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陕北人跟陕南人说方言能顺畅交流吗 [复制链接]

1#

说起陕西,人们脱口而出的必然是兵马俑大雁塔、凉皮肉夹馍。

当然,作为一个南北最大直线距离千米、总面积20.56万平方千米的行政大省,陕西所拥有的远不止于此。

NO.1

在地理上,陕西被分成了三个地区:有着苍茫黄土高原的陕北、八百里秦川的关中以及秀美的陕南秦巴山区。勤劳扎实的陕西人民,在三块截然不同的自然风土上,铸就了丰富多元的文化因子。

然而,外省人一提起陕西人,脑海中不由自主会浮现出裹着白头巾、穿着羊皮袄、挥着赶羊鞭、唱着信天游、住窑洞、吃面食的形象。但事实上,陕北、关中、陕南却各有特色,并不统一。陕北人与陕南人碰了面,既然都是老乡,那还是讲普通话吧,不要为难对方。

陕北话属西北官话和晋方言,受山西影响较大。陕北人鼻音较重,所以经常出现“叶子”是“燕子”、“头晕”是“头拥”的情况;陕南话多属于巴蜀方言,跟四川话忒像了,很多地区也分不出n和l,男人?蓝人?。

相比起来,关中话则显得纯粹多了,关中方言是中原官话的分支之一,西周时期,关中方言被称为“雅言”,《诗谱》记载:“商王不风不雅,而雅者放自周。”关中方言曾经是周秦汉唐四大朝代的官方语言。汉代的大一统格局更促使了关中话影响全国各地的方言,唐代达到鼎盛,用关中方言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那才叫标准。而如今在电视剧里的陕西人大多说的是关中方言,这也让人们认为陕西话就是佟湘玉的“额咋咧”。

显然,这并不是全部事实。

NO.2

在食物上,也如同方言,陕北、关中、陕南各有千秋。

陕北气候干燥,所以各种耐旱的杂粮成为主要耕种作物,比如荞面、黄米、小米、土豆。尤其是土豆,陕北人对土豆的钟爱几乎无人能及。据说每家每户以前都有专门储藏土豆的地窖,吃饭顿顿都有土豆。洋芋擦擦、洋芋馍馍(黑愣愣)、油馍馍哪个离得开土豆?

陕北人擅长粗粮细做、细粮巧做。把荞麦做成面,既能压成细长圆棒煮熟加羊肉臊子,也能晾衣凉拌辣子做凉面;把小米、黄米磨碎,蒸出黄馍馍,也可往里加陕北红枣和红豆细磨而成的甜馅;把黄豆泡好,晾干压扁煮半熟,加入小米或高粱米,熬成清甜可口的钱钱饭……

关中则是面的天下,大碗端平,大口咥面,便是关中人的自在。在关中地区,面能做出满汉全席,来碗油泼面,面要扯面还是拉条子?吃碗烩面还是臊子面?凡是你能想到的面,这里都有。这各种样式的面,正体现出关中人对面的热爱。这热爱既挑剔也随便,挑剔的是如何和面、醒面、煮面,随便的是端个大碗蹲凳子上就着瓣大蒜就美的吃起来。除了面,关中的馍也享有很高的美誉,馍能夹万物,万物皆可泡馍。

相比之下,陕南人则相去甚远。处于我国南北方分界线秦岭以南的陕南,更多的是带有南方属性,这里有绿水青山,物产丰富。受巴蜀文化影响较大,加上气候湿润,主要农作物是水稻,所以这里米饭才是主食,面食则更多只是广受欢迎的调剂食物。

不过,有一样东西,则是陕北、关中、陕南人共有的爱好,那便是辣椒。油泼辣子,这可是陕西人民必不可缺的调料,不,应该叫菜,毕竟“有了辣子不吃菜”。把关中平原盛产的秦椒碾压成辣椒面,拌之以食盐、芝麻、胡椒粉,九成热的油一浇,即刻香气腾起,萦绕在每个老陕的心尖尖。

NO.3

有人说,从陕北到陕南,就像从内蒙到了川渝,两个陕西人还得说普通话。

陕北有首传遍全国的歌曲叫《黄土高坡》,歌里写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这非常形象地描述了陕北人民过去的生活。在黄土高原上,沟壑纵横,水源缺乏,植被稀疏,黄土裸露,西北风起时,黄沙漫天。这样的气候不宜农耕,但可放牧,所以陕北生活习惯趋近于接壤的内蒙。

陕南则是另一番景象,抵四川、重庆与湖北,这里降水量丰富,植被覆盖面广,气候宜人,冬季最低气温甚至比陕北冬季最高气温还高,大多数区域都没有集中供暖。

关中更像是陕北和陕南两者中和的地方,处渭河平原,一马平川,既不像陕北那种地势高,也不像陕南那般山多树多,降水量比陕北多又比陕南少。

归结起来,都是因为被绵亘的秦岭划分成了南北方,形成了富有陕西特色的多元文化,陕北人豪爽坚韧,质朴敦厚;关中人吃苦耐劳,精明能干;陕南人兼容并包,开朗热忱。

虽然陕北、关中、陕南三个地区看起来差异甚大,难以用“陕西话”进行流畅沟通,但都同处于这片三秦大地,大家在相互吐槽的同时,也齐心协力、努力并进,以经历辉煌荣耀历史的自信与勇气,奋力建设着新的纪元。

老陕正穿越历史,顾盼未来,终将以新气象,亦以新作为,惊艳世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