上就是你心目中他们的天赋排名。

(关于《影》基本人物的姓名和简介,官方已经给出。)

首先是邓超一人分饰两角的境州和子虞。

子虞:“都督,形容枯槁,瘦骨嶙峋。囚于斗室帷幄天下,幻影乱相难辨虚实,棋盘之上执手谁的人生。”

“都督”二字很重要,点明了官职和身份的重要性,算是三军总司令,或武官首席领导。

至于为何“形容枯槁,瘦骨嶙峋”,这里就不剧透了,总之是一个贯穿故事始终的梗。

境州:“子虞的影子替身,健壮,白衣挺立身姿飒爽。”

预告片中有了前史的介绍:

子虞父亲被刺杀,其叔父担心他,于是寻遍天下,找到一个八岁男童,样貌和子虞酷似,将他带回府中秘密训练,这就是后来的影子——境州。

“境州”,谐音“荆州”,在《影》中,这既是人名,也是地名,有着主题上和故事隐线的双重内涵。

邓超,这次一人分饰两角的挑战,大概是他生涯中最有挑战的一次。

这还不是简单的分饰A和B,而是A中有B,B中也有A。不仅互为镜像,而且互相涵盖,互相想成为彼此,也更成为自己。

那么,其中的分寸是什么?

在我看来,子虞,是疯狂边缘的“放”;境州,是隐忍边缘的“收”。

疯狂的那一个,在努力隐忍做幕后的布局;隐忍的那一个,在控制疯狂,准备随时爆发。

而且这两个邓超,要以不同的面向和表演方式面对其他每一个演员,在片中,他与每个演员都发生关联,几乎和所有主要演员都有对手戏(除了吴磊)。

邓超本身表演天赋在同辈演员里,其实算中上。

客观点说,比陈坤、黄晓明强不少,尤其一些有难度的严肃角色,比如《烈日灼心》,只要他下功夫,沉进去了,常常完成得不错;

《烈日灼心》

反倒是一些简单人物,比如他自己导演兼主演的那两部片,一放松乱玩,基本就在泥堆里打滚了……

其次,是孙俪饰演的小艾。

小艾:“子虞之妻,着淡水墨风格纱衣,时而鼓瑟,时而游移于屏风暗道之间。”

从名字看,与“小乔”有关。子虞小艾、周瑜小乔,两对夫妻的喻意浅白。

看起来是邓超孙俪真实夫妻天然出演,而实际上,小艾与替身“境州”的对手戏份更多。

造成了一种现实中的真夫妻既饰演“戏中的真夫妻”,也饰演“戏中的假夫妻”,而戏中的假夫妻,在其他角色面前也要扮演真夫妻的“绕口令”式演绎……你听懂了吗?

片中有二人琴瑟和鸣的镜头,剧照中也透露说,男操琴,女鼓瑟,弦多的是瑟(锦瑟无端五十弦),弦少的是琴(古琴先有五弦“宫商角徵羽”、后变七弦,片中似乎是七弦琴)。

古人云,弦为心声,所以有“心弦”的说法,只有心意相通方可琴瑟和鸣,但与小艾“和鸣”的,究竟是“影子”境州,还是正牌老公子虞,这里面的暧昧和微妙可想而知。

再加上合奏的目的,是真的由心而发,还是对真假的试探,这里面也有一团阴谋和迷雾。

小艾是全片最主要的情感驱动,是片中少有的亮色。

孙俪,是另一种被电视剧耽误的演员,天赋上可能比她老公要好点,天生的“音域”更广些,有些细腻的戏份,其实并不那么费力就上去了。

但假如换了巩俐,这个人物绝对会有不一样的神采,也许会有更超出预期的惊喜。

当然演员配合上就是另一个话题了。

到时大银幕上观众也可以看看,这对夫妻档在“表演”上是否能“和鸣”、心意是否能相通。

最后,郑恺饰演的沛良。

沛良:“子虞的主公,忽而翩若斗酒诗仙,忽而化身眈眈帝王,身份难以捉摸。”

片中更多被称为“沛王”或“王”,“沛”字的由来有可能来自汉高祖刘邦(祖籍沛县,后称“沛公”),而且刘邦手下有张良,两个字勉强能凑到一块。

个性上讲,这个沛王还是有点像刘邦的,虽然多了一些“二世祖”的气息,但扮猪吃老虎、耍阴谋玩手段也是一把好手。

郑恺,是影片一开始最有违和感的角色,他本人是被综艺耽误的典型,随着剧情发展,那个让人恍神的“小猎豹”才渐渐跑远,他所饰演的沛王渐渐成型、丰满、而且吓人一跳。

对于郑恺的表演,我和一同看片的朋友有着重大分歧,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这个朋友从不看综艺,对《奔跑吧》之流更是嗤之以鼻,所以接受起郑恺的表演没有任何障碍,直接就认定演得不错。

郑恺曾在微博上发出为本片苦练书法的照片,据说练了几个月,但片中并没有全景的写字场面,只有手部和笔锋特写。

以上这三个演员,都在琴棋书画方面有各自的大段戏份,据说都下了一番苦功,手法、姿态上没垮。

另外,王千源、胡军、王景春,这三人的表现达到预期。

其中,王千源饰演的田战(子虞手下)戏份最多,参与到了几乎所有重大事件,性格也有一定程度的转变,愚忠中带着迷茫。

胡军和王景春的角色功能性更强一些,尤其前者,其实更像武侠江湖里的大boss,他是压在其他所有人胸口的一座山,只有将他搬走,才能把一口气喘得舒服。

《影》中有大段的动作戏份,邓超、孙俪、王千源、胡军、吴磊、关晓彤的动作戏都很重,完成度可以打80分以上。

此外提一句有纪念意义的花絮:

王千源、王景春,再加上导演张艺谋,是三位东京电影节影帝首次在同部电影的聚首。个人认为张导的表演功力比前两位要强得多,没有像老同学田壮壮、老朋友冯小刚一样投身于表演事业其实是中国电影的一大损失。

在前两天的微博电影之夜上,被问到“有没有想过再演一部电影”时,张导实力拒绝说“没有”。他说除了拍电影,最喜欢的就是看电影。

最后谈谈预期中影片的表演“灾区”——关晓彤和吴磊吧。

从成片来看,其实并不算“灾区”,没有想象中那样不堪。

但论完成度,比其他演员依然差距明显——虽然这也没什么可意外的。

值得表扬的一点,是努力还是能看到的,卖力气的工作也都做到了,也不太顾及形象。

大概在张艺谋面前也不敢耍大牌吧,所以大导演们还是多管管小鲜肉吧,总比他们在烂剧瞎折腾、养脾气能多些成长。

2

《影》和“三国”有关吗?

答案是:若有若无。

“有关”在于创作灵感和基本设定,有可以印证延展之处;

“无关”在于最终的电影呈现,“三国”对于观影体验来说,其实无关紧要。

《影》原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朱苏进的剧本《三国·荆州》,但,当《三国·荆州》这个故事落到张艺谋手上,一切都不一样了。

它变成了《影》。

或者可以这么说,《影》是《三国·荆州》这个故事的影子,更黑暗,更浓烈,也更自由。

熟悉张艺谋作品的人,实际都会有这样一种感觉——虽然他是堂堂“国师”,有着花团锦簇、甚至有些俗气的视觉奇观(比如从《英雄》到《黄金甲》,比如那些“印象”系列和奥运开幕式)。

但真正包含“张艺谋创作灵魂”的电影作品其实是很扭曲的,里面关于人性欲望的阴冷描绘,关于不同环境的残酷营造,常常细究下会让人不寒而栗(想想《大红灯笼》《秋菊》《菊豆》甚至《黄金甲》)。

或者说,有我们影评人喜欢的那股“变态劲儿”。

说实在话,一个完全“不变态”的电影,其实挺没劲的。

原剧本就在这样的创作思路下,变成了《影》。

电影背景里隐隐流露出这其实是个多国并举的时代,类似“战国”或“五代十国”的场面,但其他国家都没有在片中出现。整个故事舞台的最中心——一个名叫“沛国”的朝堂内外,而敌国的设定,只是一个引发内因的引子而已。

仅仅是这个基本“架空”故事的背景,我们就可以把它当做一个独立的古风传奇来看。

《影》是不是三国故事?其实,已经不太重要了。

3

印象

最后说些老实话。

《影》是我最近两年来,极少见的,能给我惊喜的一部华语电影。

这并非因为期待很低,对张艺谋,我从来不会过分低估。

也不是因为我对水墨山水、飘逸中国风这类视觉美学所打动,从审美上来讲,如果张艺谋要做这种风格,那至少也应该要做到现在的水准。

总要比《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强一些,这才是一个创作者不断前行的本分。

在美术的创新方面,张艺谋一直走在内地导演的前列,尽管出于审美的不同喜好,他的色彩运用有过于浓烈、铺张、繁琐甚至庸俗之嫌,但雅与俗的界限不是靠个人喜好就能够简单界定的。

仅仅是能够完整、细致、有想象力、有执行力地表达出自己的审美趣味,这已经相当难,笔者相信,内地绝大多数导演,其实都不具备这种独立的美学观。

更何况,这种审美还要与作品的内容、气质相得益彰、相互融合。

比如去年陈凯歌《妖猫传》,在中国式画卷的庄严、华美、精致方面,个人认为已经做到传统审美的极致,但依然有人觉得有“晚会”气质,而此片的缺点,也与形式无关,是叙事和主题层面的问题。

《妖猫传》

《影》给我的惊喜,正是打破了这种水墨中国风、黑白极简画的固化认识,在观看电影时,你不会再在意它的气韵或气质,因为他讲的是另一种东西。

你以为这会是个历史片,其实它是个cult片。

你以为它是太极飘渺的哲理,其实它是寒光凛凛的刀锋。

你以为它是居庙堂之高的机关算尽,其实它是处江湖之远的一念轻生。

你以为他只想做自己,其实他不知自己是谁。

我最喜欢影片后半段,那里有华语电影里少见的残暴和混沌,少见的放飞自我和肆意妄为。

最后小小的剧透一点。

《影》里所有的外景都是雨戏。

没有一天是晴天。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