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作为酒的发源地之一,你真的了解酒吗?
文/史中伴你行
一提到酒,不少人觉得是家常便饭,不管是啤酒还是白酒,只要你打开他就能喝,甚至还有比赛酒量的想法,人称“千杯不醉”,一口一瓶啤酒,把别人喝倒了自己就很厉害。可是这么能喝,对于酒文化有多少了解呢?酒喝的多少真的越多越好吗?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恐怕这是大部分人想到关于酒文化的唯一诗句了。你真的了解酒吗?中国是酒的发源地之一,即为世界上最早人工酿造酒品的国家之一,当年古代人的酒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代,用的是水果等简单的酿造方法,而杜康酒则是后来的高粱酒,而杜康也因为发明了高粱酿制酒而让自己的名字流传千古。
而古代的酒类也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果实和粮食作物形成的酒类,由于味道浓郁,被称为色酒,而另外一种是制作工艺更复杂、度数更高的酒类,叫做蒸馏酒,我们的白酒就属于蒸馏类酒,都说白酒的劲大,因为其中的乙醇纯度更高,人体正常自然而然是受不了的,非常容易让人醉,外国的白兰地、威士忌和朗姆酒也是类似的做法,因此倘若出国这些酒可不能一口闷一瓶子。
而粮食作物酒发展渊源颇深,自古以来就代表着一方的水土文化,我国最晚在夏朝就有了人工酿造酒的技术了。当时人们条件相对宽裕一些,而把多余的煮熟谷物扔在了田野里,时间一久便发酵成为了天然酒。人们也在这种启示之下,发明了诸多方法酿造酒类,而对于酒精的提纯时至今日世界各国也有类似的方法,十分天然不含添加剂,这便是将含糖的原料和丰富的淀粉类作物掺杂在一起,长时间发酵形成了天然酒类,而这也是后来最早的工业制酒精方法。
时至今日我们的酒类大大小小都是根据商品的名称来称呼的,有啤酒、黄酒、白酒、黄酒、米酒、药酒等的称呼,区别相对较大,也体现了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原料,在古代却有千奇百怪的称呼,而且种类也没有分得那么明确,往往不同的朝代和不同的历史名人,会给种种酒类起不同的名字。有称呼为:“杜康”、“欢伯”、“杯中物”、“金波”、“秬鬯”、“白堕”等千奇百怪的称呼,其中也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比如说欢伯,并不是对人的称呼,而是指酒能够给人带来欢乐,消除忧愁,所以称为“欢伯”,而“伯”字现在多用来指人名姓氏,兴许在当时就是一位老伯酿造了美酒,和大家共享;亦或是“伯”字的用法时间过于久远,其隐藏含义逐渐遗失了。
再比如“秬鬯”[jùchàng],看文字非常像象形文字,非常的复杂,的确是这样,在古代用黑黍和郁金香草酿造美酒,奖励给建功立业的诸侯,是贵族的用品,可见当时此种酒类的名贵,或者说当时技术不够发达,贵族对于酒的重视。而“白堕”这种酒就流露了它制作的手艺,指的是将作物放在一个容器里边,在盛夏时节放在日光下边暴晒十几天,然后打开坛坛罐罐,品尝里边的酿造醇液,被夸张地形容为一个月都醒不了的酒。总之酒的制作工艺根据时间的长短和节令的不同,味道也会不一样,以及酿造的水土和加入的原料,又会有千奇百怪的变化,在经历各式各样的发酵,形成丰富的酒品。甚至还有在寒冬中酿造的酒,被称为“冻醪”,贮存一整个冬天,等到开春时候打开品味,想必别有一番风味。
秬鬯
然而关于酒的文化确实非常丰富,就像中国烧纸瓷器一样,火候和选材稍加不同,就有不同的变化特征。然而酒并没有纳入到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之中去,一是世界上也有国家很早就会酿造酒类,比如古埃及,所以不能算是中国的独创,而谁先谁后也是未知数;再者酒自从诞生之初便引发了大大小小的问题,有人因为饮酒变得疯疯癫癫,有人饮酒之后胡言乱语,甚至干了打家劫舍的事情,这些都是由酒直接或者间接引发的,因此不少宗教中拒绝让信徒饮酒,认为会引发不道德的行为。而现代医学也证明,过度饮酒会伤害肝脏和心脑血管,还会引发神经上的种种问题,甚至引发大脑皮层的大小变动,严重会引发死亡。因此酒类虽能消愁,却不可毫无节制,更不能开车的时候引用,毕竟发明酒当年没有车,只有马,马会自己认路,人工智能车还没有那么发达。
谈了一些关于酒的渊源和故事,想必大家或多或少对酒也多了一些了解,希望大家能够健康饮酒,注意身心将康,同时关于酒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在评论区写下自己的观点,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