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治好白癜风的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乾隆赐匾“都一处”
清代自顺治入关后,经历顺治、康熙、雍正三朝,近百年时间,到乾隆时大局已定,民生苏发。乾隆皇帝弘历登基的时候()才二十四岁,在位时,文治武功均称隆盛,他喜欢外出游览“巡幸”,诗文书法虽不见佳,却又乐此不疲。民间流传乾隆皇帝的故事不少。单就乾隆皇帝游江南就能说上几天,不过真实性如何就难说了。这里所说的乾隆赐匾“都一处”,却真有其事,因为至今尚有原匾为证。
据说是在乾隆三年()旧历除夕那天,乾隆到通州府(今京郊通县)便衣私访归来,到前门外已是午夜亥时(十一点钟)了。按北京人的习惯,除夕之夜,多家店铺早已关门闭户,各自在家中团圆守岁过年了。这时乾隆却发现在前门外鲜鱼口南侧有一个小酒店依然开门营业,里面还坐着不少老人在喝酒聊天,便走进去,掌柜的招呼甚周。乾隆喝了酒,还同酒客们闲聊了一阵。临走时,问掌柜此店是什么字号,掌柜说此店从不曾有过字号,乾隆便告辞而归。
几天之后,忽有太监带来一匾,说是皇帝钦赐的。只见这匾不大不小,精工雕刻,黑漆鎏金,花边连虎头,匾正中“都一处”三个字流光溢彩。那小酒店的掌柜原是山西省浮山人,名叫王岭玉,当时是如何欣喜若狂,自不消说,“都一处”却从此誉满京华。
乾隆所赐原匾经过了二百四十多年,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了下来。今天的“都一处”开设在原址斜对面的前门大街上,门面上的“都一处”系郭沫若的潇洒遒劲的墨迹。乾隆所赐原匾则挂在大餐厅的正面墙上。
“都一处”经营的美味颇多,最负盛名的有梢麦、炸三角、糟肉和马莲肉等,各种名酒药酒样样齐全。雅座中书画陈设有致,每天门庭若市,生意兴隆。
有人说乾隆赐匾“都一处”,是因为到这里来吃了梢麦,觉得味道和皇宫的御馔比也不相上下,一喜之下题字赐匾。此说虽不无道理,但据店里老师傅说,经营梢麦是在“都一处”扬名之后,原来的小酒店扩大业务,才开始的。梢麦确实有其独特的风味,它是一种由面皮包馅的食品,制作十分精细。首先用面粉和成汤面团,然后擀成薄片,又用一种特制的轴槌擀成直径三寸、带有二十三四摺,形如莲花叶的薄皮。包的馅多种多样,可随季节变换,其中以三鲜馅(海参、大虾肉、玉兰片或鸡蛋为三鲜,加猪肉,但不算为“鲜”,加韭黄或韭花腰子及其他作料,用香油调匀)最好,包的皮薄馅大成石榴形,收口处又形如麦穗,馅微露可见,上挂一层薄霜状的粉,宛如四五月正当抽穗扬花挂粉的麦子梢端,故称梢麦。
后来有人误写为烧卖,却把原义尽改。包好的梢麦上屉蒸熟,吃时极为鲜美,既可当点心,又可作主食,是著名的北京风味食品之一。后来,北京开设的梢麦馆有好几处,但仍以“都一处”最好。
炸三角是“都一处”经营的另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传统食品。它用烫面作皮,包的是卤馅,选用好的猪肉,肥瘦分开,瘦的煮,肥的煸,然后切成肉丁,加肉皮剁泥,加青韭段,用香油、好酱油及其他精细作料,调好拌匀成卤馅,包成三角形,入油锅炸熟。吃炸三角和灌汤包一样要慎防汤溅一身以至烫嘴,可先用筷子在三角上面戳一个眼,先把里面的汤吮一吮,然后轻轻咬开,俟汤略凉之后再慢慢品尝。金黄色的三角,外焦里嫩,鲜香可口。
“都一处”经营的凉热名菜的品种繁多,最为人称道的是糟肉和马莲肉,二者都是传统的凉菜。
糟肉是白肉用香糟浸过而成,吃时不腻,微有甜味;马莲肉是用马莲草捆上五花三层肉块,加作料煮成,肉汤成冻,皆可切片成凉盘,经济实惠,别有风味。
便宜坊和全聚德
吃过北京烤鸭的人无不称好,却往往只知其好而不知其所以好。今得知者相告,很值得一记。
原先京都有两家烤鸭店——前门外鲜鱼口的便宜坊和前门外肉市的全聚德。前者于清咸丰五年()开业,经营焖炉烤鸭;后者于清同治十二年()开业,经营明炉烤鸭。
焖炉和明炉有何不同?据了解,前者使的是高粱秆,填满炉便点火,俟炉中烟净无焰,便置宰好洗净的鸭子于炉中,关上炉门焖烤,因火力不很旺,烤出的鸭特别鲜嫩、柔软,尤其适合老年人食用。不过一炉只能烤五六只鸭。后来全聚德开业,发明用明炉烤鸭,将净鸭置于炉中,使用果木燃料(最好是枣木),一炉就能烤好二三十只,烤出的鸭特别香酥。
入炉以前的净鸭要经过一段工序繁多的处理过程。选的鸭是京郊特产的“填鸭”,十分丰腴。
然后是宰鸭、去毛。以光鸭到净鸭还须经过打气(鼓起骨架)、掏膛和洗膛(均不得破皮漏气)、挂钩(选在合适处)、烫皮(用开水浇)、打糖(用饴糖水浇)、晾皮(阴干)等工序。每道工序要求都十分严格,若有不慎把皮弄破一点,便会因漏气而不能入炉。烤鸭的时候,还须用高粱秆塞住屁股,用开水灌入膛内,以弥补烤鸭本身水分不足,以保持鲜嫩,并达到外烤内煮、成熟均匀。鸭胸脯部分皮嫩,烤的时间不宜过长;鸭的侧面和背部,以及后膛部分,都因较为背火,烤的时间应稍长一些。总之,掌握火候均须恰到好处,处处燎匀。这是一门高超的制作技术。现在仍然健在的著名老技师张文藻和田文宽,都掌握得极为娴熟。还有一些技术也相当好的年轻技师,如甄华民、任春德、刘德长等,已为日本友人聘为专家,前往日本开业传技。
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的烤法虽有不同,却有异曲同工之妙。烤好的鸭都是皮酥肉嫩、色艳味鲜、油多不腻、久吃不厌的特点。吃时佐以黄瓜、萝卜、大葱、蒜泥,配食荷叶饼、甜饼或空心烧饼。最后,鸭架子做汤,汤色乳白,鲜美可口,解渴消食。
后来烤鸭的吃法更加细致,发展到吃“全鸭席”。用烤鸭身上的不同部分,分别做出炸鸭胗、炸鸭肝、卤鸭膀(去骨)、拌鸭肠、糟溜鸭三白、烩鸭四宝、鸭脯、金鱼鸭、炒鸭心、酥炸鸭卷、烩鸭舌等几十种菜。
由便宜坊和全聚德两家烤鸭店发展起来后,王府井、和平门外以及有些大饭店都有烤鸭店或兼营烤鸭业务,生意兴隆。
仿膳话当年
友人馈我仿膳细点一匣,内有荟豆卷、豌豆黄、小窝头、甑儿糕等。品尝着细腻的豌豆黄想起当年在“仿膳茶庄”小酌的情景。
年,冯玉祥命部下鹿钟麟驱逐溥仪出宫,宫中御厨也就散落民间。大约在年,原在御膳房菜库当差的赵仁斋,约御膳房名师孙绍然、王玉山、赵承寿等在北海公园北岸办起了“仿膳茶庄”。
坐在高爽的舒卷自如的天棚下面,面对着粼粼的太液柔波,望着蓝天和变幻的白云,品着香片茶,吃着仿膳特制的美味佳肴,真是如临仙境。该处茶点,非同一般,用料考究,做工精细,小巧玲珑,别具一格。如所制豌豆黄,定要用京东四眼井之白豌豆,在豌豆煮烂后,要用马尾编成的箩过筛,故而十分细腻可口。再如肉末烧饼这道小吃,烧饼用炭火细烤,外酥里软,肉末则炒得不腥不腻。记得一位食客说:慈禧某夜梦见吃烧饼,次日见早点里裹有肉末烧饼,以为厨师替她圆了梦,便将做烧饼的赵承寿叫去,赏了尾翎和20两银子。肉末烧饼从此就出了名。
至于小窝头,据说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慈禧仓皇出逃,路经昌平西贯市,“老佛爷”饿坏了,一个姓李的农民献了一个窝头,慈禧吃得很香,后来便让御膳房照做。这倒难坏了厨师,只得用细玉米面、黄豆面精制做成。民间传说小窝头是用栗子面做的,其实不确。此段趣闻,倒颇似相声中所演朱元璋爱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
记得当年仿膳茶庄也做一些宫中传统炒菜,印象最深的是“四抓”、“四试”、“四酥”。所谓“四抓”是抓炒腰花、抓炒里脊、抓炒鱼片、抓炒大虾。这是被慈禧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的拿手菜。所谓“四酱”则是炒黄瓜酱、炒胡萝卜酱、炒榛子酱、炒豌豆酱。所谓“四酥”,则指酥鱼、酥肉、酥海带、酥鸡。这些宫中名菜做工精细,色彩美观,味道醇鲜清淡,很受顾客欢迎。此外如清炖肥鸭、清炖鸭舌、熘鸡脯、樱桃肉、响铃以及夏令美味西瓜盅等等,也都是仿膳茶庄的拿手好菜,无不脍炙人口,色、香、味、形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