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师刚过完71周岁的生日,新电影《悬崖之上》一路凯歌,口碑票房双丰收。自34年前拍摄《红高粱》至今,国师已经为中国奉献了几十部优秀的电影。从《红高粱》出发,到《英雄》转型,遇《长城》滑铁卢,又以强烈风格化的《影》证明自我,去年的《一秒钟》也是刷爆各路影视圈。张艺谋可谓“宝刀未老”也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悬崖之上》是一部谍战片,以上个世纪三十四年代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哈尔滨为背景,五个特工为了救出日本屠杀见证者展开了生死狙击。不同于张艺谋擅长的小情节叙事(《归来》《我的父亲母亲》《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有话好好说》),也不似他所热衷的宏大场面电影(《英雄》《十面埋伏》《满城尽带黄金甲》《长城》《金陵十三钗》)更每天突显张艺谋对色彩的执着迷恋,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拍了一部类型片——谍战片。
在家国宏大的框架内,张艺谋没有过多进行抒情(片尾不过中国特色抒情,不得已而为之)一开始就给观众展现了炫目的降落镜头。首先是降落伞的主观镜头,在摇摇晃晃,俯冲大地的坠落中,一个客观镜头展示了主角的降落。如此四落,把四位从苏联空降的特工表现给观众。
四位特工,干净利落,便分了两组。且埋了一个小小线索,把两对青年男女的感情表露的你侬我侬,把两个成熟的夫妻表露的清淡而深沉。旋即剧情就有了一个小高潮。平行时空的哈尔滨城内特务科正枪毙“罪犯”雷佳音在死亡的围吓中,投降了。镜头一转,便是迎接张译这一组的两个人,在简短对话中,故事的小高潮出乎意料的爆发。张译发觉了对方说特务。一阵有惊无险的对峙后,杀了特务,暴露了行踪。第一幕结束,故事第二幕第一场从火车开始。下面便是接待二组后,对火车的大搜查。火车上的戏,也是一波三折。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期待指数,跟随人物的生死存亡而屏息静或长吁短叹。而后入了城,双方展开斗智斗勇模式。张译本可以买了书后逃脱追捕,却因为思儿心切,被捕。在审讯这一大段戏中,张艺谋让我们见识了《风声》里都没有表现的逼供大法。首先给我们展示的就是“电击疗法”张译赤裸上身,鼻青脸肿,胸前三四道翻肉的伤痕,方才已经严刑拷打了。(此处应该有山东杨永信的掌声)只见电夹子掐住了张译的耳朵、乳头,那边金背锅一推闸,整个影院便讶异声起。那张译口吐白沫。如此再三。大小便失禁。科长终于决定使出杀手锏——打进口迷魂药(为啥一开始不打?)这时候,第五个特工终于蹦出来了。竟然是科长身边的股长,我们熟悉的刘备(接着奏乐接着舞)刘股长没有救下张译,而是栽赃给了金背锅。金背锅从此开始走向死亡的康庄大道。(剧情分析到此结束,全剧情还是去电影院)《悬崖之上》虽是商业片,却也是主旋律电影的另一种表达。除去了空泛的抒情和矫揉造作的正能量表达,用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和紧锣密鼓的故事情节感动人心。把东方刑讯逼供的冰山一角展露给世界,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能够经得起严刑拷打的。张译的表现可谓铁汉,又不乏柔情。其他人物也是有其自然的人性。那么这样一部“政教片”是优秀的。张艺谋的成功不仅仅在其艺术能力,更源于他选材上的审时度势,有政治眼光,也有商业视野。所以自《英雄》以降的影片,莫不是名噪一时。其实从《秋菊打官司》开始,张艺谋已经乐于论“道”了。虽然灵光一闪,拍摄了笔者最爱的《有话好好说》而后他的影片莫不是紧贴时事政治,亦步亦趋,手法高明,用意曲折。热衷于宏大叙事,热衷于大时代背景,热衷于改编成熟小说,热衷于视听炫技。张艺谋总能够拍出大陆导演所缺乏的“高级感”光影声色的运用,莫不彰显一流的视听艺术水平。如果说张艺谋唯一的短板是什么,只能说他不是作者导演,而是优秀的电影导演。他没办法像黑泽明那样树立起美学上的标杆,也拍不出斯皮尔伯格东西通吃的国际影片,更没有伯格曼的电影神学之创,就算面对李安,他也缺少一些国际视野和人类精神。张艺谋的成功是他在为中国人拍电影,而不是为人类拍电影。所以,我们称之为“国师”而不能称之为“电影大师”或与早年的教育有关系,与早年的匮乏有瓜葛。三十七岁才拍摄了人生第一部电影,一路走来,他绞尽脑汁,拍了几乎所有可能拍的类型。年过七十,仍在摸索创新,不得不钦佩其创作热情和能力。艺谋老矣,尚能拍否?能啊!木子三皮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