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跃峰岁月食堂就是民工的家 [复制链接]

1#

那年岁月

食堂就是民工的家

作者:杜良盛

修跃峰渠近50年了

人们回顾修渠的那段历史

都不由得回想起

那时的工地生活

为此,我一直在寻找那时的炊事员,那时的事务长,那时的生活管理员,欲写一篇这方面的文章。

凑巧的是,我一个老乡叫张宝楼,就是这样一个身兼数职的人。张宝楼是峰峰矿区和村公社南八特村第三生产队队长,修渠时是民工营三连副连长,在三连食堂当过事务长,在峰峰矿区民工团部当过食堂管理员。至于炊事员,他门里出身,自会三分,他的父亲是当地有点名气的厨师,耳濡目染之下,张宝楼做几个家常菜还是挺拿手的。

▲杜良盛向张宝楼赠《跃峰渠图志》

张宝楼说,他们修渠时住在磁县白土公社(镇)大水头村,这里住着和村和王看两个公社上千民工,比大水头的村民还多。

民工的食堂就在一个生产队的空旷场地,栽上杆子,围上席子,铺上油毡,盘上大火,一个工地食堂就算成了。食堂炊具、锅碗瓢盆等用具,都是从生产队带来的,有的刀具是炊事员从家里带来的。

食堂能起伙了,民工就要进场了,让民工吃什么呢?那时候,跃峰渠属于民办公助工程,民工吃粮食每天补助2.5斤,既然是补助,民工就要从家带粮食。实际情况是,村民在生产队粮食也不富裕,一个村民吃粮食一天不到1斤,还是原粮。自己在家都吃不饱,怎么可能再往工地带粮食?有的家庭一到春天就没粮食吃了,需要到生产队借粮,那时叫“春荒”,更谈不上往工地上带粮食了。

▲民工食堂

民工从家带不上粮食,那就只有从工地粮站解决。为解决民工用粮问题,峰峰矿区粮食局专门设立了工地粮站,这个粮站直属区粮食局。事过多少年,我见到了负责调供粮食的老局长。他说,为保证工地民工粮食供应,全区到处晒东北调来的玉米,并安排汽车公司往工地运粮。有时还会连夜调粮,民工粮食一顿也不能缺。

工地粮站供应民工的粮食是按标工供应的,大约20%是细粮,80%是粗粮,80%粗粮里约50%是高粱米。

高粱米占主要成份,民工食堂就得吃高粱米。有时一天一顿,有时一天两顿,有时中午是高粱米饭,晚上是高粱米粥。如果一天只吃一顿高粱米,那就是烧高香了;一周吃两顿细粮,那就不错了。

那时候,高粱米是高产作物。市民吃,企业职工吃,机关干部也吃,所以,民工吃高粱米就不足为奇了。

▲工地食堂养猪

一开始,民工对高粱米还是接受的。有的在家连这个也吃不上,能有口饭吃就不错了,还能再挑挑拣拣?再说,粮站供应的就是高粱米,不吃高粱米吃什么?但是,高粱米确实口感不好,难以下咽。民工只好囫囵吞枣儿,加口汤或水咽下去,吃的多了,难以消化,拉的大便干结。所以,民工不愿意吃,也不是没有道理。

因此,有的民工领到高粱米饭,三扒拉,两扒拉,硬咽到肚里,为的是不挨饿;有的这顿饭吃了,下顿再也不想吃了;有的领到高粱米粥,只稍吃几口,就偷偷倒掉了。本来也是,高粱米是喂牲口的饲料粮,民工怎么能吃呢?

张宝楼说,他看到这种情况,心里很着急。虽然没有谁埋怨他,但民工拼死拼活干一个班,回来吃不好饭,民工身体也受不了,时间长了,施工也受影响。这怎么解决呢?他想,既然高粱米不能不吃,能不能想点办法,改善一下口感?

▲工地指挥部

张宝楼和厨师多次商量试验,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做高粱米饭时,他们先把高粱米泡上一夜,减掉涩味,做饭时再加点糖精,让口感好一些。这样一来,高粱米还是那个高粱米,但味道有了改变,民工再吃高粱米饭时,虽然也不好吃,但总算能吃下去了。

另外,他们在做高粱米饭时注意有荤有素,如吃高粱米饭,尽量搭点肉沫;吃高粱米窝头,就想法做点面条汤,拌着高粱米吃下去。

现在看,当时也没费多大事儿,就让民工吃高粱米饭的口味有了改变。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民工只有吃好了,才能有力气干活。张宝楼决心做民工的好后勤,只要看到民工吃下去了高粱米,他就打心眼里高兴,觉得又为民工生活做了件好事。

▲工地就餐

张宝楼所在的三连食堂为民工改善生活的做法,受到大家的好评,峰峰矿区民工团部在这个连召开了现场会,向全团食堂推广他们的经验。

但是,高粱米毕竟不好吃,这是个实际问题。这个问题很快引起了峰峰矿区民工团和峰峰矿区区委的高度重视,峰峰矿区立即部署后方支援前方工作。薛好义曾任峰峰矿区区委书记,他在回忆录中写道,“一九七五年雨水多,是个丰收年。夏季小麦丰收,秋季玉米谷子大丰收,除了完成征购外,还余下不少粮食,完全可以满足修渠工地上的民工们吃饱肚子。”民工们说,“只要吃饱肚子,一个人可以顶三个人干活。”于是,全区掀起了支援跃峰渠的热潮。

张宝楼清楚的记得,和村公社党委书记温德运带领各村书记来到了工地慰问。他们在食堂尝了尝民工吃的高粱米,当即表示要把高粱米调回去,把白面、玉茭面调上来,让民工吃饱吃好。

随后,和村公社按民工人头,保证每天每人一顿白面,后来调的面粉多了,有时候一天还能吃两顿。同时,调上来的还有小米绿豆等五谷杂粮。他记得,他们南八特村当时曾用大车和拖拉机往工地送白面。为这件事,我曾走访了时任南八特村老支书张宪云。张宪云拿出笔记本,上面清楚的记着,他们村一次往跃峰渠工地支援白面斤。

▲民工工棚

有了白面,工地的生活好多了。为了更多调动民工的积极性,和村民工营副营长王长庆就想了个办法,用多吃馍来刺激民工的积极性。他规定,凡是按计划完成任务的,收工回来吃馍;完不成施工任务的,回来吃窝头;超额完成任务的,回来再奖励一个馍。所以,民工为了每顿吃上奖励的馍,拼着全力也要把任务完上去,天天你追我赶,你超得多,我超得更多。

每当交接班时,各班施工员、统计员和交接班长都在现场,共同签字后生效。因为民工都知道,任务完多少,不仅关系到能不能吃馍,还关系到荣誉面子问题。张宝楼清楚的记得,有一次,有个班说完成了任务,要吃馍,馍还没吃,统计员回来了,说他们没完成任务,不能吃馍。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又把馍收了回去,改成吃窝头,引起饭场一片哄笑。多少年后,再想起这个故事,还让人觉得回味。有时候,饭场上都吃馍,只有一个班吃窝头,好像打了败仗一样,说啥也要把工程赶上去,该吃馍决不能吃窝头。哈哈,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采摘野味

食堂有了面,更要给民工做好饭。张宝楼和炊事员们想办法精粮细做。如中午吃馍,吃面条,吃拽面,吃米饭,也吃饺子。他们说,在工地食堂就要让民工感到像在家一样,民工说,这比家吃的好多了,在家十天半月吃不了一顿面,在这天天是面。后来,修渠退场时,有的民工都不愿走。在后方的,积极主动要来修渠,再也不用开动员会了。

张宝楼说,有了面,民工还想有点肉。一个标工补助0.4元,就用这个钱买。那时候,猪肉不准随便买卖,农民有猪要交到国营屠宰场。张宝楼就与养猪的村民说好,让他们晚上偷偷把猪宰了,卖给民工食堂。有时候,一个连队吃不了一个猪,就与别的连队合买一头猪。买了猪肉后,给民工吃肉卤子面条,吃猪肉大锅菜,吃猪肉包子,吃到嘴里只流油。张宝楼站在饭场上,看着民工吃的那么香,打心眼里高兴。这些饭菜,现在看来很平常。在修渠的年代,那就是好生活了。

▲工地就餐

在工地上,我也听说过一个笑话。有一次,连队想改善生活,让民工吃什么好呢?一个厨师说,让民工吃合碗方块肉。他们先把肉放锅里煮了,然后过油,染上糖色,最后放到笼上蒸,和村人把这个叫合碗。是有名的“三饭”中的一个荤菜。这一个荤菜约有半斤生肉,蒸出来约有2两或2两半。一掀笼,满饭场飘香,民工吃得头上冒汗,满嘴是油。他们说,就是过年也吃不上这么肥的肉,不好好干活,真的对不起食堂。一般民工一块就够了,有的民工想吃两块,好,满足他们的要求。有的民工就吃两大块,有人消化不了,当天晚上就拉肚子,影响施工,急得班长只喊,以后吃肉不准多吃。

▲民工食堂

民工在食堂吃馍,吃得多了,也想往后方家里带点。民工在食堂吃的馍,一般是干面8两,像小枕头。中间轧两道,足够一个民工中午吃。民工自己吃了馍,想着家里的爹娘,或者家里的小弟小妹,回家时总要带点馍。后来,民工发现往回带的太少。于是想了个办法,他们在回家这一天,一个班的民工只吃半个馍,8个民工余下4个馍。第二天再余下4个馍,一次回去可以带8个馍,那就让全家改善改善生活了。那民工吃半个馍,不影响干活吗?不影响,那时玉茭面窝头已放开吃了。

张宝楼说,在民工连食堂的时候,很少回家,白天晚上在食堂,总想着生活的事。民工加班,他们把饭送到工地,桶里是汤,筐里是馍。民工没菜,他们想法买干豆角、干萝卜条等干菜。民工有病,他们给民工做香汤,就是面条汤,荷包蛋,总是想法把生活搞好。四十多年过去了,看着日夜不停的渠水,觉得自己也为修渠作了贡献。

■编辑:赵飞飞■图片:跃峰渠纪念馆

■校对:高杨

■编审:穆慧莹

■监制:索银强

往期精彩回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