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作者:兰菀
年12月21日19:15,新编大型评剧《红高粱》在天津大礼堂如期上演。雾霾很大,欣喜的是观众很多,我坐的这排至少有6个年轻观众。
《红高粱》对于国人来说甚是熟悉:原著作者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人;张艺谋电影版一举成为首部荣获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的亚洲电影;周迅电视剧版席卷当年电视剧大小奖项······众多元素的加持已将“红高粱”酝酿成了国民IP,为评剧版成为爆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或许很多年轻人是冲着“红高粱”的国民性来的,但评剧版别具特色的艺术魅力更让他们从头到尾一直守候并为之心潮澎湃。
乐队竟然一开始没在乐池里!
观众入场的时候,舞台就给大家设置了一个悬念,许多人在窃窃私语:“乐队怎么没在乐池里啊?”全场暗场,演奏员从观众席顺着两侧走上舞台就坐,指挥棒打破寂静的空气,苍茫恢弘而凄婉沉郁的主题曲响遏行云。那么灼热、那么浓烈、那么让人心颤,这不正是狂放恣肆地生长于高密大地的红高粱该有的底色吗?檀板声声、锣鼓经起,这不也是熟悉的评剧味道吗?这口评剧口感的高粱酒,味儿正!
如泣如诉的主题曲之后,乐队缓缓降入乐池。正如这个有些别致的开场,看似打破常规,实则在符合常理的基础上给人意料之外的惊喜。新编评剧版的《红高粱》,处处体现着这种不出格的新。
红高粱特别适合评剧演
1.删繁就简立人物
原著是小说的形式呈现,文学形象如何立于舞台?评剧版《红高粱》大胆裁去原著故事中的旁支,在情节和人物设置上只保留最主干的部分,使其符合戏曲的艺术表达。譬如说编剧别出心裁地将原著中劫亲的土匪与“我爷爷”余占鳌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全新的艺术形象——“十八刀”。这样一处理,整出戏的脉络变得非常清晰,一条线是九儿与十八刀热辣炽烈的爱情故事,另一条线则是以主人公为代表的高密人民的抗日斗争。原著《红高粱》最核心的命题也就有了交代:在伦理道德边缘的红高粱世界,这里的人做尽坏事但也报效国家,他们缱绻相爱、英勇搏杀,充满着离经叛道又拥有无限生气的时代气息。
2.既有民风民俗,又能评古论今
评剧是流行于北方的地方戏,富有民间特色,且以题材“评古论今”见长。《红高粱》讲述的是民间的故事,浸着泥土的芳香、散发着高粱酒的醇厚与热烈。《红高粱》又有着讴歌人民奋勇抗日、保家卫国的宏大主旨,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意义。评剧这样先天的基因表现《红高粱》那是再合适不过了。
3.戏曲美学放异彩
戏曲最善于运用唱念做打、载歌载舞来务实地刻画务虚的意境美,原著中如“颠轿”、“祭酒神”等等这样几笔带过的片段到了戏曲中却能大放异彩。
“颠轿”的片段中,我很欣喜地看到真实的轿子没有出现,转而用一顶夸张的大盖头艺术化的表现轿子。伴随着轿夫的号子与舞蹈,九儿羞答答、娇滴滴的掖着红盖头,掩不住新嫁娘的娇媚。轿夫们卖力地颠轿,舞台上尘土飞扬,颠轿既是风俗也是仪式,表达的是对新人的祝福。正在兴头上,九儿却惊闻自己要嫁的丈夫是个麻风病人,她将巨大的红盖头紧紧裹住身体,周身尽是不安与无助。思量再三,她将盖头一掀,勇敢地控诉自己父亲的懦弱与贪财。九儿将盖头愤而掷地,誓要返程,绝不向命运低头。突然,迎亲路上土匪劫道,九儿满面红光一瞬间变得花容失色,红盖头也被慌乱地扔在了地上。在走投无路之时,九儿又忽然收到了十八刀热烈的告白,红盖头被拾起来,仿佛错付的幸福就要被妥善安放。九儿不确定十八刀的用意,断然拒绝,红盖头又被十八刀怒气冲冲地扔了回来。
一块红布,洗练地浓缩了复杂的故事情节,又将人物起承转合的心理状态有层次地刻画出来,这是戏曲的美学内核,也是这部剧耐人寻味的精妙之处。
新编戏的尺度
评剧《红高粱》是新编戏,却没有许多新编戏身上的毛病,她坚守着文化自觉,没有抛弃骨子里的精华,既富有浓厚的评剧味道又有着抓人的艺术张力。她仿佛摸到了新编戏的尺度,哪里该保守,哪里该创新。
古代与当代、传统与创新或许本就不是对立的,不过是运用戏曲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去表达当代人想要表达的东西。把新创一部戏放到历史的时间轴上宏观地看,她不是开始也不是结尾,她有着历史同时还要不断向前。
基于传统艺术本质的当代表达,或许就是新编戏能留下来的尺度。把更多新鲜观众带到剧场,这更是新编戏的历史使命。
很高兴,评剧《红高粱》做到了。
文:兰菀
摄影:石鸿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