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粱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热,三伏天的高粱在躁动 [复制链接]

1#

三伏天,古人习惯称之为「苦夏」。

苦夏难捱,因为这是一年之中的炎热之极,颇有一番跌入炼火地狱的感觉。

但在古人眼里,苦夏的滋味其实不是在表达「苦」,而是在畅叙生活的「蜜」,这一种蜜是指粮食丰收前的期冀。

南宋文人戴复古说,「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原来酷热难耐的苦夏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期。农谚也有云:三伏不热,五谷不结。农作物如果没有经历高温阳光的磨砺,那么大概率就不会有累累硕果的时候。

这点,高粱懂得苦夏,它明白这不是暑热无尽头的折磨,而是夏日赋予的极致力量。

高粱作为喜热作物,是一年生草本植物,此时节是它生长速度最快的时候,早熟的高粱,会在立秋前后收割,迟熟的高粱,收割的日子在霜降时分,而现在恰好处于三伏天的中伏,也是最热的时候。

有句俗语说:「三伏天,晒关公,晒得高粱遍地红」,烈日的光放肆地洒在大地上,偶尔伴随的阵雨悄寂地滋润在农田里,最后全部变成了一粒粒晶莹红韵的高粱籽,犹如红宝石被嵌入高大的高粱杆穗上,它们都因光的投射,变得格外耀眼,迎着热浪,左右摇摆,原来高粱成熟了,真的会晒成了红脸「关云长」。

三伏的高粱——节节高。高粱除了日照晒多之外,还是最先感受狂风「照顾」的农作物,因为七八月份是阵风突发的季节,有时风力能达到八九级左右,可以把庄稼吹得东倒西歪,连根拔起。而纤细的高粱在面对狂风时则显得十分淡定,大风过,高粱叶哗哗作响,高粱杆前后摇摆,时而扑倒,时而挺起,即使是头顶着沉甸甸的高粱穗,也不屈服于狂风的威胁。可想而知,整片高粱仅凭借那纤细的身躯,不知在风雨中挺过多少个日夜,也许是这份磨练,高粱练就了韧性有余的好身段,遇狂风而不屈,遇暴晒而不倒。

狂风阵雨都不怕,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红彤彤的高粱穗粒饱满,昂首挺胸,排排站,如一片红色海洋,看的让人心花怒放,精神抖擞,垂下的穗朵面向大地,像是时刻提醒着我们是时候该收割啦。于是人们手拿镰刀,把火红的高粱头一穗穗切入怀中,装上车里。

收成后,成堆的高粱只待碾下颗粒,要注意得是,高粱碾下的穗,会自带一层轻白的翳,在翻晒和收整的时候,这些白翳会随着气流荡漾起来,扑得人满脸满身都是,如果不及时弄掉,就会痒得浑身不得劲。

虽说如此,但高粱全身却都是宝。高粱的青叶是喂牛的上等草料,高粱的杆条是编席造纸的重要材料,而且高粱还是酿造酱香白酒的绝佳原料,支链淀粉含量较高的它,能经过多次蒸煮、摊晾翻拌、堆积发酵,能在千锤百炼之下,一粒粒高粱子实化身成为酒醅,散发出浓郁的粮香、果香和独特的发酵香。

难怪俗话会说:「好酒离不开红粮」,粮食越好,酒体就越丰满醇厚,酒线就更细长,酒花也能经久不散。

仁怀本地种植的有机红缨子糯高粱,最是能代表酿酒王者的称号。因为它皮薄红润,子实饱满,脂肪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单宁含量足的特点,非常符合传统「」漫长复杂工艺的考验。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酿一方酒。因赤水河流域独特的气候环境,使得中国纯正酱香白酒独居此地,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这里就会诉说高粱、农户、酒企与酱酒的故事,迎着长风烈烈,高粱像是太阳奖励给农户的小红花,带着无限的荣耀,熠熠闪光,人与高粱之间两颗炙热的心进而相互碰撞,相互吸引,相互靠近,而这就是朱雀七宿酱香酒品质的源头。

中伏之际,一穗穗糯红缨子高粱在「躁动」着,犹如予我们暑热盛夏的清凉与安宁,它在去往酝酿琼浆玉液的尽头,一切都充满了未知的魅力,窖池和微生物的痕迹就此苏醒,为它奏响秋季酿造的片头曲。

时间有味,光阴酱香。饮下一杯酱香馥郁的朱雀七宿酒,只需几秒钟,仿佛你便拥有了一片私人高粱红海,哪怕艳阳高照,自会是感觉到神清气爽,又消暑解腻;再度饮下第二杯,闻见一场来自远方的高粱清香,哪怕步履不停,也能掠取身上浮尘,汲取久违的沁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