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刘三解ldquo马处女rdquo [复制链接]

1#
脸上长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50918/4698562.html

电视剧《红高粱》剧照,余占鳌与九儿野合

60集的《红高粱》终于播完了。

私奔、野合、妯娌内斗、宅门争产、周旋黑帮、智斗鬼子加上抗日超人,原著中三角恋不够,楞弄出五个角,狗血情节有多少塞多少,就连小寡妇,也多出了个“节妇”淑贤。

传寡妇偷人,盼烈女失贞,是旧时乡村的重要谈资,或许还不止乡村,在北伐狂飙席卷中国的时刻,远东第一现代化的城市上海,一样对这种“八卦”有着超常的兴趣。在鲁迅收集的剪报中,就有一份出版公司的赠券,读者只需剪下赠券,附上六分钱的邮资寄往出版公司,即可获赠畅销书《马振华哀史》一册,这本书的主人公,就是沪上名人“马处女”。却说年11月,法租界的一栋小楼之中,年届30的马振华小姐像往常一样眺望窗外,突然发现巷子对面的楼上有一男子向自己眉目传情,芳心如何凌乱,自不足为外人道,但10多天后扔进窗户的一封情书,却轻易地突破了她的心防。男子名叫汪世昌,号称是国民革命军某师师长的秘书,看似年少有为,两人情书往来多时,感情急剧升温,相约公园、电影院,还在照相馆留下一张合影。4个月后,汪世昌的上司师长出马做媒,测过八字,“小定”完成,约定于年10月完婚,整个过程,与当今的白领恋爱差相仿佛,甚至还多了点传奇色彩。不想,年3月16日,马振华竟投黄浦江自尽。

上海群友出版社年3月初版初印《马振华哀史》封面

次日,“南码头查获溺毙女尸”的新闻见诸报端,与上海滩不计其数的自杀、他杀、花边新闻、神怪故事挤在一起,原本算不上什么大新闻。偏偏《时报》、《时事新报》两份报纸的记者,在马振华投水的地方,发现了摆放整齐的封情书、照片,以及一张东台县戒烟分局长马炎文的名片。记者们充分发挥狗仔精神,将汪马恋爱全程还原:鸿雁传书、旧诗酬答、师长做媒、测批八字、订婚待嫁,看着和《西厢记》之类的旧式恋情也没什么两样,变故出在之后。婚期一定,汪世昌便迫不及待要“初试云雨,并以算命先生说她“绝非完璧”的说辞,以拙劣的激将法,坏了马姑娘守了30年的“贞身”,又指责对方不是处女,拂袖而去。马振华心中冤屈,又是写血书,又是赌咒发誓,汪世昌只是不信,在马自杀的当晚,汪又钻进了姑娘的闺房要求同床,对方誓死不从。兴趣阑珊之下,汪世昌告知,自己要随部队离开上海,并将72封情书退还,眼见就要恩断情绝。绝望之下,悲剧发生。身为当事人的汪世昌却茫然无知,直到同事2天后将一份《时报》扔到他面前,这才知道未婚妻自杀的消息,可见这小子确实是要翻脸不认人了,只是舆论的压力太大,光向“组织”交代问题还是不够,千夫所指之下,难保不会无疾而终。上海滩的新新人类绝不缺少猛人,新闻一出,已有借同乡关系溜进汪世昌家中观摩的人物,至于各种报纸上的痛骂,更是一个比一个难听。汪世昌受不住压力,一边给报社去信,解释自己和马振华的感情甚好,“虽未结婚,而精神上却比任何已结婚的爱情,要好到万万倍”,一边也在夜晚走到黄浦江边,履行生不同衾死同穴的诺言。“噗通”一声过后,报纸骂声依旧。原来,汪世昌投江前在身上缠绳子,另一头拴在岸边木筏上,跳是跳了,死却是死不了的,一番做作更显虚伪。

马振华自证“清白”的书信原文  不过,沪上传媒的声音,绝不只是谴责一个“陈世美”,而是将“马处女之死”当做一个礼教杀人的典型,随之而起的,是对于妇女“贞洁”观念的大争论。汪世昌认为,悲剧的造成,源自“旧礼教束缚”、“女子尚未得到充分的解放”;马振华的父亲则认为“我女之死,可谓死于新文化旧道德相混之中”,二人观点倒有些契合,想来在他们眼中,旧道德折射即“处女情结”,“未婚同居”则是新道德代表。至于旁观者的争论就多了,尤其围绕“贞操”,一群面临感情“拆白党”威胁的现代女性都起了同仇敌忾之心,恨不得将“杀人凶手”汪世昌绑送法院。“马处女”的故事,到这里就算告一段落,真正的问题在于,“处女情结”也好,“未婚同居”也好,实质上,都已超越了10年前新文化运动时代的一些对于“贞操”的讨论,那个时代,人们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