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高粱压弯腰,农户采收忙天眼新闻 [复制链接]

1#
秋意渐浓,施秉县城关镇大塘村种植的高粱也进入了收割阶段,沉甸甸的高粱穗压弯枝头,田间地头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在种植高粱的田间地头,农户们都在各自忙着收割自家种植的高粱,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种植高粱比过去种植玉米强多了,有公司保底1斤2.5元收购,完全不愁销路。”农户陶国祥左手握着一串串穗粒饱满的高粱,右手握着镰刀,手起刀落,动作娴熟的就割了一把成熟的高粱。陶国祥笑呵呵地告诉记者,高粱比玉米耐水性好,经济效益更高,今年种植了6亩,一亩地高粱产量大约斤,预计今年能有多元的收入,明年将继续扩大高粱种植面积。告别了种植散户陶国祥,沿着茅草小路继续往上爬,爬过数道地坎,来到山腰上成片种植的高粱地,地里有10多个农户正在忙碌的收割高粱。这是大塘村村支书侯治权流转土地来种植的高粱地,10多个工人是他请来帮忙的农户。“他们一天工资元,提供中饭,早晚有车接送。”侯治权介绍道,刚开始农户不相信,担心种植的高粱无人收购,于是他带头种植,流转了其他农户的土地,一共种植了50多亩。“以前村里都是泥石路,村民出行不便,产业也发展不起来,都是望天吃饭。”候治权感慨道:“但自从脱贫攻坚以来,大塘村建设村村通11.4公里,组组通21.1公里,彻底改变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路通了,产业也跟着发展了起来。近年来大塘村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龙头企业,在在党支部的引领下,采取“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公司和农户签订订单销售合同,由公司负责种子供应、技术指导和订单收购等工作,让农户放心大胆地去种植高粱。据统计,大塘村种植高粱有亩,种植精品水果脆红李亩。提起大塘村的变化,侯治权脸上露出欢喜的笑容:“现在大塘村变化最大的是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村民出去赶场、干活农活方便多了,日子也好过多了。”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见习记者陈化勇施秉融媒体中心记者 杨健 吴 康编审 张 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