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拾取漫享VOL3原始大地的烈血情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科医院网站 http://m.39.net/pf/a_9204079.html

每周“拾趣漫享”

等你分享

不见不散

“分享有趣新鲜,让每一次相遇都开启无限可能。”忙碌的生活总会邂逅一些温柔时刻,总会遇见一些美好事物。或许是午后暖阳,周末的一部电影,或许是徜徉书海,舍不得读完的一本好书一篇美文,或许是漫步校园,几首偶然听到的歌曲,或许是冲向竹园餐厅,你爱吃的美食。竹园1号书院“拾趣漫享”栏目正式上线~

在这里,通过视频、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小竹与你一起记录点滴温柔,分享生活小确幸。每个人都是种草官!我们还会定期评选“闪亮种草官”哦,看看大家最喜欢谁的安利~

本期种草官

西立仔

本期由竹园1号书院级新生计算机类西立仔分享他阅读莫言著作《红高粱》的感悟。想像他一样成为书院“种草官”吗?欢迎大家分享所思所爱。(文末有成为种草官的方式,不要错过!)

01

一九三九年高密东北乡,抗日战争,故事以于占鳌与“父亲”为主线,在父子两伏击日本车的叙事过程中,穿插回忆片段,在这样犹如游击战般迂回的叙事手段中,我们既能跟随主人公在伏击过程中神经紧绷,又能在插叙的片段里了解父亲,于占鳌,罗汉大爷,戴凤莲等人物的过往(正如文中所说:“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显然是指生活在此的人),从而达到一种如剥茧抽丝的阅读体验,也起到明白人物动机与情感的内在逻辑的作用(比如罗汉大爷被日军残害一插叙为前后文攻打日军的行动做了动机说明,读者情绪亦更积蓄)。

02

悲剧是《红高粱》着墨最浓烈之处,对于死亡,有最惨烈的死——罗汉大爷被剥皮而死;有最揪心的死——戴凤莲送饭时被日军打死;有最感人却愚氓的死——于占鳌部下前赴后继于日军炮火,全村遭屠戮。对于活着的人,则更加悲剧,里面的人就如野高粱一样居无定所,失魂落魄,随风而曳。莫言通过写生与死,来凸显人性或黑暗或光明的地方。《狗道》中有一个细节,父亲用枪打落了一个日本兵,于占鳌前去补刀,不想日兵把家人相片递上,博求同情,于占鳌不领情,把相片劈成两半,父亲这时哭了。于占鳌不明白,不为家人哭,不为村人哭,却为一人日军哭?越想越气,把人也劈成两半了,这时父亲看到了那些死去的亲人:“爹!爹!带我走!我不打仗了!带我走!”不难看出,作者不单单在写人民如何抗战,也不是在写英雄与坏蛋,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在历史大背景下苟且活着的人,人性不是黑白两面一刀切开的,而是渐变的灰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算计与立场,自己的道德与底线。他是在写人。

结局有意思。前几篇的结局都是于占鳌和父亲的问答。红高粱里的结局,父亲“狠狠咬了一口拤饼”,是在表抗日的决心,这样在都整装待发的情况下又写了一段貌似与情节无关的事件,实际上是在结局处漾开一笔,让人意犹未尽。

03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说道,中国社会是乡土的,其一,中国社会离不开土地,其二,中国人民是农耕民族。土地是中国人民永远也离不开的一个根本的母题,而莫言借着长在土地上的那一穗穗生生不息,绵延不绝又繁密茂盛的红高粱的意象,在书写着一种人与土地的依赖共存的关系。书中所言红高粱,实际上是一个个鲜活的生长在野性世俗中的众生百姓,是一个社会群体粗略抽象的普遍形象(“每穗高粱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在表象上,高粱们拥有人一般的肢体(如文中用头颅,尸体,躺等词语描绘高粱),拥有人一般的情感(如戴凤莲死时“它们嚎啕大哭,哭出的眼泪像雨点一样打在奶奶心中”“他们呻吟着,扭曲着,呼号着,缠绕着”),它们的命运和村民一样被烈火焚烧,被利刀屠戮,被人践踏,或顺风而倾倒,或干旱而枯竭。但是只要土地仍然存在,那么即使无人栽培灌溉,它们一样春风吹又生。这样的生存情态,不正如在抗战中前赴后继,保家卫国,固守土地的中国人民吗?作者花大段大段的篇幅去描写红高粱的形象,我认为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样的描写,即在渲染环境,烘托心境,同时能暗示情节(类似于隐喻的作用),当然在阅读过程中这样的事无巨细的描写容易让人疲劳而无趣。

04

人与高粱离不开土地,人与高粱亦存在共生关系。例如文中攻打日军,罗汉大爷偷日军抢走的骡子,都是在高粱的掩护下完成的,而戴凤莲则是靠高粱酒开创家业。作者对高粱的运用甚至蔓延在他的读法:“高粱深处,那个伟岸坚硬的男子,顿喉高歌,声越高粱”,这里理解为声音的高亢越过了高粱,亦可以理解为把高粱形容词化,取“高亮”谐音,即人的声音越来越“高粱”了,从而在多义下达到人梁一体的趣味。有人读红高粱,会越过描写红高粱的部分只去看情节大概,虽然快,但会错过高粱命运与人的命运的平行关系,奶奶出嫁时“刚秀出来的银灰色的高粱穗子飞扬着清淡的花粉”,奶奶初始于占鳌时“一道压一道的血红闪电在高粱头上裂开”,全村惨遭屠杀时“遍野血一样的红高粱”,高粱就像是一面镜子,投映人物的千情百态,正如莫言所写“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作者的语言够野。能在简处有力:“雾奇浓”“热汗岑岑”,也能在繁处有味:“奶奶死后面如美玉,微启的唇缝里,皎洁的牙齿上托着雪白的鸽子用翠绿的嘴巴啄下来的珍珠般的高粱米粒”。尤其在描写上十分冷酷,对于死亡的描绘生动而详细到令人生理不适,而正是这样的描述,更能冲击读者的想象,使读者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偶尔有乡土方言的出现,但个人认为写作风格更偏向西方的叙述方式——正经,歌颂,多是长长的喘不过气的句子,以及奇怪的比喻。

高粱激荡,原始大地在莫言笔下魔幻绚烂,平凡黄土之上,历史的繁花正张扬绽放。

-END-

在线寻找“闪亮种草官”

如果你也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爱

书籍?美文?电影?美食?歌曲?

万物皆可被安利

快来加入我们吧!

请将“姓名+学号+联系电话+分享内容”

私信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