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传媒内参-传媒大眼(ID:cm-dayan)作者
达伦糕
截至10月12日的周末,张艺谋电影《影》累计票房5.16亿,票房可谓勉强合格。在今年竞争并不激烈的国庆档,票房不仅未能一枝独秀,在三部同日上映的电影中票房还是最少,被《李茶的姑妈》和《无双》都抛在了身后。
许多媒体都说张艺谋老了,和陈凯歌一样,他们的辉煌现在更多地已经留在了过去。
恰巧在此时,张艺谋过去的辉煌竟然在院线再次重现。时隔三十年,张艺谋的巅峰之作《红高粱》经过原底标准拷贝,2K高清修复,杜比全影声制作,通过大荧幕方式和影迷们再次见面。
《红高粱》截至10月13日排映场次,实时票房12.88万(截止17点30),上映2天累计34.1万,按照普通票房的标准来看已经彻底扑街,而且在经典重映的影片中也算是最后一名。
可是值得一提的是,《红高粱》重映只是在数量很少的艺术院线,而且其豆瓣上的口碑至今仍有8.3分,比之《影》的7.4分还是要高出一个档次,猫眼评分更是达到8.4,比《影》的8.2还是要高。更值得一提的是,据历史数据记载,《红高粱》当年在中国上映的时候票房总计超过了万元,可谓是当年无与伦比的票房冠军,如果换算到今天,恐怕那万元就相当于40亿了。
说起经典重映,在近些年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潮流,包括《泰坦尼克号》,去年以来张国荣追忆系列的《英雄本色》、《东邪西毒》、《倩女幽魂》等都曾经在电影圈引起了热烈讨论。
当然,这些影片的票房无法与正常上映的首映影片相提并论,票房最高的几千万,低的从几百万到几十万都有,这一次的《红高粱》如果能够突破万票房就已经算是不幸中之大幸。
算上高清修复,拷贝,影音重制等各种费用,再算上宣发经费,恐怕对于这些经典老片来说在市场效应上都是非常不划算的,那么经典影片再次上映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情怀的价值与风险
作为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经典作品之一,《红高粱》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算是张艺谋的开山之作,更是其登峰造极之作,也是中国影史第一次获得欧洲四大电影节奖项的“撼世之作”。
如果要排出中国影史的十大影片的话,《红高粱》肯定位列其中。该片由巩俐、姜文主演,改编自莫言剧本、顾长卫摄影、赵季平作曲,这样的主创阵容,放到现在的中国影坛可谓是无法复制的超强组合。
年,《红高粱》获得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成为首部获得此奖的亚洲电影,在30年前世界影坛以及中国内部引起了一阵轰动。
据统计,《红高粱》共获得国际国内奖项共十一项,这是那个时代对经典的肯定,而且这样在国际国内同时获得众多大奖的情况,在中国年以后的电影史上已经变得屈指可数。
更令人惊讶的是,历史数据统计,当年《红高粱》在中国上映后票房总计达到了万人民币,而拍摄成本仅为多万元,当时中影问西影收购的价格也只有70万元,这样的成绩放在今天,就是一个《战狼2》的级别。
年,西影在整理库房时意外发现了《红高粱》的拍摄素材,这些胶片不仅有当年未公映的剪余片,还有大量的拍摄NG镜头、片场拍摄花絮等。恰逢西影成立60周年,红高粱上映30周年,为了却当年遗憾,西影决定对《红高粱》的电影胶片及未公映素材进行逐帧修复并重新剪辑,将电影画面质量提高到2K高清,利用先进影视修复技术帮助这部经典电影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将全新提升的视觉体验呈现给影迷。
问题来了,如此经典而又饱受好评的影片,为何重映后就少人问津呢?
首先就是这一次重映基本都局限在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旗下的家加盟院线上映,如果算上其他参与放映的艺术院线,总计不超过家,辐射范围远不如正常上映的影片。
其次,主打的经典情怀与当下的时代有着太久的隔阂与脱节。按道理,就算是在艺术院线上映,票房也可以有突破,今年3月上映的奥斯卡最佳影片《三块广告牌》没有太多观众基础却在艺术院线获得了多万的票房,其他包括《海边的曼彻斯特》以及《尼斯:疯狂的心》票房也都突破了千万。
这说明,放映的影院数量局限并不是《红高粱》票房受限的根本,主要是影片主打的“情怀”在当下的市场没有任何重温效应,影片聚焦西北农民原始生活状态和激情的基调显然在年的互联网时代缺乏根本性的连接。
经典重映也有佳作,这个市场究竟应该如何把握?
6月26日,张国荣主演的电影《阿飞正传》又一次在影院上线开映,首日票房只有万,最终票房没有过千万。重映的票房看似不佳,但是对照《红高粱》的34万,可谓已经好了太多。
《阿飞正传》比《红高粱》更受现代观众欢迎吗?其实也不尽然,只是影片铺设的渠道和上映的时机两者有所不同,而这不同造成了票房的差异。
其实张国荣算是近两年经典重映的著名标签。最早上映的张国荣经典是9年重映的《东邪西毒终极版》,彼时片方在宣传上以“纪念张国荣”吸引了影迷