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李顺国
扎根山区谷子生产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作者:田桂云刘猛
李顺国,男,年9月生人,硕士,研究员,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副所长,河北省“三三三”一层次人选、河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硕士生导师,国家谷子改良中心副主任,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杂粮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河北省谷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目前为国家谷子高粱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岗位专家、执行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方向:谷子栽培技术与产业经济。参加工作以来,承担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部行业科研专项、河北省渤海粮仓等省部级以上课题20余项,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论文余篇,获得省级以上成果9项,审定技术规程8项,获得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20余项。
李顺国及其团队近20年来,针对河北省山区谷子生产存在的优质品种缺乏、种植繁琐、产业效益低的问题,开展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科技服务以及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推动了河北省谷子绿色轻简化生产进程,搭建了品种、技术、种业、加工企业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先后培育了国家地标产品4个,打造了河北谷子特色优势产区2个,为河北省谷子产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山区优质品种更新,显著提高了谷子产量和品质,培育了一批小米加工企业
-年,针对河北省山区旱地资源丰富、适合无公害、绿色谷子生产,但缺乏适宜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小米加工企业急需优质品种,开展优质品种筛选、配套技术集成以及示范推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筛选培育出了适宜山区种植小香米、冀谷19、冀乡1号、汇华金米等优质谷子新品种,集成了配套栽培技术,依据山区特点建立了包括“良种繁育+配套技术+示范样板+推广网络+产业化开发”在内的一体化新型谷子新品种推广模式,在太行山区筛选建立了20万亩的标准化、规模化的无公害优质谷子生产基地,使山区旱薄地资源得到高效利用,扶植了一批小米开发企业和专业户,使企业开发的“磁山粟”、“洺河源”、“龙兴庄”等小米成为知名品牌,提升了河北省小米产业的竞争力,促进了优质小米产业化开发,带动了山区经济发展,亩增产谷子50公斤以上,亩增收元以上。年李顺国主持完成的“优质高产谷子新品种谷丰2号、小香米推广”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年副主持完成“优质丰产谷子新品种冀乡1号的选育与应用”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
武安市常年谷子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是全国谷子主产县之一,也是河北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县,同时武安市地处太行山腹地,四季分明、土壤有机质丰富,环境条件适合优质谷子生产,是太行山优质谷子产业带的核心区域。年以前,武安市谷子生产处于自然发展阶段,几乎没有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生产上谷子品种杂乱,品质优劣不齐,单产不足公斤/亩,产后加工基本是空白。谷子主产区没有转为优势产区,生产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产业优势。针对上述问题,李顺国同志在老一辈专家的带领下,扎根山区谷子生产,通过传承、创新,由团队成员成为团队首席,从谷子品种筛选、示范,配套栽培技术集成方面进行了示范基地建设工作,与武安市农牧局合作,积极扶持企业、合作社,探索建立企业+农户+科研产业发展模式,先后实施了省农业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河北省重大创新专项等项目,武安谷子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一是谷子品种全面更新,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经过品种筛选与示范,逐步形成了以优质谷子品种冀谷19、优质简化品种冀谷31为主的品种布局,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市谷子亩产由几年前的公斤上升到现在的公斤,示范方谷子亩产达到公斤以上。二是种植面积逐步扩大,种植优势明显。逐步形成“六沟五梁六面坡”的优质谷子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30万亩,其中亩通过绿色谷子生产基地认证,亩通过有机谷子生产基地认证,国家质检总局授予“武安小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日益增强,建成两大年加工能力1.5万吨的小米加工龙头企业,注册了“晶秋”、“磁山粟”、“洺水源”等商标。四是种谷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旱地谷子亩产值达到千元以上,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武安邑城镇白府村是谷子生产区,年种植谷子0亩左右,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不利于示范基地建设,也不利于与企业结合进行标准化种植。李顺国进驻示范基地后,积极进行了生产和市场调研,建议村支书朱海军牵头成立种植合作社,对农户进行统一供种、统一标准、统一施肥、统一规划、统一防治、统一收购等六统一管理种植。5年由朱海军、朱喜元组织5户村民,成立了谷物合作社,9年12月,10户村民依托武安市洺河源土特产有限公司,正式从工商局办理营业执照,注册武安市绿禾谷物专业合作社,注册基金66万,法人代表(社长)朱海军,目前本村和周边村余户入社,合作社帮助成员销售种植的农产品,为成员提供新技术、新品种以及信息咨询服务。
通过品种引进,白府村品种实现了全面更新。年武安大旱,谷子与玉米等作物相比,抗旱耐瘠具有明显的优势,在5-7月份严重干旱情况下,示范基地谷子品种长势喜人,亩产可达-公斤,较常年增产50-75公斤。9年深秋时刻站在沉甸甸的谷穗前,看着一望无际的谷田,支部书记朱海军高兴的说:俺村今年种了0多亩谷子,已经丰收在望,每亩比去年增加产量斤以上,增收元以上没问题。仅这一项就为全村增收50多万元。这都是沾了省谷子所和农牧局帮助引进的优良种子和技术指导的光。村民朱子敬说:今年在前期受旱后期连阴雨的不利条件下,看我这块谷子一亩地能打八百多斤谷子,别人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原来一亩地才打四百斤谷子,省里来的和市里来的谷子专家却说这是真的。这都是省谷子所的优质谷子品种,教俺测土配方施肥,传授科学种田新技术的结果。
二、集成了谷子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加快了产区脱贫攻坚步伐
年-年,针对河北谷子品种结构不合理、农机化水平低、水肥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抗除草剂谷子及简化栽培基础上,集成了以谷子全程轻简化生产为主线,以“品种布局优化、化学除草间苗、合理施肥增效、膜侧沟播节水、农机农艺结合”为主要内容的轻简化增产增效技术体系。筛选出适合河北省春播、晚春播、夏播、晚夏播等不同播期的简化栽培谷子品种,优化了简化栽培谷子品种结构;研制、引进和改造了谷子免耕精量播种机、中耕除草施肥机、联合收获机,在化学除草间苗基础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装集成了谷子农机农艺结合生产技术、谷子高效集雨生产技术,创新建立了河北省谷子轻简化生产技术体系。与常规技术相比,亩均增产谷子54.4公斤,节水m3以上,节约用工7.5个,节本增效.4元。提高了谷子轻简化、机械化生产水平,单户生产能力较传统种植模式提高50倍以上,使单户谷子生产达到千亩生产规模,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显著。年主持完成的“简化栽培谷子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获得河北省农业推广三等奖,年副主持完成“山区谷子集雨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
年开始,李顺国同志全面负责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经过分析认为,武安谷子产区是典型的雨养旱作区,谷子产量随着年度生长季节降雨量的变动而波动,随着品种更新的完成,依靠品种提高产量的空间不大。为此,借鉴甘肃经验,李顺国带领课题组在全省率先引进谷子地膜栽培技术,进行旱地稳产、高产高效集雨技术攻关和技术集成。开始引进的是由蓄力牵引的膜侧沟播技术,存在着效率低,膜易断等问题,但即使这样,年白府村迂城村微垄集雨膜侧沟播试验田与平常植对比,出苗早、出苗率高,在整个生育期间,明显地表现植株高壮、根系发达、叶片绿且厚、茎秆粗壮等特点。当年试验的20亩试验田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每亩新增投入30元的情况下,每亩纯增收元。近年来,通过反复的试验、改进、改造和农机专家联合研发,先后完成了适合河北省山区的全膜穴播机、膜侧沟播机的研制,相关机型已申报了专利。引进地膜谷子播种技术后的三年内,先后召开了研讨会、观摩会、培训会10余次,试验示范效果显著,当地老百姓从拒绝、观望、接受到主动示范,也表明这项技术增收效果显著。谷子集雨高效生产技术是通过膜侧沟播和全膜穴播两种方式,使无效降雨聚集叠加变成有效降雨,实现雨水的高效利用,从而获得高产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采用覆膜播种施肥一体化播种机械,一次性完成覆膜播种施肥等工序,实现了机械化,省时省力省工,劳动效率高。年9月专家测产白府村,冀谷36膜侧沟播栽培示范田平均亩产.54公斤,较当地常规管理的冀谷36(亩产.08公斤)亩增产.46公斤,增产幅度为.18%。冀谷36全膜穴播栽培示范田平均亩产.04公斤,较当地常规管理的冀谷36(亩产.08公斤)亩增产.96公斤,增产幅度为.74%。年属大旱年份,武安20万春播玉米几乎绝收,但是采用集雨高效和农机农艺结合生产技术的谷子在全生育期不浇水的情况下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而且全程机械化生产促进了谷子的规模化发展。
村支书朱海军高兴的说:地膜谷子在大旱之年帮了我们的忙,同期的玉米收绝收了,而我们的谷子还能产七八百斤,真是不赖。示范基地谷子以高于市场价0.6-1元的价格被洺河源土特产公司收购,每亩产值达到了0多元。6年武安市农牧申请到省项目,购置了多万元的地膜播种机,地膜谷子栽培技术开始在武安大面积推广。
三、创新了谷子绿色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绿色高效栽培体系,助力产区乡村振兴
“十九大”以来,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成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虽然谷子地膜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但是河北省地膜回收利用率较低,不利于农业的绿色发展。为此,李顺国及其团队针对谷子绿色生产,开展了新型绿色保水剂技术、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绿色防控技术等技术引进与研发。同时积极扶持深加工企业改造升级,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绿色循环发展,力争全产业链打造上取得突破,为山区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以及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以优质专用谷子新品种冀谷39、冀谷、冀谷42、冀谷45为主,先后制定了谷子-绿肥种植技术规程、谷子绿色全产业链生产技术规程,集成了谷子绿色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开展谷子循环经济模式示范。
在白府村的谷子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年冀谷39、冀谷45、冀谷、冀谷38、冀谷42等抗除草剂新品种长势良好,一派丰收景象。该基地负责人朱海军介绍,目前,基地生产面积0多亩,省农科院谷子所的抗旱新品种及其配套的绿色生产技术都先在基地试验示范,试验成功后向农民推广。基地的谷子生产采用的是以全程机械化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为核心、订单农业的模式。示范田种植抗旱谷子新品种,并以微生物菌肥、家养牲畜的粪肥、配施部分复合肥做底肥,减施化肥25%以上,春季深翻后等雨播种,播前旋耕,随后播种,以符合绿色标准的拿捕净除草剂进行间苗除草,太阳能杀虫灯防治虫害,采用春雷霉素等生物杀菌剂防治病害,富硒谷子示范田喷施酵素硒肥,生产过程全部符合绿色生产标准。与此同时,示范田采用撒肥机撒肥,旋耕机旋耕,精量播种机播种,高地隙喷药机、无人机喷施药剂,成熟期采用履带式联合收割机收获,实现了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生产。
在武安同会现代农业园区,开展谷子种植、养殖、生物有机肥、农产品开发为链条的谷子循环经济模式示范。开展谷子糠谷草综合利用,为有机肥生产提供适合不同作物的生物有机肥专用配方,让畜禽粪便全部无害化处理,转变为有机肥施入园区土地,循环利用。目前该园区建成年出栏0头肉驴和0头肉牛养殖场一座,m青贮池2座,m的高温好氧发酵罐3座,年产生物有机肥1.2万吨,引进年产2万吨小米自动化生产线2条,真正实现了循环农业,园区效益显著,不仅促进了农业和畜牧业发展,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在谷子全产业链绿色生产技术规程的推广下,武安市谷子产量、产值、效益再创新高,年武安市谷子种植面积28.8万亩,谷子平均亩产斤,总产量约9.39万吨,谷子产值约5亿元,小米特色产业一二三产总产值达到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7.4%。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目前谷子已经收割完毕,村民种植冀谷,经过实打实收,平均产量斤/亩,按照每斤2.6元的价格,亩产值元,扣除成本元/亩,实现元/亩的纯收入。伯延镇杨二庄村王杰家庭农场今年种植谷子亩,冀谷38、冀谷39、冀谷42,目前冀谷39和冀谷42已经收获完毕,冀谷39干粮平均亩产斤,价格2.5元/斤,产值元,扣除生产成本元,实现0元的纯收入。
四、研究谷子产业发展,提出产业发展系列建议,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谷子产量和品质提升了,但产业如何发展,如何提高产业组织效率,李顺国带领团队对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通过大量调研,分析了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武安谷子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武安谷子产业经过了自然发展、政府推动、企业带动三个阶段。撰写完成的“关于振兴河北省谷子产业建议”、“弘扬粟文化,振兴谷子产业建议”、“对接健康中国战略,振兴河北省杂粮产业、助力乡村振兴”、“深入推进院市合作,打造邯郸小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助力乡村振兴”分别获得省市领导批示。3年主持完成的“河北省“两山一低”谷子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获得河北省山区创业三等奖,6年主持完成的“河北省山区谷子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河北省山区创业二等奖,年主持完成的“河北省谷子产业发展研究”获得河北省社科三等奖。
李顺国同志担任中国作物学会粟类作物专业委员会会长、河北省杂粮产业研究院院长、河北省谷子产业联盟常务副理事长等职务,以上述学会、联盟为平台,搭建了河北省及全国谷子产业平台,创新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以学会和联盟平台组织开展全国及京津冀谷子品种区域适应性联合鉴定试验和优质米评选,对新品种新技术进行经济评价,为产业和企业推荐优质品种和技术,近5年推介转化优质谷子品种15个,促进了品种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牵头成立河北省杂粮产业研究院,创新了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以研究院为平台,促进品种、成果与企业的对接,转化新品种12个,培育种子企业和产后加工企业,推动了河北省杂粮产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